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流產的原因
造成孕牛流產的原因很多,大致可分為普通流產和傳染性流產。臨床上常見的多是非傳染性的普通流產。許多臨床疾病都可引起流產,如慢性子宮內膜炎、陰道炎、子宮粘連、羊水過多等;營養及飼料因素引起流產,如維生素A、維生素E或礦物質不足,飼料霉變,飼喂不當等;飼養管理因素,如地面濕滑、粗暴對待孕牛等也會引起流產;藥物因素,如大量使用瀉藥、催情藥以及誤用有致流產作用的藥物等。傳染性流產主要是由于胎膜、胎兒及母體生殖器官直接受微生物和寄生蟲侵害所致,如布氏桿菌病、胎兒毛滴蟲病等;另外某些傳染病可繼發流產,如結核病、牛環形泰勒焦蟲病等。
2 流產癥狀
在流產之前,孕牛表現拱腰,屢作排尿姿勢,自陰門流出紅色分泌物或血液。病牛有腹痛現象,進而根據胎兒的情況出現下列癥狀:(1)胎兒消失(隱性流產);(2)排出未足月的胎兒;(3)胎兒干尸化:胎兒死在子宮內,由于黃體存在,子宮頸閉鎖,排不出體外,胎兒及胎膜的水分被子宮吸收,體積縮小、變硬,猶如干尸;(4)胎兒浸溶:指胎兒死在子宮內,非腐敗性微生物侵入后,使胎兒軟組織液化分解后被排出;(5)胎兒腐敗分解(胎兒氣腫):胎兒死在子宮內,腐敗菌侵入,使胎兒內部軟組織腐敗分解,產生的硫化氫、氨、二氧化碳等氣體,積于胎兒皮下組織、胸腹腔內,病牛表現腹圍增大,體溫升高,從陰門流出暗紅色惡臭液體,子宮頸開張,觸診有胎兒捻發音。
患布氏桿菌病的母牛流產一般發生在懷孕5-8個月。部分病例呈現關節炎、滑液囊炎及腱鞘炎,患牛跛行,嚴重的關節變形,長期臥地。
3 預防流產的措施
3.1 預防孕牛流產應采取綜合性措施。
3.1.1 不喂霜草、霉草和冰凍飼料,孕牛出汗、空腹時不給飲冷水。
3.1.2 給予懷孕牛適當的運動。
3.1.3 對孕牛用藥時,有產生流產副作用的藥物不能使用。
3.1.4 防止孕牛受擠壓、碰撞,別鞭打孕牛,防止受驚嚇。
3.1.5 奶牛發生流產后,應詳細調查分析原因,疑為傳染病的,應取羊水、胎膜及流產胎兒的胃內容物進行檢驗,并深埋流產物,消毒污染場所。
3.1.6 定期檢疫、預防接種、驅蟲及消毒。
3.2 有流產病史的患牛,為防止再次流產,可根據上次流產的孕期提前15-20天每頭肌肉注射黃體酮5-10毫升(每毫升含黃體酮10毫克),而后隔1天注射1次,共注射3-4次。
3.3 布氏桿菌病預防措施
3.3.1 加強衛生防疫消毒。牛場每年進行1~2次血清凝集診斷,及時從牛群中剔除陽性牛。助產及人工授精時,注意嚴格消毒。
3.3.2 及時隔離流產母牛,取流產胎兒的第四胃及內容物做細菌學檢查,陰性者可回棚飼養;陽性者,應從牛群中挑出來集中淘汰。
3.3.3 不從病牛場購牛。
4 產癥狀奶牛的治療
4.1 普通流產
4.1 已有流產征兆,陰道檢查子宮頸尚未開張,直腸檢查胎兒還活著的,可用黃體酮5-10毫升肌肉注射,第二天再注射1次。也可肌肉注射維生素E。為防止孕牛起臥不安,可用安溴劑(含安鈉咖2.5%、溴化鈉10%)100毫升加10%葡萄糖溶液500毫升靜脈注射。對損傷性流產,用30%安乃近30-50毫升肌肉注射,輕癥牛每天注射2次,重癥牛每天注射3次。硫酸阿托品5-10毫克,皮下注射,每天注射2次。
4.1.2 流產癥狀已較明顯的孕牛,不宜用安胎藥,如子宮頸已開張,胎囊已進入陰道或羊水已流,則用助產的辦法取出胎兒。
4.1.3 延期性流產,應設法取出胎兒。注射溶黃體藥和子宮收縮藥,當死亡胎兒不易排出時,可采用碎胎術分段取出,必要時進行剖腹取胎術。流產后往往伴有胎衣不下,此時及早向子宮內投放抗菌消炎藥物,但禁止沖洗子宮。
4.1.4 已有流產癥狀的胎動不安患牛,可用養血安胎類藥物。
4.2 布氏桿菌病引起的流產
一般不治療,直接淘汰。對貴重種牛,在隔離條件下進行治療。對流產伴發子宮內膜炎的病牛,用0.1%高錳酸鉀溶液沖洗陰道和子宮,還可用四環素、土霉素、鏈霉素等抗生素類藥物治療,但對慢性病例療效不佳。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