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我國奶牛品種介紹
世界上培育的奶牛品種很多,近年來各國為了提高牛的生產水平,都在優選品種,目前各國飼養的奶牛品種,以荷斯坦奶牛為當家品種,使奶牛的品種日趨單一化與大型化。荷斯坦奶牛具有產乳量高,產乳的飼料報酬高,生長發育快等特點,受到各國飼養奶牛者的喜愛,在奶牛中飼養的比例不斷增加,其他奶牛品種日漸減少。在美國,日本,荷斯坦奶牛占飼養奶牛總數的90%以上,英國占64%,荷蘭,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國,都是以發展荷斯坦牛為主。
(一)、中國荷斯坦牛
我國飼養的奶牛是以“中國黑白花牛”為主。中國荷斯坦牛的原名為“中國黑白花牛”,于1992年更名“中國荷斯坦牛”。本品種是利用引進國外各種類型的荷斯坦牛與我國的黃牛雜交,并經過了長期的選育而形成的一個品種,這也是我國唯一的奶牛品種。中國荷斯坦牛多屬于乳用型;它具有明顯的乳用型牛的外貌特征。乳用牛的外貌特點是:全身清瘦,棱角突出,體格大而肉不多,活潑精神。后軀較前軀發達,中軀相對發達,皮下脂肪不發達,全身輸廊明顯,前軀的頭和頸較清秀,相對較小,所以,從側面觀看,背線和腹線之間成一三角形,從后望和從前望也是三角形。整個牛體像一個尖端在前,鈍端在后的圓錐體。乳牛的頭清秀而長,角細有光澤。頸細長且有清晰可見的皺紋。胸部深長,肋扁平,肋間寬。背腰強健平直。腹圍大而不下垂。皮簿,有彈性,被毛細而有光澤。
乳房是乳牛的重要器官和部位。發育良好的乳房大而深、底線平、前后伸展良好。整個乳房在兩股之間附著良好。四個乳頭大小適中,間距較寬。有薄而細致的皮膚,短而稀的細毛,彎曲而明顯的乳靜脈。
中國荷斯坦牛,因受荷蘭兼用荷斯坦牛的影響,近似兼用型。毛色一般為黑白相間,花層分明,額部多有白班;腹底部,四肢膝關節以下及尾端多呈白色,體質細致結實、體軀結構勻稱,泌乳系統發育良好,蹄質堅實。中國荷斯坦牛因在培育過程中,各地引進的荷斯坦公牛和本地母牛的類型不一,以及飼養條件的差異,其體型分大、中、小三個類型。
大型:主要是用了從美國、加拿大引進的荷斯坦公牛與本地母牛長期雜交和橫交培育而成。特點是體型高大,成年母牛體高可達136厘米以上。
中型:主要是引用從日本、德國等引進的中等體型的荷斯坦公牛與本地母牛雜交和橫交而培育成的,成年母牛體高在133厘米以上。
小型:主要引用從荷蘭等歐洲國家引進的兼用型荷斯坦公牛與本地母牛雜交,或引用北美荷斯坦公牛與本地小型母牛雜交培育而成。成年母牛體高在130厘米左右。
自上世紀70年代初以來,由于冷凍精液人工授精技術的廣泛推廣,各省、市、自治區的優秀公牛精液相互交換,以及牛飼養管理條件的不斷改善,以上三種類型的奶牛,其差異也在逐步縮小。
中國荷斯坦牛的產乳性能良好,在各泌乳期平均產奶量,詳見下表。 中國荷斯坦牛各泌乳期率均產乳表 泌乳期 統計頭數 303天平均產乳量(公斤)
第一期 21570 5197
第二期 9806 5917
第三期 6804 6177
第四期 2747 6331
以上 2480 6548
但奶的乳脂率偏低。據北方15個省市統計平均為3.4%;而南13城市統計為3.3%。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的飼料種類,氣候條件和飼養管理水平差異很大,因此,中國荷斯坦牛在各地的表現也不相同,從總體反應是對高溫氣候條件的適應性較差。據報導,在黑龍江省地區,當氣溫上升到28度時,其乳量明顯下降,但當氣溫降到0度以下時,其產奶量沒有明顯的變化。武漢地區在6—9月份高溫季節,產乳量明顯下降,且影響繁殖率,7—9月份是發情受胎最低的月份。在廣州地區每年7—8月份的產乳量比3——4月份的產乳量低22.7%,因此,在夏季高溫季節,要注意給遮蔭降溫和牛舍及運動場的通風。
二、三河牛
三河牛又名濱州牛,原產于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倫貝爾盟地區,是我國培育的優良乳肉兼用型的牛,現有種牛約7萬余頭,有90%以上分布在原產地,但被我國除臺灣省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區所引種,并曾向蒙古人民共和國輸出。
三河牛的血統極為復雜,是數個牛的品種長期與當地三河牛相互雜交,然后再經過系統選育而形成的。它的被毛為紅(黃)白花,花片分明。頭呈白色或額部有白斑,四肢膝關節以下和腹部下方以及尾尖是白色。牛有角,角稍向上前方彎曲。體軀結構勻稱結實。成年公牛體高達156.8 厘米,體重達1050公斤;成年母牛體高131.8厘米,體重547.9公斤。
三河牛是以產乳為主,乳肉兼用。據統計305天的產奶量為3145公斤,它產乳脂率平均為4 .1——4.47%。三河牛較晚熟,6月齡體重:公犢平均178.9 公斤;母犢為169.2公斤;斷奶后到18月齡,在正常的飼養管理條件下,平均日增重為500克;2——3歲的去勢公牛,屠宰率在50%以上,凈肉率為44——48%。
三河牛具有適應性強,耐粗飼,耐寒、易放牧等特點,但對高溫和潮溫的中熱帶氣候不適應。
另外,我國還培育草原紅牛和新疆褐牛,它們均屬于乳肉兼用品種,這兩種牛的共同特點是適應性強,體格健壯,抗病力強,發病率低,耐粗耐,并適合放牧。
草原紅牛的原產地是內蒙古草原,是用乳肉兼用型的短角牛與當地蒙古牛雜交造育而成。牛全身被毛紫紅色或紅色,部分牛的腹部或乳房有小片白色。草原紅牛的體格較小,但產肉性很好,在完全放牧的條件下,18個月齡的體重320公斤,屠宰率為50.8%,凈肉率是41.00%。
新疆褐牛是用純種褐牛和含有褐牛血液的阿拉搭烏牛對本地黃牛進行長期的雜交改良,經長期選育而形成乳肉兼用型品種,主要產于新疆的伊犁和塔城的牧區和半農半牧區,現分布于新疆的天山南北,新疆褐牛有角,向側前上方彎曲,呈半橢加圓形,角類稍直,呈深褐色。頭頂、角基部、嘴巴周圍和背線呈灰色或黃白色。眼瞼、鼻鏡、尾尖和蹄殼呈深褐色。成年母牛體高121.8厘米,體重430.7公斤。在完全放牧的條件下,秋季25歲的公牛體重323.5公斤,屠宰率50.5%,凈肉率38.4%。
草原紅牛和新疆褐牛的產奶性能,隨飼養條件不一樣,變異很大。在純放牧條件下,冬春季節適當補飼干草,青貯飼料和精料,第二胎213天平均產乳量為1495公斤,平均乳脂率為4.03%。
新疆褐牛,以舍飼為主加放牧,第三胎以上298天的產乳量為3420公斤,乳脂率為4.03——4.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