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精通《易經》的大哲學家邵康節與當時的著名理學家程顥、程頤是表兄弟,同時和蘇東坡有往來。但二程和蘇東坡一向不睦。
邵康節病得很重的時候,二程弟兄在病榻前照顧。這時外面有人來探病,程氏兄弟問明來人是蘇東坡,就吩咐不讓蘇東坡進來。
躺在床上的邵康節,此時已經不能再說話了,他就舉起一雙手,比劃成一個缺口的樣子。程氏兄弟有點納悶,不明白他做出的這個手勢是什么意思。
不久,邵康節喘過一口氣來,說:“把眼前的路留寬一點,好讓后來的人走走。”說完,他就咽氣了。
邵康節的話是很有道理的。人生大舞臺,風去變幻,何處沒有矛盾?何時沒有紛爭?社會上的人,有坦蕩君子,也有戚戚小人,如果你沒有寬容的心懷,就無法與他人和睦相處。與他人發生矛盾時,你若能夠理解包容,留有幾分余地,矛盾也許會迎刃而解,還會得到更多人的信任和尊敬。
留有余地,就是不把事情做絕,于情不偏激,于理不過頭,這樣才會處變不驚,從容不迫,游刃有余。
留有余地是人生智慧,也是生活經驗。雕刻人像時,鼻尖先留高一點,不像的話再慢慢削減,這是留有余地;做菜時先少放一點鹽,不夠再添,這是留有余地;新買的褲子,因為太長穿不了,去裁的時候叮囑裁縫少剪點,以免剪短了不合穿,這也是留有余地。
留有余地,包含兩方面的意思,一是給自己留余地,使自已行不至于絕處,言不至于極端,有進有退,措置裕如,日后便能機動靈活地處理事務,解決復雜多變的問題。二是給別人留余地,無論在什么情況下,也不把別人推向絕路,不置人于死地,迫使對方做出極端的反抗,這樣對彼此都有好處。
所謂“路徑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咸時,減三分讓人嘗。”不讓別人為難,也不為難自已,讓別人活得輕松,讓自已活得愉快,這就是讓人三分,留有余地的妙處,是處世交往的良方。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