|
蛋雞的飼養管理
要養好雞,使雞達到高產,必須做到五化,即品種優良化,飼料全價化,管理科學化,免疫程序化,工場設施合理化,此外還必須搞好日常的衛生管理工作。依蛋雞生長發育特點我們把蛋雞飼養分為育雛期、育成期、產蛋期三個階段,0-6周齡叫育雛期,7-20周齡 叫育成期,20周到生產結束叫產蛋期。下面我們就把高產蛋雞的飼養管理分為三個階段進行講述。
育雛期的飼養管理
主要內容
雛雞的生理特點和生活習性
雛雞生長對環境的要求
雞的解剖特點
雛雞的管理
雛雞的生理特點和生活習性
1、雛雞的體溫調節機能差
2、生長發育迅速 代謝旺盛
3、消化器官容積小 消化能力差
4、抗病力差
5 敏感性強
6、群居性強,膽小
7、初期易脫水
8、羽毛生長快
雛雞的體溫調節機能差
幼雛體溫較成年雞低2-3度,4日齡開始慢慢地均衡上升,雛雞絨毛稀短、皮薄、皮下脂肪少、保溫能力差,體溫調節機能要在3周齡之后才逐漸趨于完善。7-8周齡以后才具有適應外界環境溫度變化的能力,所以維持適宜的育雛溫度,對雛雞的健康和正常發育是至關重要的。
生長發育迅速、代謝旺盛
蛋雛雞兩周齡時體重約為出生重的2倍,至6周齡時約為出生重的10倍,8周齡為15倍,其前期生長發育迅速,在營養上要充分滿足其需要,代謝很旺盛,單位體重的耗氧量是成雞的3倍,在管理上必須滿足其對新鮮空氣的需要。
消化器官容積小、消化能力弱
幼雛的消化系統發育不健全,胃的容積小,每次進食量有限,同時消化酶的分泌能力還不太健全,肌胃的研磨能力低,消化能力差。所以配制雛雞料時,必須選用質量好、容易消化的原料,配制高營養水平的全價飼料。
抗病力差
幼雛由于對外界的適應能力差,對各種疾病的抵抗力也弱,在飼養管理上稍疏忽,即有可能患病。在30日齡之內,雛雞的免疫機能還未發育完善,雖經多次免疫,自身產生的抗體水平還是難于抵抗強毒的侵擾,所以應盡可能為雛雞創造一個適宜的環境。抗病力差的原因與它的生理結構有一定關系。
敏感性強 :
雛雞不僅對環境變化很敏感,而且由于生長迅速對一些營養素的缺乏也很敏感,容易出現某些營養素的缺乏,對一些藥物和毒素等物質的反應也十分敏感。所以在注意環境控制的同時,選擇飼料原料和藥品也需慎重。
群居性強、膽小
雛雞膽小、缺乏自衛能力,喜歡群居,并且比較神經質,輕微的外界刺激,就有可能引起混亂炸群,影響正常的生長發育和抗病能力。所以育雛需要安靜的環境,防止各種異常的聲響、新奇顏色入內,防止鼠、雀、獸的侵入,同時在管理上要注意雞群飼養密度的適宜度。
初期易脫水
剛出殼的雛雞含水量在75%以上,若在干燥的環境中存放時間過長,容易在呼吸過程中失去水分,造成脫水。育雛初期,干燥的環境會使雛雞因呼吸失水過多而增加飲水量,影響消化機能。所以在出雛之后的存放期間、運輸途中及育雛初期注意保持適宜的的濕度,有助于提高育雛期的成活率。
羽毛生長快
幼雛的羽毛生長特別快,在3周齡時羽毛為體重的4%,到4周齡便增加到7%,其后大體保持不變。從孵出到20周齡羽毛要脫換4次,分別在4-5,7-8 12-13 18-20周齡。羽毛中蛋白質含量為80%-82%,因此,雛雞對日糧中蛋白質(特別是含硫氨基酸)水平要求高。
育雛的環境要求
溫度
濕度
通風
密度
光照
1) 溫度
適宜的環境溫度是育雛成功的最基礎的條件,雛雞采食飲水的多少、體內的各種生理活動、飼料的消化吸收是否正常以及對疾病的抵抗能力都與環境溫度有關。
第一周 33~35℃ 第二周 30-33℃
第三周 27-30℃第四周 24-27℃
每周下降3 ℃降至與室溫相同,日齡越小對溫差要求越高初期溫差不能超過3 ℃
溫度控制的穩定性和靈活性:健壯—低溫 體弱—高溫
夜間—高溫,秋冬季節—高溫,斷喙、接種疫苗—高溫,發病高溫
怎樣判斷溫度是否適宜
⑴ 溫度適宜時,雛雞均勻地散布在育雛室內,精神活潑,食欲良好,飲水適度。
⑵ 溫度低時,雛雞靠近熱源,扎堆密集,發出嘰嘰的叫聲,低溫影響卵黃的吸收和抗病能力,易發生感冒下痢,嚴重時互相擠壓扎堆而造成大量損傷和死亡。
⑶ 溫度過熱時,雛雞遠離熱源,張翅張口喘息,發出吱吱的鳴叫聲,影響雛雞的正常代謝,食欲減退,體質弱,發育緩慢,引起啄癖,也易引起感冒和感染呼吸道疾病。
2 ) 濕度
環境過于干燥,雛雞絨毛脆脫落,腳趾干,體質差,育雛率下降,適宜濕度如下:
1-10日齡70%11-30日齡65%31-42日齡40-60%
二、濕度
濕度對雛雞的健康生長影響也較大。
1.濕度過高:高溫高濕時,雛雞散熱困難,引起體溫升高甚至中署;低溫高濕,會增加雛雞的蒸發散熱量,使雞感到更冷,且在高濕情況下,有利于病源微生物的大量繁殖,使發病率增加。
2.濕度過低:空氣環境過于干燥,空氣中灰塵量大,易發生呼吸道病,并且雛雞,羽毛生長不良,雛雞絨毛枯脆脫落,嚴重時患病率增多,死亡率高。更重要的是造成雛雞的卵黃吸收減慢,體質差,雞群的抗體水平不高,不均勻,育雛率下降。
育雛期所需的環境濕度:
注:
肉雞濕度:10天前60-70%,10天后50-60%一般產蛋雞舍的相對 濕度保持在60%左右即可。雞舍濕度過小的情況在籠養雞舍不多見。
3.實際中保持濕度的方法有三種:
①蒸汽法:用鍋或桶在火爐上燒水,用水蒸汽來增濕。
②噴霧法:用噴霧器噴溫水以增加濕度。
③地面灑水法:向地面灑水以增加濕度。
3)通風換氣
目的在于供給新鮮空氣,在寒冷季節的育雛前期,最容易出現舍內缺氧的現象。要維持舍內的衛生正常生活環境,必須排除舍內有害氣體、多余的熱量、水汽、塵埃及空氣中的微生物。比較有效的辦法是定時在短時間內大量通風換氣,如每小時敞開全部門窗1-3分鐘,這樣還可以降低地面平養雛雞大腸桿菌病的發病率。
通風換氣應注意以下幾點:
1.通風時要把舍內溫度提高1-2℃,這樣通風后才能達到正常溫度。
2.對于自然通風的雞舍來說,打天窗是向舍外排有害氣體,開窗是向舍內進新鮮空氣,二者不可相互取代。舍內空氣要有對流才起到通風的作用。
3.要看風向,迎風面窗口開小些,背風面開大些,避免冷風直換吹到雞身上。
4.窗口大小隨天氣變化而調整,不可突然變化太大,避免應激。
4) 飼養密度與雞舍結構、雞舍環境控制能力、飼養方式、舍內設施、飼養員的技術水平、雞的品種和季節等有關。食槽、水槽長度應滿足雛雞的需要,注意放置合理,便于雞采食和飲水,一般應讓雛雞在不出一米之內即能找到水槽和料槽。
密度過大,雛雞發育不整齊,易感染疾病和發生啄癖,死亡率增加,
密度過小,雛雞由于運動消耗過多的能量,浪費設備和人力。
合理的飼養密度(只/m2)
周齡 平養 網養 籠養
0-3 20-30 20-40 50-60
4-6 10-15 20-25 20-30
5) 光照
⑴強度 初期用較強的燈光讓雛雞很快熟悉環境,學會飲水和采食。三日之后,光照稍暗些,雞群相對安靜,在過強的光照下,雞煩躁不安、活動量大,易出現互啄的惡癖。⑵ 時間 6周齡之內光照時間長短不會影響雛雞性成熟的早晚,但影響雛雞的采食時間和采食量,育雛期最容易出現的問題是增重過慢,達不到標準體重,給予較長的光照時間有利于雛雞增重,一般3日齡之內每天23小時,之后每周減1-2小時。也可用自然光照。
雞的解剖特點
一是雞的消化系統不同于家畜,嘴為角質的喙,沒有牙齒,唾液腺不發達,家禽胃分腺胃、肌胃兩部分,腺胃有發達的消化腺,肌胃的胃壁特別發達,用以磨碎食物,腸道很短,小腸與直腸交界處有一對細長分叉的盲腸,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消化纖維,但消化纖維的能力很低。
二是雞的呼吸系統也不同于家畜,它除了喉、氣管、肺之外還有發達的氣囊,氣囊幾乎遍布全身,在環境條件差的情況下,很容易發生呼吸道疾病。
育雛管理
育雛前的準備
三周之前完成育雛舍的清洗、維修與消毒;備好飼料、疫苗和常用藥品;進雞前1-2天開始預熱,在秋冬季節,墻壁、地面的溫度較低,所以需提前2天開始預熱。
育雛前的消毒
首先沖洗雞舍清理干凈雞舍內的各種污染源,待雞舍干燥后進行熏蒸消毒,每立方米用甲醛42毫升,高錳酸鉀21克,注意先倒入高錳酸鉀,再倒入甲醛,封閉好門窗24-36小時之后,開始通風一周,進雞前再用消毒液消毒一次。
飲水
出雛24小時后消耗體內水分8%,48小時消耗水分15%,所以應先飲水后開食,這樣有促進腸蠕動、吸收殘留卵黃、排除胎糞、增進食欲,利于開食的作用,長途運輸和存放時間過長的雛雞,應在飲水中加5%葡萄糖、補液鹽、多維,之后再加些抗菌藥。飲水溫度接近室溫,前一到兩周最好用溫開水,飲水器每天應刷洗消毒1-2次。
飼喂
開食在初飲后2-3小時,一般有三分之一的雞有啄食動作時進行,開食過早,會引起消化不良,并影響卵黃吸收,開食過晚,會消耗雛雞因饑餓吃的多而且猛,也會造成消化不良,影響生長發育,增加死亡率,雛雞生長迅速而胃腸容積不大,消化機能較弱,所以必須滿足幼雛雞的營養需要,應該用質量好的飼料,由于雛雞易受應激,應多補多維電解質。
注意:
(1)開食用的硬紙或淺開食盤,面積越大越好,以便讓更多的雛雞采食。
(2)少喂勤添,每2小時飼喂一次。
(3)不會采食者要人工誘食,初生雛具有天然的模仿性,只要有1只雞啄食,其它雛雞很快就學會。
(4)一般三天后換料槽,任其自由采食。第2-3天時應及時找出不會吃喝的弱雛,及時放在比較適宜的環境中教它們飲水采食,則大多能存活下來。
斷喙
為了減少飼養過程中出現啄羽、啄肛、啄趾等惡癖,減少采食時的飼料浪費,一般在6-10日齡進行斷喙,斷喙時應注意幾點:
⑴一般斷掉上喙的1/2,下喙的1/3不要太短,以免影響采食。
(2) 斷喙后在飼料中添加維生素k3和多維,促進止血和抗應激。
⑶料槽要多添飼料,飼料厚度為3-5厘米,以免雛雞啄食到槽底,創口疼痛和引起出血.
⑷斷喙時灼燒適度,如發現有出血,要重新灼燒。
⑸斷喙時盡量避開各種應激
(6)斷喙所用的刀片的溫度不要過高也不要過低,最佳溫度約為600度,暗櫻桃紅色,灼燒時間為2.5-3秒。
(8)6-10日齡斷喙器孔徑為4.4mm,以后為4.8mm。
衛生管理
采用全進全出的飼養方式,堅持日常消毒,適時做好各種免疫,注意平時的藥物預防,創造舒適的環境,減少和杜絕疾病的發生。
日常管理中的注意事項
⑴雞群是否安靜。
⑵雞群的精神狀態是否良好。
⑶觀察糞便的干濕和色澤。
⑷判斷雞群的消化吸收和健康狀況。
⑸夜間傾聽是否有異常呼吸音。
⑹記錄采食量和飲水量。
⑺檢查通風換氣。
⑻檢查水槽或飲水器是否漏水。
⑼檢查光照強度和時間是否合適。
⑽及時挑出病弱雛雞單獨處理
中型雛雞的生產標準
周齡 周末體重
飼料消耗
日耗量(g) 累計耗量(g)
1 10 70
2 140 18 196
3 220 26 378
4 300 33 609
5 380 37 868
6 470 41 1155
育成雞的飼養管理(7-20周齡)
7-14齡 育成前期 15-18育成后期 19-20周齡 產前過渡期
育成前期的營養需要:
育成后期的營養需要:
育成雞的生理特點
1、具有健全的體溫調節能力,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對疾病的抵抗力明顯增強。
2、消化能力強,生長迅速,是肌肉和骨骼發育的重要階段,整個育成期體重增幅最大,但增重速度不如雛雞快,體重增長隨著日齡增加而逐漸減慢,但脂肪沉積隨日齡增加而增多,育成雞容易超重,這對產蛋性能有直接影響。
3、育成前期是骨骼、肌肉、內臟生長的關鍵時期,前期的體重決定成年后骨骼和體型的大小和最終產蛋率。育成中后期,雞的生殖系統開始發育至成熟,十周齡之后小母雞的卵泡開始積累營養物質,卵泡也逐漸長大,到后期(十七,十八周齡),性器官發育尤為迅速,在光照管理和營養供應上要注意這一特點,順利完成育成期到產蛋期的過渡。
育成后期是腹腔脂肪沉積的重要時期限,這期間腹脂增長了9.5倍。因為體內脂肪沉積 太多不利于生產性能的發揮,所以在育成后期,飼料中的能量不應過高,避免沉積過多的脂肪而影響生產性能的發揮。
育成期的管理)
一、育成雞的限飼
1、限飼的目的:
控制雞的生長,抑制性成熟,使性成熟和體成熟適時化和同期化。
雞在自由采食狀態下會使雞積蓄脂肪和超重,
2、限飼的方法 :
(1 )量的限制
(2 )質的限制
3、注意要點
1、限飼時必須有充足的食槽和水槽,使每只雞都有位置采食,
2、稱重,每1-2周在固定時間,隨機抽取雞群的2%-5%進行空腹稱重,根據體重確定飼喂量。
3、在限飼前,嚴格的挑出病雞和弱雞,它們不能接受限飼。
4、限飼進行中如雞群發病或處于其他應少激狀態,應停止限飼。
5、限量飼喂時,注意營養平衡。
6、的起止周齡,一般在8 周開始,18 周結束,但限飼的時間必須根據雞的體質來確定,限飼必須與控制光照相結合,在限制飼喂期間,切不可用增加光照的辦法刺激母雞早開產。
7、過程中,飼料營養和喂料量誚根據體重、發育情況進行調整。
二、保持合理的飼養密度,及良好的環境
育成雞的飼養密度,對青年母雞品質的影響很大。在密集飼養的環境條件下育成的雛雞,在育成后期最容易出現問題。例如:通風不好、發育不均、采食困難、易發呼吸道病、舍內氨氣大等。通常,雞群飼養密度夏天要小,冬季可以稍大,春秋天則介于兩者之間。
地面平養45-60日齡時,10-12只/平方米,以后逐漸減至6-8只/平方米,籠養可稍多些。
三、控制 好雞的體重
(1) 雞群體型發育控制
體型是建立在良好骨架上面的正常體重,體型是骨架與體重的綜合表現。 良好的骨架發育是維持產蛋期間高產能力及優良蛋殼的必要條件,
若骨架小而相對體重大者,表示雞只肥胖,這種體型的雞其產蛋表現不會理想,例如,會早產,脫肛多,且產蛋初期時母雞的死淘率高等缺點。
雞只體型發育規律為:前段 (56 日齡以前 ) 著重于骨架的發育,后段 (56 日齡以后 ) 著重于體重的增長。
(2) 體重的測定
體重的測定:可選在清晨喂料前實施。平養時,在雞舍內四處抓雞稱量;籠養時,在各處固定的雞籠抓雞稱量,稱重不重要,稱重后馬上調群才重要。
蛋雞從8周齡開始每一或兩周進行一次隨機抽樣稱重,一般抽測雞群的1%,但是最少不低于50只。 所測體重的平均值,若在標準體重的中間值和上限值的之間,其后的產蛋成績就是良好的。測定的體重常常在標準體重以下時,就必須查明其原因,并及時采取相應的對策(例如飼料攝取量、飼料品質、給料次數、水槽位置、疾病、舍內環境等);相反,常常在標準體重上限值時,就要限制飼料的喂量等來維持與控制適宜的體重
四)加強光照管理,控制性成熟
育成雞的光照管理,其目的是控制雞在適宜日齡達到性成熟。雞的性成熟過早,則初產蛋重就小,因為在達到適宜體重之前就開始產蛋,體質差,到產蛋后期容易導致部分換羽和停產。
關于光照程序有各種方法,究竟哪種好,要根據雞舍是開放式的,還是密閉式的;或者是春雛還是秋雛而采用不同的方法,即要由各雞場的具體情況來決定。關鍵的一點是育成雞舍的光照時間與產蛋雞舍的光照要協調。例如:若在育成期采用相當長的光照時間,而轉入成雞舍時日照時間是處在漸短的季節,這就會使產蛋高峰受到影響,雞群不能達到應有的產蛋高峰
光照是控制蛋雞性成熟的主要方式,蛋雞飼養管理的前 8 周,光照時間和強度對雞只性成熟影響很小,但 8-18 周齡期間會隨自然光照的漸增或漸減而影響性成熟的提早或延遲。因此在此期間若不實施人為的恒定光線的光照程序時, 10-3 月份孵化的雛雞將會提早產蛋,即尚未達到體成熟雞已開產,而在 4-9 月份孵化的雛雞將會延遲產蛋,即雞已達到成熟的體重也不開產的不良后果。
育成雞光照管理的兩項重要原則是:光照時間由長變短或者保持恒定,避免由短變長,因為育成雞性腺發育最強烈的激發因素就是光線由短變長;光照強度由強變弱。
五、搞好免疫接種:
免疫接種主要是病毒性疫苗類型,接種方法要根據本地區雞病的流行情況,來制定各雞場的疫苗接種程序。育成后期要將新城疫、減蛋綜合癥、傳支等油苗注射完畢,以保證雞群有較高的免疫力,使生產性能正常發揮。體重達標、均勻、健康是抗體均勻的基礎。疫苗的管理、使用方法應按說明書進行,否則,就達不到預期的免疫效果。
六、嚴格控制雞病的發生
控制育成雞疾病的發生是很重要的。攜有敗血性霉形體、傳染性鼻炎、傳染性支氣管炎等病原的青年母雞,在移到產蛋雞舍時,這些潛在病原體就會污染雞舍及環境,不管哪種疾病的發生都將引起產蛋下降。
七、適時上籠
青年母雞遷入成雞舍的時機應當在開產前。移動時捉雞的方法要注意,因為遷移雞群時,母雞易受各類應激的影響。若從雞的角度考慮,環境變化將帶來很大問題。轉群后用其它類型的器具給料、飲水,雞群則要在數天后才能適應。這樣,就會導致體重下降、性成熟推遲,進而產蛋量也將下降。
八、產前驅蟲:
8-10周齡驅一次蛔蟲,開產前驅一次蛔蟲、絳蟲、吸蟲。驅蛔蟲用驅蟲凈40-50ml(G)/kg體重,左旋咪唑25ML(G)/KG體重,丙硫苯咪唑(抗蠕敏)10-20ML(G)/KG體重,吡喹酮(抗絳蟲、吸蟲)20ML(G)/體重。
3.產蛋階段的飼養管理要點
產蛋雞飼養管理的目的 :
(1)提高產蛋量;
(2)降低產蛋期的死淘率;
(3)減少蛋的破損;
(4)減少飼料浪費,提高飼料報酬。
(1)產蛋前期(27~42周齡):所謂產蛋前期主要包括產蛋上升期和高峰期。一般從21周齡正式步入產蛋期,經過6~7周的快速增長即可達到產蛋高峰(產蛋率90%以上)。此時產蛋雞敏感且嬌氣,抗病力較弱,需加倍精心呵護。
①對日糧營養水平要求高。從5%產蛋率(21周齡)開始就給以高峰期日糧,這時產蛋率呈直線快速增長,同時體重仍在繼續增加。這種營養先于產蛋率到達高峰的飼養方法有益于育成蛋雞營養物質的貯備和體成熟,有益于高產遺傳潛力的發揮,使產蛋高峰期延長。產蛋前期是新產母雞最關鍵的時期,其管理要求嚴格、細致,但首先要滿足營養需要,日糧粗蛋白18%~19%,代謝能11.7兆焦/千克以上,鈣3.3%~3.6%,有效磷不低于0.4%。尤其重要的是保證日糧各種氨基酸比例的平衡并含有足夠量的復合維生素、礦物鹽及酶類物質,否則難以保證在高峰期維持較長的時間。
②努力營造一個舒適的產蛋環境。主要包括舍內溫度(13~23℃)、相對濕度(55%~65%)、空氣質量、通風與光照及飼料質量等綜合因素。
③嚴格確定合理的光照時間。開產后隨著產蛋率的提高,相應地逐步延長光照時間(只能延長不能縮短),直至產量高峰(27~28周齡)將光照時間恒定在16.0~16.5小時,且將每天的開關燈時間嚴格固定下來,不可隨意更改。
④保持飲水供給和清潔衛生,產蛋期不可斷水,杜絕非工作人員入舍,工作人員在操作時要輕拿輕放,不要隨便改變服飾,盡量避免因外界刺激造成的一切應激反應。如果飼養與管理不當,在產蛋上升期間遭到逆境致使產蛋率下降則難以復原。
(2)產蛋中期(43~60周齡):此時是產蛋高峰后,產蛋率逐漸下降期。優秀的高產蛋雞平均產蛋率仍可維持在80%以上的較高水平。如何使產蛋率保持平緩下降是此階段飼養管理的關鍵。
①首先思想上要有正確的認識,要像對待產蛋前期一樣,決不可以為產蛋高峰已過而放松管理水平或盲目降低日糧營養水平。
②此時產蛋雞逐漸出現羽毛脫落現象,雞舍尾梁、墻壁、窗戶等處蓄積有一定的塵埃污物,舍內空氣質量與產蛋初期相比也有一定程度的惡化。因此,更需要加強對舍內環境衛生的管理和整治,營造安靜、衛生、通風良好、溫濕度適宜的生活、生產環境,減少疫病發生。
③適當降低粗蛋白和能量水平,適量補充復合維生素,這樣有利于雞恢復高產帶來的疲勞,使其保持較高的產蛋水平。
(3)產蛋后期(61~72周齡):就產蛋雞生產能力及生殖生理規律而言,進入60周齡后可視為是產蛋后期了。此時群體產蛋率已處于一個相對較低的水平(70%左右),即使供給高水準的日糧也難以改變。由于雞體生理機能的退化,對鈣質的吸收利用能力降低。因此,在日糧營養水平上做一定的調整,以高能量(代謝能11.7兆焦/千克以上)、高鈣(含鈣3.4%~3.8%)、低蛋白(14.0%~14.5%)為特征。
在管理上可將光照時間延長0.5~1.0小時,以增強對母雞性腺活動的刺激,從而增加產蛋強度,同時隨時將休產、低產雞剔除。雞在整個產蛋期間,要定時對輸卵管進行消炎,以確保產蛋的穩定.
三、日常衛生管理與免疫接種
為使蛋雞500天能正常生長發育,提高成活率、產蛋率,降低死淘率。除以上所述的飼養管理要點外,還需認真做好日常衛生管理和免疫接種工作。
1.加強日常衛生管理
①健全和完善衛生防疫工作制度,責任到人,嚴格執行。
②保持雞舍內外環境衛生,勤打掃,勤消毒。定期清除糞便,產蛋階段每日一次,育雛、育成階段可視具體情況每周2~3次。
③堅持帶雞消毒,正常情況下海周進行2次,消毒劑要交替更換使用。
④飲水器每天用消毒液浸泡沖洗1次,每次飲完都必須刷洗、沖凈后再使用。料桶每周用消毒液洗刷1次。籠養使用V形水槽者,必須每天認真擦洗1次,1周用消毒液消毒1次。
⑤產蛋階段應每天擦拭燈泡,報廢燈泡及時更換。
⑥每天注意觀察雞群的精神狀態,采食、飲水及糞便情況,及時撿出死雞作焚燒或深埋處理。及時淘汰病、弱、殘雞,并做好每日工作記錄。
2.免疫接種
免疫接種是預防烈性傳染病發生和蔓延的重要手段,但沒有哪一種免疫程序可以通用。在進雞以前應制定出符合本地發病特點和規律的免疫程序,按時免疫接種。
育雛失敗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1、第一周死亡率高的原因
(1)細菌感染:大多是由種雞垂直傳染或種蛋保管過程中及孵化過程中衛生管理上的失誤引起的。
(2)環境因素:第一周的雛雞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較低,溫度過低雞群扎堆,部分雛雞被擠壓窒息死亡;某段時間在溫度控制上的失誤,雛雞也會腹瀉感染疾病死亡。降低育雛初期的死亡率:一是要從衛生工作管理較好的種雞進雛;二是要控制好育雛環境;三是育雛期用加奇和菌特飲水,新肥素或禽速康拌料,預防一些常發的細菌病。
2、體重落后于標準的原因
(1)飼料營養水平太低。
(2)環境管理失宜,育雛溫度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采食量,溫度稍低些,雛雞的食欲好,采食量大。舍溫過低,采食量下降,從而影響增重。
(3)雞群密度過大。影響生長速度。
(4)照明時間不足,雛雞采食量時間不足,影響生長。
(5)感染球蟲病或大腸桿菌病等,抑制雛雞的生長。
為了使雛雞適時達到標準體重:一是要供給優質的飼料;二是要科學有效的管理;三是合理的飼養密度和光照制度;四是提前用藥預防雛雞各階段的常發病。
3、雛雞發育不整齊的原因
(1)飼養密度過大,雞群采食飲水位置不足,會使部分雞體質下降,生長落后于全群。
(2)飼養環境控制失誤,溫度忽高忽低,雞群產生嚴重的應激,生長會落后于全群。
(3)疾病的影響。由種雞傳來的白痢、支原體等,或在孵化過程中被細菌污染的雛雞即時不發病,增重也會落后。
(4)斷喙失誤,部分雛雞喙留得過短,影響采食,增重受到影響。
(5)飼料營養不良,飼料中某種營養素缺乏或某種成份過多造成營養不均衡
雞耗料量
雛雞的日齡 日耗料量(克)
1-20 日齡+2
21-50 日齡+1
51-150 <日齡-50>/2+50
產蛋高峰期 125克左右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