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中國畜牧業轉型路線圖之三:國際化[/b]
誰是我們的競爭對手?誰是我們需要結交的朋友?這個問題是中國畜產品國際化的首要問題;采取優質取勝的差異化競爭戰略,打有機食品這張硬牌,可收到既能守住國門,又能破解國際貿易綠色壁壘一石雙鳥的效果。
誰是我們的競爭對手?誰是我們需要結交的朋友?這個問題是中國畜產品國際化的首要問題
中國農產品關稅已由54%降至15.3%,我國成了世界上農產品市場最開放的國家。在中國畜牧業現代化的進程中,現在加入了國際化這個新內容,提高了復雜程度,也增加了難度。需要我們接受更嚴峻的考驗,承擔更大的風險。隨著WTO保護期的結束,畜產品進口沖擊會進一步加大。如飼料業中的大豆,進口量已超過國內的生產量,導致國內大豆出現價跌賣難。在羊毛業中,國毛已被澳毛擠垮,失去招架之功,已無還手之力。接下來將會遭受圍獵的可能就是雞肉、牛肉、玉米等。在畜產品出口方面,由于國際貿易壁壘不斷變化,檢測標準更加苛刻(如日本推行的肯定列表制度,歐盟實施的新食品安全法規等)。致使我國畜產品出口下降,由順差變為逆差,并且有進一步加大的趨勢。
面對沖擊與挑戰,我們不能怨天尤人抱怨對手心狠手辣;也不能忍氣吞聲被動地任人宰割,更不能束手無策、坐以待斃。當務之急先要弄清誰是我們的競爭對手?誰是我們需要結交的朋友?這個問題是中國畜產品國際化的首要問題。知己知彼有針對性地研究戰略、制定對策,探明畜產品國際化的山有多高、水有多深,采取化被動為主動的有力措施,努力提升中國畜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那么,誰是中國畜牧業的競爭對手呢?玉米與大豆是飼料業的主體原料,大約占豬禽全價飼料的80%。美國是位居世界第一的玉米主產國,產量占全球總量的42%,出口量占全球總量的60%。北美的美國與南美的巴西玉米總產量占全球總量的48%,出口量占全球總量的65%;美國的大豆也是全球第一,總產量占全球總量的42%,出口量占全球總量的46%。南美的巴西和阿根廷占第二位,大豆總產量占全球總量的34%,出口量占全球總量的47%;在畜產品中,美國年產雞肉1522萬噸,居第一位,占全球總量的26.3%,出口量為620萬噸,占全球總量的47%。巴西是第二位,年產雞肉810萬噸,占全球總量的15%;世界牛肉的主產國是北美的美國、加拿大,南美的巴西,還有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牛肉四強年出口牛肉388萬噸,占世界牛肉出口總量的83%;世界上羊肉最大的生產國是新西蘭、澳大利亞,它們也是最大的羊肉出口國,年出口量為77萬噸,占全球出口總量的95%。歐盟是個例外,它實際上只相當于一個“國家”,其畜產品市場對內部成員是綠色通道沒有壁壘。但對歐盟以外的國家則封閉排斥,設置了銅墻鐵壁般的各種壁壘。荷蘭等國的畜產品都是出口到歐盟的,應視為內銷,不應看做是出口。中國畜產品大量進入歐盟市場很難,同時歐盟畜產品對我國的沖擊也不會很大。
中國畜牧業的國際競爭對手陣容強大,飼料玉米、大豆是美國、巴西、阿根廷,雞肉是美國和巴西,牛肉是美國、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亞、新西蘭,羊毛、羊肉、奶粉是澳大利亞、新西蘭。它們都是工業化的發達國家,資本雄厚、技術先進,地多人少、土地面積廣闊(美國936萬平方公里,2.98億人口;加拿大997萬平方公里,0.33億人口;巴西850萬平方公里,1.79億人口;澳大利亞770平方公里,0.18億人口;新西蘭27.7萬平方公里,380萬人口)。基于這樣的國情,它們揚長避短,采取規模化、工廠化的生產方式,發展土地資本技術密集型畜牧業。為適應這種發展模式的需要,它們以企業化的大型畜禽場為畜牧業微觀經營主體。并培育了在全球縱橫馳騁的跨國公司,以跨國公司為龍頭,構建了幾乎覆蓋全球的產業體系。無論生產還是銷售,都在全球占主導地位。
以肉雞業為例,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肉雞生產國,占全球總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出口量也是全球第一。現在雞肉產業鏈各環節,都掌控在美國公司手中。如肉種雞的主導品種是AA、艾維茵等,都由美國公司壟斷,全世界的快大型肉種雞,都要到美國去進口。肉雞飼料標準是在美國主導下制定的,配方中玉米與大豆粕占據80%的比例。美國是世界玉米、大豆最大的生產國,出口量也是第一,飼料主原料如果進口的話,也需到美國去采購。以麥當勞、肯德基為代表的快餐店,開遍全球各地,主產品有炸雞腿、炸雞翅等,供應著全世界的人食用。這樣,買種雞要到美國去買,飼料原料要到美國去采購,雞肉要從美國進口,吃雞肉要光顧美國的麥當勞、肯德基。
美國的肉雞業有完整的產業體系,有全球化的戰略,自然也要把中國納入它的全球產業體系中來。因為,中國人吃雞的數量太多了,中國雞肉消費市場太大了,美國雞所占的比例還很小。這怎么行?障礙是什么?是中國肉雞的生產方式和雞肉的消費習慣與美國的產業體系不配套、不適應。如在生產方式上,是小規模散養,主導品種是本土的三黃雞等,主流消費形式是農貿市場售活雞,現場宰殺吃鮮雞。美國模式是大型規模化、工廠化飼養,品種是快大雞,產品形式是凍雞,這兩種體系模式對接不上。怎么辦?需要對中國肉雞業動手術進行整合改造,使之適合美國的模式,以便納入它們的全球化產業體系之中。
提高產業集中度,有利于跨國公司的整合,產業集中度越高,跨國公司操縱控制越容易、越方便。如在大豆產業鏈中,油脂加工廠是關鍵環節,是咽喉要道。壟斷加工業之后,上游可控制種植業,下游可操縱飼料豆粕的行情。前幾年,中國的榨油企業在做大做強的誘惑下,經過互相競爭吞并,僅剩下少數大型企業。螳螂撲蟬、黃雀在后,這些企業經過兼并擴張、浴血奮戰,已傷了元氣,還大興土木改造擴建,已筋疲力盡。正當茍延殘喘之時,跨國公司乘機伸出橄欖枝,與之合資合作將其招安。跨國巨頭對產業鏈的關鍵環節掌控之后,就擁有了呼風喚雨的話語權。把紅旗插上山頂,就等于占領了整個山頭,把方向盤抓到手,就能操縱整臺車。只要納入到它的產業體系之中,就可以采取牽住牛鼻子、控制整頭牛的辦法,來主導操縱我們的產業鏈。跨國巨頭掌控了中國80%的加工能力之后,即形成壟斷局面,完成戰略合圍。中國大豆的種植面積逐年下降,產量逐漸萎縮,由1996年前的出口國變成現在的進口國,進口量超過國內的產量。這時候豆油卻漲價了,但受益最大的不是中國豆農,因為油脂廠加工的大部分是北美南美的大豆。
整合機會并不是守株待兔等來的,跨國公司也會不擇手段地算計中國企業,使其饑寒交迫、雪上加霜、走投無路,被迫主動繳槍投降。如2004年的時候,控制著話語權的跨國公司,利用芝加哥糧食期貨市場,散布信息說北美南美大豆豐收無望、庫存空虛,價格看漲。待中國大豆加工企業傻乎乎地沖進去,買了大量期貨大豆,國際市場的大豆卻重重地跌了下來。致使中國大豆加工企業虧損慘重、大傷元氣,從此一敗涂地、難以翻身。現在,ADM、邦基、嘉吉和路易達孚四家跨國公司占中國大豆加工能力的80%,中國的大豆加工業已是合資企業的天下。
禽流感也為炒作中國家禽業提供了題材,同炒作人權一樣,背后都是利益。競爭對手故意把禽流感戰火引入中國,目的是試圖唱衰中國的家禽業。它們說家禽散養是禽流感的源頭隱患,規模化、工廠化飼養方式的防疫措施才是安全的。由于中國家禽以散養為主,自然就成了禽流感的重災區。而美國模式的家禽都是規模化、工廠化封閉飼養的,自然就是安全的。值得一提的是,這種被指責為傳統落后的散養方式,競被歐洲所推崇。歐洲為滿足動物福利保證動物健康,到2012年即全面停止家禽籠養,改為自由放養,生產有機雞蛋、有機禽肉。可見畜牧業全球性的大趨勢并不是工業化飼養方式,而是生態化飼養方式。
它們還污蔑我國農戶家庭經營傳統落后,大力推崇規模化、企業化經營模式,這是在誤導我們走彎路。農戶家庭經營是由我們國情決定的,就種養業而言,農戶家庭經營與企業化經營相比,管理成本低、費用省、效率高。畜牧業追求大型規模化,就必須采取工業化方式,必須把農戶轉型為企業。在我國推行這樣的發展模式,受到資源制約、資本制約,還會加大環境的壓力。規模大小不是先進與落后的分水嶺、試金石,也不是規模越大越先進、越現代。我們不可違背國情貪大求洋,搞大型規模化,而應因地制宜地根據國情選擇小型規模化,小型規模化才是中國特色的規模化。
中國畜產品國際化也需要結交朋友,結交那些能夠為我們提供市場資源的朋友。結交那些能夠給我們飯吃,又不與我們搶飯碗的伙伴做朋友。就畜產品貿易而言,同澳大利亞自由貿易談判不成最好,如果談成功勢必對我國奶粉、羊毛、牛肉等畜產品產生巨大沖擊。而與日本、俄羅斯的互貿區若能形成,對中國畜產品就是福音、幸事。
揚長避短突出比較優勢,實行優質取勝的差異化競爭戰略,變被動為主動,提升國際競爭力,建設世界畜牧業強國
世界畜牧業強國的國情是地多人少,它們是土地資本技術密集型畜牧業,它們是以量取勝的大型規模化畜牧業。我們的國情正好相反,是地少人多,從量的方面在規模上與它們進行競爭,我們沒有優勢。在農區畜牧業方面,由于我國耕地面積小,人均耕地少,無法像美國、加拿大、巴西那樣,拿出大量的耕地種草養畜,或大面積地種植飼料作物,用來發展大型規模化、工廠化畜牧業;在草原畜牧業方面,我國北方五大牧區的草原都是干旱草原,草低矮又有明顯的季節性,并且退化沙化較為嚴重。而新西蘭、澳大利亞雨量充足,草原四季常青,我們無法采取與澳新相同的草原畜牧業發展模式。我們不能把世界畜牧業強國的發展模式,用來作我們的參照系,以其所長比已所短。這個參照系是哈哈鏡,用來比照我國的畜牧業,容易得出落后的負面看法,甚至可能得出一無是處的悲觀結論,使我們無所適從、迷失方向。
尺有所長、寸有所短各有利弊,實行差異化的競爭戰略,就是要揚長避短,突出自己的優勢,挖掘自己的潛力。我國人多地少不能廣種,但可以精耕細養。我國農民資本缺乏、資金緊張,不適合發展企業化的大型畜禽場,但可以發展種養結合的小型規模化農戶,利用有限的農牧業資源向生產的深度與廣度進軍拓展。通過精耕細養,生產勞動密集型的有機食品;通過精雕細琢,生產有中國傳統優勢的美味食品。中國地域廣闊,地貌多樣、氣候多樣、生態多樣、物種多樣、民俗文化多樣。可以生產多樣化的特色食品,滿足全球消費者多樣化、個性化需求,多樣化、個性化、健康化都是未來的消費大趨勢。中國有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國情,就要有獨一無二的發展模式。中國特色的創新性畜牧業,不應趨同而要求異,不追求大規模高產量,轉而求優質、求健康、求特色。
競爭對手的畜牧業生產方式是規模化、工廠化的,產品也是同質化的大路貨。豬種都是大白、哈白、杜洛克;肉雞品種都是AA、艾維茵;蛋雞都是海蘭、羅曼;肉牛都是西門塔爾、利木贊、夏洛萊等等,都是國際廠商統一提供的。飼料配方也都一樣,飼料原料同樣都是玉米、豆粕,加維生素、礦物質。雞舍牛棚結構形狀尺寸材料都一樣,豬欄雞籠是標準化產品也都一樣,殺雞、殺豬、宰牛的廠房車間都一樣,選用的設備也都一樣。國家的特點沒有了,民族的特征也消失了。如果沿著這條路走,容易被整合納入到競爭對手的全球化產業體系之中。這可能是人家預先布下的口袋陣,一旦誤入很難逃脫。采取差異化競爭,就是他們搞數量型,我們搞質量型,搞有機食品;他們玩機械,我們玩人力,搞勞動密集型;他們是初加工,我們搞深加工方便化、美食化;他們搞工廠化養殖,我們搞生態化養殖;有機畜產品是種養結合的系統工程,是不使用化肥、農藥、除草劑的環境友好型畜牧業,是勞動密集型的有機栽培。這是我國的優勢,是我國農民祖傳的看家本領。在加工環節上,我國近年來也建設了數量眾多的大型現代化的乳肉產品加工廠,與發達國家相比毫不落后。具備有機畜產品的種養加工能力,已經全程配套。
畜產品的非關稅貿易壁壘,都是以動物健康與食品安全為主題作文章,無非就是疫病藥殘與動物福利。如果我們生產的畜禽沒病,無病自然也不會喂藥,不喂藥自然也就不會出現農藥殘留。采取健康的飼養方式,就能做到畜禽健康無病不用藥。生態化的飼養方式,就是健康的飼養方式。有機食品標準是國際食品安全的最高標準,把有機食品確立為國家標準,就是與國際化接軌。達到了有機食品標準,就有了國際市場的通行證,什么肯定列表制度,什么新食品安全法規,統統都會被破解,讓它們無話可說,這樣我們的畜產品就有了國際競爭力。
城市中的酒店食堂是銷量大、價位高的優質銷售渠道,是稀缺的市場資源。對國內市場這一優質畜產品銷售渠道,實行有機畜產品優質優價的市場準入,包括實行生鮮畜產品市場準入,讓國內的優質市場資源由我國農民獨享
國際化也是市場化,不過是全球性的大市場化。在市場經濟環境中,市場資源是最寶貴、最稀缺的資源,是畜牧產業的生命線,它決定中國畜牧業的盛衰。市場資源的重要性,可以用肉雞產業的例子來說明: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是中國肉雞產業的黃金時代。主要特征是市場形勢好,日本人喜歡吃雞腿,就把雞腿肉出口到日本市場,賣個好價錢;歐洲人喜歡吃雞胸,就把胸肉出口到歐盟,也賣個好價錢;中國人喜歡吃雞頭、雞爪、雞脖子,則留下自己食用,也能賣個好價錢。這樣的市場結構對雞產品的銷售非常有利,因而也推動了中國肉雞業的飛快發展,并迅速達到鼎盛時期。
近年來,雞肉產品市場形勢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國際市場方面,歐盟因藥殘問題,從1998年停止進口中國雞肉,至今沒有恢復;俄羅斯年進口雞肉達百萬噸,僅給中國幾千噸配額;日本也在農產品方面與中國鬧起貿易摩擦,2004年以禽流感為由,停止了中國雞肉凍品的進口,至今尚未恢復。肉雞業還很不幸地遭遇了禽流感災情,更是雪上加霜,把這個行業推入了水深火熱之中。禽流感疫情盡管嚴重,并沒有死太多的雞,也沒有死幾個人,直接經濟損失并不大。但經過媒體炒作渲染,造成消費者心理恐慌,談雞色變,不肯大量消費,從而導致市場萎縮,至今尚未恢復元氣。禽流感給整個產業帶來的是市場打擊,合并癥是市場風險。
市場的變化特別是國際市場的風云突變,給中國肉雞業帶來了致命的打擊。實際上中國雞肉出口量占總產量的比重并不大,在出口最好的2001年,出口量也僅為55萬噸,占當年總產量的5.85%。盡管出口量所占比重很小,但卻是該產業的晴雨表,發揮著杠桿作用。只要出口形勢好,整個行業日子就好過,產業就興旺,企業就盈利,農民就增收。原因是出口數量盡管少,出口比重盡管小,但價位高。如出口日本的雞腿肉價格為每噸1500美元,當時折合人民幣1.2萬元/噸,串類產品價格為每噸2409美元,當時折合人民幣1.9萬元/噸,出口價格比內銷高出很多,甚至是內銷價格的倍數。有了這樣的好市場,有了這樣的高價格,國內市場價格即使低點也不怕,內銷品種賠點錢也能承受。中國雞肉出口主銷市場是日本,最高時占出口總量的70%。可以說當年我們肉雞產業的興旺,是由日本市場支撐起來的。因此,日本市場對中國肉雞業分量極重,一有風吹草動,中國肉雞行業就驚慌失措。一旦日本停止雞肉進口,中國肉雞行業就陷入滅頂之災。這是市場力量的體現,這是市場資源的重要性的表現。
優質的市場資源并不全部存在于國際市場上,我們自己手中也擁有。中國是13億人口的大市場,其中,城市人口就有5.62億之多,是消費能力強、需求檔次高的群體。城市中還有數量眾多的餐飲酒店、學校機關食堂等,這是銷量大、價位高的優質畜產品銷售渠道,是畜產品寶貴的市場資源。這是我國城市化戰略創造的巨大商業機會,城市化人口的擴大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產生了對畜產品安全健康的消費需求,需求就是市場,市場即是資源。現在,需要創造條件讓農民也能分享這份城市化的碩果,國家要對這一得天獨厚的市場資源進行保護,像保護天然林那樣措施有利,像保護環境那樣堅決果斷,使這些優質稀缺的市場資源,讓我國農民能夠獨享。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已連接在一起,國內市場也是國際市場的一部分。畜產品的國際化戰略,需要國內與國際市場一盤棋,既要走出去,也要守國門。當前,守國門比走出去更重要,同時守國門也不容易,需要具有產業競爭力,還要符合WTO規則。但是,國內市場資源在我們自己手中,是在自家的地盤上操作,比開拓國際市場爭搶別人的地盤總要容易些。走出去開拓畜產品貿易的國際市場,我們面對的是比關稅壁壘更強大的綠色壁壘,是加了鎖又設了崗的更高門坎,幾乎是銅墻鐵壁,因此走出國門占領國際市場絕非輕而易舉、一日之功。中國畜牧業的強大,要立足于國內市場支撐,在目前不宜舍近求遠地盯著國際市場,搶先把家門口的市場抓在手中,有了穩固的立足之地,培育了競爭優勢,有了本錢之后,再去圖謀國際市場也來得及。
國家要對城市中的餐館酒店、學校機關食堂等優質商業渠道,實行有機畜產品優質優價的市場準入。城市人口密度大,食品的質量安全與健康最為重要,城市里的餐館酒店、學校食堂,是大眾化的集中餐飲場所,食品的質量安全更為重要。有機食品標準比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安全標準更高,也是國際通用的標準,是與國際規則在高端接軌。對城市中的餐飲酒店等優質商業流通渠道,實行有機畜產品市場準入,限制了不能大量生產有機食品的外國競爭對手。將這些寶貴的市場資源,給予生產有機畜產品的我國農戶。
這種宏觀調控不是在產量上作文章,而是在市場渠道上找突破口。進行了這樣的宏觀調控,農民可以通過畜產品提質增值來增加收入,分享城市化帶來的好處。城市的消費者也吃上了安全健康的畜產品。這樣的宏觀調控還能夠把潮水般涌來的國外畜產品,擋在優質商業流通渠道的大門之外。我們沒有關上國門,國門仍是敞開的,只是對餐館酒店這類銷量大、價位高的優質市場資源設置了壁壘。把這類優質市場資源保護住,留給我國農民自己來享用。其它商業流通渠道,仍對國外競爭對手開放。
畜牧業強國采用大型規模化、工廠化、集約化方式飼養畜禽,把有生命的畜禽動物,當作無生命的工業品來生產。把它們作為產肉產奶產蛋的機器,無法保證動物福利,導致疫病與藥殘等畜產品安全問題。大型規模化、工廠化難以生產有機食品,這是它們的短處弱點。由于生產方式與產業體系的剛性,也由于國情制約,它們只能如此。它們只能以規模數量取勝,只能生產千品一面的大路貨,難以轉型從事有機畜產品生產。對優質市場渠道,實行生鮮食品準入,也是必要的。國外畜產品是飄洋過海進來的,需要通過運輸物流等環節才能進入中國市場。只能采用奶粉、凍肉等產品形式,生鮮食品是他們的軟肋。我國臺灣及東盟等貿易伙伴,向大陸出口的主要產品是水果蔬菜等,不是畜產品。對畜產品實行有機食品與生鮮食品的市場準入,僅是針對畜產品主要競爭對手,不影響中國農產品貿易的整體戰略布局。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