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袋纖毛蟲[Balantidium coli]是動物體內最大的寄生原蟲。該蟲寄生動物體內,可侵犯宿主的腸壁組織引起結腸小袋纖毛蟲痢疾(balantidial dysentery)。
[形態與生活史] 結腸小袋纖毛蟲生活史中有滋養體和包囊兩個時期。滋養體呈橢圓形,無色透明或淡灰略帶綠色,大小為30-200μm×25-120μm。全身披有纖毛,活的滋養體可借纖毛的擺動呈迅速旋轉式運動。蟲體極易變形,前端有一凹陷的胞口,下接漏斗狀胞咽,后端有一胞肛,食物殘渣經此排出體外。蟲體中、后部各有一伸縮泡(contractile vacuo1e)。染色后可見一個腎形的大核和一個圓形的小核,后者位于前者的凹陷處。包囊(圖9-4)圓形或橢圓形,直徑為40-60μm,淡黃或淡綠色,囊壁厚而透明,染色后可見胞核。
生活史:包囊經口進入宿主體內,在胃腸道脫囊逸出滋養體。滋養體在結腸內定居,以橫二分裂進行繁殖,在分裂早期蟲體變長,中部形成橫縊并收縮,后面的個體另長出胞口,小核首先分裂,大核延長并在中部收縮形成兩個核,然后從橫縊處分開。前面的收縮泡進入前面子體,后端的收縮泡則進人另一子體。剛形成的子體較母體小,通過接合生殖逐漸恢復原來大小。在一定的條件下滋養體還可侵犯腸壁。由于腸內理化環境的變化,部分滋養體變圓,并分泌囊壁成為包囊,包囊隨糞便排出體外。滋養體若隨糞便排出,也有可能在外界成囊。
[致病與診斷] 滋養體寄生于結腸,大量增殖,引起潰瘍。嚴重病例可出現大面積結腸粘膜的破壞和脫落。多數感染者無任何癥狀,但糞便中可有蟲體排出。重度感染可致消化功能紊亂。急性期亦稱痢疾型,患者可有腹痛、腹瀉和粘液血便,并伴有里急后重,有的出現脫水、營養不良及消瘦,治療不當或不及時,可轉為慢性,患者可有上腹部不適,回盲部及乙狀結腸部壓疼,周期性腹瀉,大便呈粥樣或水樣,常伴有粘液,但無膿血。滋養體偶可經淋巴通道侵襲腸外組織,如肝、肺或泌尿生殖器官等。
糞便直接涂片查到滋養體或包囊可確診。新鮮糞便并反復送檢可提高檢出率。必要時亦可采用乙狀結腸鏡進行活組織檢查或用阿米巴培養基進行培養。
[流行與防治] 結腸小袋纖毛蟲呈世界性分布,其中熱帶、亞熱帶較多,豬的感染較普遍,是最重要的傳染源。人的感染來源于豬。
人體感染主要是通過吞食被包囊污染的食物或飲水。滋養體對外界環境有一定的抵抗力,但滋養體不是主要的傳播時期。包囊的抵抗力較強。
防治本蟲的原則與溶組織內阿米巴相同。重點在于預防,應加強衛生宣傳教育,注意個人衛生和飲食衛生,管好人糞、豬糞,避免蟲體污染食物和水源。治療可用滅滴靈或黃連素等。
對本章學習的內容如有任何問題,請發送郵件至 liwteacher@etang.com 與我們探討,歡迎您的來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