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毒奶粉”事件回放
1.1 安徽阜陽“大頭娃娃”事件
2004年4月前,大量營養素含量全面低下的劣質嬰兒奶粉通過鄭州、合肥、蚌埠和阜陽批發市場流入阜陽農村銷售點。劣質奶粉導致嬰幼兒生長停滯,免疫力下降 ,進而并發多種疾病甚至死亡。
鮮花般嬌嫩的幼小生命,剛來到世間幾個月就枯萎、凋謝。頭大,嘴小,浮腫,低燒。罪魁禍首竟是本應為他們提供充足“養料”的奶粉。經國務院調查組核實,阜陽市因食用劣質奶粉造成營養不良而死亡的嬰兒共計12人,已使229名嬰兒營養不良,其中輕中度營養不良的189人。
1.2 三鹿“腎結石寶寶”事件
2008年9月11日晚上9點多,衛生部在網站正式發文稱,經調查,懷疑石家莊三鹿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三鹿牌嬰幼兒配方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污染。衛生部稱,近期,甘肅等地報告多例嬰幼兒泌尿系統結石病例,調查發現患兒多有食用三鹿牌嬰幼兒配方奶粉的歷史,經相關部門調查,高度懷疑石家莊三鹿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三鹿牌嬰幼兒配方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污染。
截至2008年9月11日晚9點多,僅甘肅省近期已上報因三鹿奶粉導致的嬰兒泌尿結石病例59人,死亡1例。全國已發現的數十名患兒涉及湖北、湖南、山東、安徽、江西、江蘇、陜西、甘肅、寧夏、河南等十個省份。事態或超2004年阜陽“大頭嬰事件”。
9月15日下午16:00,衛生部召開新聞發布會,相關負責人介紹說:截至9月15日早8時,全國醫療機構共接診、篩查食用三鹿牌嬰幼兒配方奶粉的嬰幼兒近萬名,臨床診斷患兒1253名(其中2名已死亡)。
三鹿集團于9月11日晚發布產品召回聲明,稱經公司自檢發現2008年8月6日前出廠的部分批次三鹿嬰幼兒奶粉受到三聚氰胺的污染,三鹿公司決定,立即對2008年8月6日以前生產的約700噸三鹿嬰幼兒奶粉全部召回。
據新華網北京9月18日報道,三鹿牌嬰幼兒奶粉事件發生后,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作出了重大部署。按照對奶制品進行全面檢查的要求,國家質檢總局在完成嬰幼兒奶粉三聚氰胺全國專項監督檢查后,又緊急組織開展了全國液態奶三聚氰胺專項檢查。
此次專項檢查重點抽查檢驗了產品市場占有率達70%以上的蒙牛、伊利、光明、三元、雀巢等知名品牌企業生產的液態奶是否含有三聚氰胺。檢驗結果如下:
抽檢蒙牛產品121批次,110批次未檢出三聚氰胺,11批次檢出三聚氰胺,檢出值在0.8—7mg/kg;
抽檢伊利產品81批次,74批次未檢出三聚氰胺,7批次檢出三聚氰胺,檢出值在0.7—8.4 mg/kg;
抽檢光明產品93批次,87批次未檢出三聚氰胺,6批次檢出三聚氰胺,檢出值在0.6—8.6 mg/kg;
抽檢三元產品53批次,53批次均未檢出三聚氰胺;
抽檢雀巢產品7批次,7批次均未檢出三聚氰胺。
被檢查的其他406家企業生產的847批次的液態奶產品未檢出三聚氰胺。
另據新華網北京9月21日報道,衛生部21日通報三鹿牌嬰幼兒配方奶粉事件醫療救治情況時指出,截止到9月21日8時,各地報告因食用嬰幼兒奶粉正在住院接受治療的嬰幼兒共有12892人,其中有較重癥狀的嬰幼兒104人;此前已治愈出院1579人。通報還指出,各地報告因食用嬰幼兒奶粉接受門診治療咨詢并已基本康復的嬰幼兒累計為39965人。
在所有接受治療的嬰幼兒中,2歲以內嬰幼兒占81.87%,2至3歲幼兒占17.33%,3歲以上幼兒占0.8%。經流行病學調查,這些接受治療的嬰幼兒基本上與食用三鹿牌嬰幼兒配方奶粉有關,沒有發現與食用液態奶有關的病例。
三鹿事件發生后,黨和國家領導人高度重視,國務院總理溫家寶10月6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聽取嬰幼兒奶粉事件處置情況匯報,研究部署奶業整頓和振興工作,審議并原則通過《乳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條例(草案)》。10月3日,農業部召開奶農扶持、飼料整治和奶站整頓工作督導匯報會,聽取8個督導組工作匯報,分析工作進展情況和面臨的形勢,研究安排下一階段重點工作。
近日,國家質檢總局對全國市場供應液態奶進行了第六批、第七批三聚氰胺抽樣檢測。共抽檢到供應22個主要城市和4個中等城市,76個品牌733批次的酸乳、巴氏殺菌乳、滅菌乳等液態奶,均未檢出三聚氰胺。
2. 罪魁禍首的三聚氰胺
三聚氰胺(英文名Melamine),是一種三嗪類含氮雜環有機化合物,重要的氮雜環有機化工原料。簡稱三胺,又叫2 ,4 ,6- 三氨基-1,3,5-三嗪、蜜胺、氰尿酰胺、三聚氰酰胺,分子式C3N6H6、C3N3(NH2)3,分子量126.12。
三聚氰胺性狀為純白色單斜棱晶體,無味,密度1.573克/厘米3 (16℃)。常壓熔點354℃(分解);快速加熱升華,升華溫度300℃。溶于熱水,微溶于冷水,極微溶于熱乙醇,不溶于醚、苯和四氯化碳,可溶于甲醇、甲醛、乙酸、熱乙二醇、甘油、吡啶等。
2.2 主要用途
三聚氰胺是一種用途廣泛的基本有機化工中間產品,最主要的用途是作為生產三聚氰胺/甲醛樹脂(MF)的原料。三聚氰胺還可以作阻燃劑、減水劑、甲醛清潔劑等。該樹脂硬度比脲醛樹脂高,不易燃,耐水、耐熱、耐老化、耐電弧、耐化學腐蝕、有良好的絕緣性能、光澤度和機械強度,廣泛運用于木材、塑料、涂料、造紙、紡織、皮革、電氣、醫藥等行業。其主要用途有以下幾方面:裝飾面板;涂料;模塑粉;紙張;三聚氰胺-甲醛樹酯與其他原料混配,還可以生產出織物整理劑、皮革鞣潤劑、上光劑和抗水劑、橡膠粘合劑、助燃劑、高效水泥減水劑、鋼材淡化劑等。
2.3 生物學毒性
目前三聚氰胺被認為毒性輕微,大鼠口服的半數致死量大于3克/公斤體重。據1945年的一個實驗報道:將大劑量的三聚氰胺飼喂給大鼠、兔和狗后沒有觀察到明顯的中毒現象。動物長期攝入三聚氰胺會造成生殖、泌尿系統的損害,膀胱、腎部結石,并可進一步誘發膀胱癌。1994年國際化學品安全規劃署和歐洲聯盟委員會合編的《國際化學品安全手冊》第三卷和國際化學品安全卡片也只說明:長期或反復大量攝入三聚氰胺可能對腎與膀胱產生影響,導致產生結石。
2.4 假蛋白原理
由于食品和飼料工業蛋白質含量測試方法的缺陷,三聚氰胺也常被不法商人用作食品添加劑,以提升食品檢測中的蛋白質含量指標,因此三聚氰胺也被人稱為“蛋白精”。
蛋白質主要由氨基酸組成,其含氮量一般不超過30%,而三聚氰胺的分子式含氮量為66%左右。通用的蛋白質測試方法“凱氏定氮法”是通過測出含氮量來估算蛋白質含量,因此,添加三聚氰胺會使得食品的蛋白質測試含量偏高,從而使劣質食品通過食品檢驗機構的測試。有人估算在植物蛋白粉和飼料中使測試蛋白質含量增加一個百分點,用三聚氰胺的花費只有真實蛋白原料的1/5。三聚氰胺作為一種白色結晶粉末,沒有什么氣味和味道,摻雜后不易被發現。
奶粉事件:各個品牌奶粉中蛋白質含量為15-20%,蛋白質中含氮量平均為16%。以某合格牛奶蛋白質含量為2.8%計算,含氮量為0.44%,某合格奶粉蛋白質含量為18%計算,含氮量為2.88%。而三聚氰胺含氮量為66.6%,是牛奶的151倍,是奶粉的23倍。每100g牛奶中添加0.1克三聚氰胺,就能提高0.4%蛋白質。
3.“毒奶粉”的來龍去脈
3.1 三鹿承認奶粉受污染
9月12日,三鹿集團獲得的一份材料稱,此事件是由于不法奶農為獲取更多的利潤向鮮牛奶中摻入三聚氰胺。材料顯示三鹿在接到投訴后曾向有關專家咨詢產生的原因:通過對產品大量深入檢測排查,最終在8月1日,得出結論:是不法奶農向鮮牛奶中摻入三聚氰胺造成嬰兒患腎結石,不法奶農才是這次事件的真兇,并立即上報,而且通過衛生部發布會召回嬰幼兒奶粉的聲明。
另據中新社石家莊九月十五日消息稱,河北省政府十五日上午在此間召開新聞發布會,省公安廳新聞發言人史貴中向媒體通報稱,河北省警方已于十四日晚正式逮捕兩名三鹿奶粉事故犯罪嫌疑人,其他在案嫌疑人也初步向警方供認了犯罪事實。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日生產、銷售摻加三聚氰胺的牛奶約三噸。
3.2 三聚氰胺是如何進入嬰幼兒奶粉中的?
三聚氰胺一般來說是用來制造板材的化工原料,怎么會出現在奶粉當中?據化工專家介紹,三聚氰胺分子中含有大量氮元素。用普通的全氮測定法測飼料和食品中的蛋白質數值時,根本不會區分這種偽蛋白氮。添加在食品中,可以提高檢測時食品中蛋白質檢測數值。有媒體此前報道,某些飼料加工廠,會往飼料中添加三聚氰胺這種化工原料。這樣可以冒充高蛋白飼料,還能大幅度降低成本。
不法奶農為了提高牛奶中的蛋白含量、進而賣個好價錢,利用三聚氰胺含氮量很高、生產工藝簡單、成本很低的特點摻雜使假。有人估算在植物蛋白粉和飼料中使蛋白質增加一個百分點,用三聚氰胺的花費只有真實蛋白原料的1/5。所以“增加”產品的表觀蛋白質含量是添加三聚氰胺的主要原因,三聚氰胺作為一種白色結晶粉末,沒有什么氣味和味道,摻雜后不易被發現等也成了摻假、造假者心存僥幸的輔助原因。
4.乳品產業如何走出“毒奶粉”的陰影?
含有三聚氰胺的問題乳制品給乳品行業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奶農倒奶、乳品加工企業銷售業績大幅下滑、購買問題乳制品的消費者身心受到了極大的傷害……
河北奶農遭受嚴重的損失,每天都在倒奶。據中新社北京九月十九日報道說,據初步統計,從九月十四日到十六日,河北全省損失生鮮奶五千九百三十六噸,平均三千元人民幣一噸的牛奶,除少量以二百元一噸賤賣外,絕大多數都被奶農忍痛無奈地倒掉。目前,這種情況還在發展蔓延,且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
“三鹿”問題奶粉曝光后,推倒了國內乳品業的多米諾骨牌。國家質檢總局表示,蒙牛、伊利、光明三大乳品巨頭的部分批次的液態奶也查出含有三聚氰胺。為此,國家質檢總局要求問題牛奶連夜撤下各大超市的貨架,對乳品加工企業的銷售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毒奶粉”陰影下的乳品產業,在遭遇了這次洗禮之后該何去何從呢?“三鹿”問題奶粉時間的出現為乳制品行業的發展敲響了警鐘,對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整改,乳品行業會朝向積極的方向發展。本文擬從以下幾個方面對乳品行業的健康發展進行了分析。
1. 加強原料奶生產安全
三鹿事件背后要求企業必須從奶源基地建設著手,建立好的奶源基地能夠控制奶源,同時加強奶源基地的管理,奶農的管理作為重中之重;企業要加強原料監管,生產所使用的添加劑要求建立臺帳,并到當地質量技術監督局進行備案,要求所有原輔料采購對供應商進行評審,必須索取三證,簽訂合同,進貨相關記錄和進貨檢驗。
乳品加工企業應建立優質牧草生產基地,建立屬于企業自己的優質奶源基地或現代化牧場,加強奶牛養殖小區及牧場的管理,尤其是環境衛生及生鮮牛奶的質量管理,杜絕摻雜使假行為的發生。 2. 乳制品行業標準的建立健全(我國生鮮奶收購標準)
中國奶業協會理事長劉成果日前在哈爾濱表示,現行的生鮮牛乳收購標準中有的指標已經落后,應多方征求意見后予以修訂。劉成果說,沒有奶業標準化,就沒有奶業現代化,就沒有乳品安全保障。我國奶業標準不全,有些標準漏項,指標落后,有些標準在生產中得不到落實。應該對現有標準及其實施情況進行認真分析和清理,并逐步完善,加強對奶業生產的規范和監管。生鮮牛乳收購標準是國家強制性標準,上連奶牛養殖,下連乳品加工,是一個核心標準,也是各方爭議的焦點,因此應優先予以修訂。
劉成果建議,奶業是一個新興的產業,基礎薄弱,缺乏管理經驗,現行的奶業法規不健全,奶業標準體系滯后,不能適應奶業發展的需求。當前迫切需要制定出臺全國奶業管理條例,規范奶業行為,使奶業管理納入法制化軌道。
3. 第三方質量檢測
企業目前的檢驗手段不能檢出三聚氰胺,國家質監局目前正在研究適合企業的檢驗手段,但是在此之前,企業還要根據國家相關標準的要求,加強常規項目的檢驗,來控制問題的發生。
據中國奶業協會理事長劉成果表示,原料奶質量的好壞,既影響乳制品質量的優劣,又涉及奶農的經濟利益,因此應建立原料奶質量第三方檢測制度,加強對原料奶質量監控,提高乳品質量安全,保障消費者健康。劉成果說,原料奶質量參差不齊是我國奶牛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原料奶中,細菌總數超標、乳脂肪和乳蛋白等指標達不到標準要求的現象時有發生。有些原料奶細菌數超標,不利于進行巴氏殺菌乳生產,乳品企業為安全起見,在巴氏殺菌乳生產過程中提高殺菌溫度并延長加熱時間,造成所謂的“超巴氏奶”。有些原料奶抗生素含量不符合標準,不利于進行酸奶生產,利用這種原料奶加工酸奶,發酵不好,酸奶的組織狀態差,口感差。
劉成果認為,目前,我國原料奶質量控制體系不健全,用奶旺季,降低原料奶質量標準,搶奪奶源。用奶淡季,壓級壓價,限收原料奶,造成原料奶市場混亂,質量得不到保證。
劉成果建議,應建立原料奶質量第三方檢測機構,這實際上是加工企業與奶農之間的利益調節機制,可將第三方檢測機構檢測結果交乳品企業按質定價,并實行矛盾仲裁。
4. 政府職能部門的監測和嚴格執行
加強政府監管的同時,要求政府能夠對奶農進行監管,企業收到奶農的摻假牛奶時無權對摻假牛奶進行處理,同時,各企業的檢驗要求及檢驗指標不一樣,奶農也能將不合格牛奶賣給其他企業;
若生產過程中使用的輔料發現有有毒有害物添加,立即對全廠產品、原輔料等進行查封,并以投毒罪論處;若發現標準中明確規定不得添加的輔料,立即對全廠產品、原輔料等進行查封;所有的原材輔料都必須有臺帳、各相關記錄,添加劑必須到質監局備案;每批產品出廠都需要檢驗,但以目前企業的檢驗條件,還需要研究,在此之前所有常規項目的檢驗要加強。
5. 乳制品的安全加工
乳制品加工企業是責任的承擔者,各企業都感覺到是奶源出了問題,而不是生產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出的問題,將責任都推給農戶,農戶將責任推給奶牛,那奶牛還將責任推給吃的東西了,所以作為企業還是要承擔起企業的責任,對奶農摻假牛奶的問題,企業參照《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相關規定對摻假牛奶進行處理,同時政府也會加大對農產品的監管力度;
各企業都應該按照國家標準的要求進行操作,嚴格的對供應商的原輔料進行評審,采購-供貨—進貨驗證全過程加強控制。
6. 奶業產業鏈利益銜接
“三鹿事件”發生在全國奶源緊張的時候,乳制品企業的發展搶奪奶源,物價上漲,奶農利益得不到保障,是導致奶農摻假的根本所在。
奶業是一個由乳制品消費、乳制品制造、原奶生產三個主要環節,奶農、乳制品加工企業、消費者、政府等要素構成的有機系統。相互之間存在著非常密切的經濟聯系,但是獨立的利益主體間又存在一定的沖突。實踐表明,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分配機制是奶業產業化經營的核心。而奶業產業經營中的利益聯結模式直接影響著利益分配是否合理,利益分配的合理又影響著奶業產業鏈中利益共同體的形成。可以說利益分配機制是奶業產業化經營的基礎。
企業承擔的社會責任,因乳制品企業的產業鏈比較長,從飼料—養殖—產品,都需要監控,企業對整個過程的控制度難度較大,最終還要保證消費者、奶農的權益,所以要求政府能夠考慮企業不僅僅只在生產過程控制,聯系其他產業一起來控制。
國內外的實踐證明,只有建立長效機制,才能做到以農為本,理順奶農與乳品加工企業的利益關系,及時合理地調整原料奶價格,保障奶源基地的穩定;只有建立長效機制才能保障生產、加工、銷售的協調發展,避免奶牛養殖和乳品加工兩層皮,避免乳品企業低水平重復建設,消除產加銷各環節的利益沖突;只有建立長效機制,才能真正把奶業的管理納入到法治化的軌道,規范奶業從業人員的行為,規范牛奶生產加工和市場的秩序,保障奶業持續和諧發展,推進現代奶業建設。
7. 法律的約束,道德的呼喚
乳制品行業要嚴格按照國家標準要求組織生產;事件的發生對消費者、企業、奶農的傷害都是致命的。
“三鹿事件”為乳業從業者敲響了警鐘,勢必要求乳業從業者要誠信經營、良心經營,不要為謀求一時的利益而放棄了企業長久的發展,乳品企業必須充分認識到,抓好乳制品安全生產工作,確保乳制品質量安全,關乎企業的命運,行業的發展,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全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叭故录睘槟虡I發展的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乳品企業必須研究和采取有力的應對措施,切實將安全生產工作擺到重要位置上來,將治理安全隱患、防止質量事故發生落到實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