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脂病又稱黃膘,因其屠宰后脂肪呈黃色而得名。本病的發生,一般認為與豬的品種遺傳及飼料有關。
有相關人員做過一個對比試驗,分別用雪白豬肉和微黃豬肉脂肪作化驗,主要是用2%的堿煮,再加入乙醚,雪白豬肉脂肪的乙醚層色澤沒有變化,而微黃豬肉脂肪的乙醚層變為黃色,證明豬肉 脂肪發黃為色素沉淀。從各個方面反映的情況看此階段的 豬肉黃脂誘因主要集中到飼料上:
第一:全價飼料加工過程經過兩次升溫,導致部分原料結構性質發生變化,主要懷疑脂肪變性或不飽和脂肪酸變異。
據反映,豬肉發生 黃脂 的豬大部分是使用了全價配合飼料,而使用濃縮料和預混料的豬基本沒有問題。在全價料的生產線幾個地方很可疑:一是玉米配料倉此處是一個升溫過程可能導致氧化;二是制粒機此也是一個升溫過程;這兩次升溫過程如果降溫系統出現問題,可能就會導致豬料的黃膘問題。這種推斷主要是基于今年氣溫較高可能會對飼料生產和養殖生產造成一定影響。
同時米糠也應引起注意,米糠脂肪易于氧化,在貯存和使用過程中注意通風、溫度和貯存時間。
第二:原料霉變,黃曲霉毒素蓄積引起。
曾有人調查過目前玉米霉變率很高,玉米基本上100%都會發生霉變,同時花生粕等原料中黃曲霉毒素的含量也值得關注。
第三:品種也是影響因素之一。
在出現黃脂 肉的豬中多為肉脂兼用型豬,也就是當地說的三雜豬;而瘦肉型豬(純雜)沒有發生。
第四:出欄豬體重是否有影響。
2008年上半年生豬市場行情利好,仔豬價格居高不下,很多養殖戶平時200斤重豬已出欄,這階段都推遲出欄,到260-290斤才出售,產生黃脂此方面因素應該極少。
第五:高銅飼料和劣質膽堿配方飼料中,油脂氧化酸敗會導致黃脂。
第六:飼喂的不飽和脂肪酸甘油酯過多(特別是大量魚粉、魚雜、魚肝油副產品和蠶蛹等)和維生素E缺乏 ,從而引起脂肪組織中的不飽和脂肪酸氧化增強,蠟樣質在脂肪組織中積聚,使脂肪變黃。
臨診癥狀
生前大多不表現出明顯臨診癥狀,通常被毛粗糙,倦怠無力,粘膜蒼白,顯現低色素性貧血。大多數病豬食欲不振,增長緩慢,有時發生跛行。眼有分泌物。
病理變化
體脂呈黃色或淡黃褐色,變黃最明顯的部位是:腎周、下腹、骨盆腔、肛周、大網膜、口角、耳根、眼周、舌根及股內側的脂肪。黃脂具有魚腥臭味,加溫時更加明顯。骨骼肌和心肌灰白色,肝臟黃褐色,脂肪變性明顯,腎灰黃色。淋巴結腫大、水腫,胃腸粘膜充血。組織學檢查,脂肪組織細胞間質有蠟樣質沉積,大小如脂肪細胞。脂肪組織常有巨噬細胞、中性粒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浸潤。
防治措施
本病的預防,主要在于調整日糧,日糧中富含不飽和脂酸甘油酯的飼料如魚制品或蠶蛹等應限制在 10%以內,并至少在宰前1 個月停喂。必要時,每頭豬每天飼喂500~700mg 維生素E,或加入 6%的干燥小麥芽、 30 %米糠有一定的預防效果。若已形成黃脂,要使組織中的抗酸色素都被除去,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見效。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