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改革開放30年來,以分散的農民養豬(小生產者的養豬方式)為主,規模養豬為輔(分散養豬占70%~75%,規模養豬占25%~30%)的養豬業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不僅發展的速度快,在豬的質量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不少問題,比如我國縣級以下的畜牧獸醫機構以及種豬繁育體系和技術服務體系形同虛設,不結合我國的國情過分要求提高豬的瘦肉率,盲目地、大批量地從國外引進種豬,檢疫技術及工作又跟不上大批量引種的需要,結果在引種的同時也將國外的豬病帶進了國內。還有養豬信息不順暢、不準確,農民缺乏與市場溝通。特別是近幾年來,疾病的流行造成生豬散養戶的大量退出,且退出速度之快令人深思,為什么會出現這一局面呢?
主要有以下4個方面的原因:1.農戶養豬面臨著價格和生產的雙重風險。2.農民收入不斷增加,對養豬的依賴性大大降低。3.國家缺乏對農戶散養豬的扶持。4.農民在“產-加-銷”的產業中一直處于不利的地位,從單位時間勞動效率的分析比較來看,農戶、販運商、屠宰商、零售商仍以農戶散養為主,雖然這種家庭養殖總體上呈下降趨勢,但據有關研究表明,生豬供給的70%來源于散養農戶,25%來自于飼養專業戶,其余5%來源于規模養豬場,從這一數據可以看出,決定生豬供應的主要因素還是廣大農民的個體養殖,這樣,當農民個人養豬量出現銳減時,市場上的生豬、豬肉價格必然要上漲,由此可見,在當前我國生豬生產的條件下,生豬散養模式應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生豬散養模式的優勢
1.生豬散養的生產成本低。其一,飼養成本。對比規模飼養和散養的日增重及飼養期限,可以判斷規模飼養的效率更高,但農戶散養的生豬對精飼料的使用量比規模養豬少,而是消耗大量的青粗飼料,這說明了農戶的副業性養豬大量利用了耕種農業的副產物,農戶利用簡易的豬圈及自產的谷物或農產品進行飼養,其支出現金比較少,與此相反,規模養豬的飼料基本上都利用配合飼料,其飼料報酬雖然高于副業養豬,但也造成了直接生產費比農戶高。其二,勞動力成本低。生豬散養與規模飼養在成本上最大的差別在于用工作價,對于就業渠道很窄的農戶而言,其閑暇時間的收入可視為零,因而這種經營方式下生豬的生產成本最低。據統計,農戶散養的成本高于專業戶和規模飼養方式,原因在于核算勞動力成本時,并沒有區別處理,而是按統一工價對勞動力成本進行核算,這同實際情況有很大差異,因而高估了生豬的生產成本。
2.有利于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一般而言,農戶傳統的養豬方式具有技術合理性,在農民人均收入較低、耕種農業的生產手段不夠發達的時期,農戶的副業養豬在自給性的動物營養源、有機肥料源兩方面具有積極的意義,這也是長期以來農民保持養豬傳統的一個重要原因,由于受土地政策的影響,我國耕種農業的規模較小,農戶把零散性的副業養豬作為大耕種農業的補充,以實現資源的合理利用,一方面耕種業為養豬提供了“絕對飼料”,另一方面養豬為耕種業提供了有機肥料,在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養豬可視為一種儲蓄手段。農戶在生豬飼養過程中,主要以自產的谷物或副產品進行飼養,其現金支出較少,而且對副產品的利用還構成了一種循環經濟流,符合現代經濟發展觀,農戶現金的支出只有仔豬費和防疫費用等,而生豬出欄卻可以帶來數百元現金收入,在農戶收入水平相對較低的背景下,生豬飼養表現為儲蓄的一種手段,具有經濟的合理性。
4.緩解糧食偏緊的矛盾。目前,我國糧食連年增產,但供求的平衡狀態并沒有改變,仍然需要動用庫存滿足每年近5000億公斤糧食需求,農戶一方面利用大量青貯飼料代替精飼料,另一方面以糧食副產品喂豬,能夠有效節約飼料糧。
5.調節市場上生豬供給量的有效手段。農戶散養生豬并不是其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因而生豬價格波動對其規模不可能有大的影響,正是這種千家萬戶小規模養殖,對生豬供給總量起到了庫存調節作用,當價格跌至非盈利區、供過于求時,農戶會延遲出欄期或留作消費,而在生豬供不應求時,農戶會及時拋售生豬,以獲取高利潤。
二、生豬散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1.飼養方式落后。家庭小規模分散飼養普遍存在養殖基礎設施薄弱、良種化程度低,飼養技術落后等問題,一方面,分散飼養的小規模農戶,由于缺乏及時準確的市場信息,具有很強的從眾效應;另一方面,其組織化程度和養殖技術水平不高,其承受和化解市場風險的能力很弱,極易在市場波動中蒙受損失,嚴重阻礙農民收入的增加和養豬業的健康穩定發展。
2.食品安全問題。農戶散養生豬可視為一種個人行為,受到的約束極小,同時,養殖戶的利益也缺乏有效保護,作為養豬業主體的養殖戶,養豬利潤過低,病死豬舍不得毀掉,而是通過各種渠道進入市場,這些肉大多被加工成了火腿、肉松、熟食等流入我們的餐桌,不僅嚴重威脅人們的生命健康,而且還對豬肉消費市場產生了嚴重的不良影響。 3.不利于疫病的防控。落后的畜牧業生產方式傳播疫病,生產方式相對先進的規模養殖戶的重大動物疫病發生率遠低于散養戶。在當前動物疫病污染面比較廣、畜產品大流通,甚至候鳥也可能傳播疫病的情況下,落后的養殖方式很容易導致疫病發生。而標準化的現代生產方式是有效防控動物疫病,阻斷人畜共患病向人類傳播的根本途徑。丹麥、荷蘭等畜牧業發達國家,基于先進的生產方式,已經多年未發生重大動物疫病。
三、生豬散養模式的發展趨勢
1.我國的地域特征決定未來農戶飼養生豬繼續呈現區域性不平衡。預計在未來的十幾年內,我國豬肉的供給主體仍將是分散的小規模農戶,但區域間的不平衡性會更加明顯。從地域上看,生豬養殖有從經濟發達地區向經濟落后地區轉移的趨勢,但經濟發達地區擁有的專業化豬場比例較高,農戶是否愿意養豬與養豬的利潤水平及農戶自身的收入情況有很大關系,在農戶收入水平相對較低的情況下,對大多數農戶而言,生豬飼養的儲蓄功能是其養豬的一個重要原因,收入水平越低,農民就越可能依靠養豬來提高收入,該地區生豬飼養也就可能保持一定的增長。對高收入地區的農民來說,人們更多地從其他渠道來增加收入,養豬的機會成本比較高,生豬飼養的增長可能會比較緩慢。
農戶收入水平較高的省份,由于其養豬成本較高,生豬飼養的優勢正逐漸喪失。而在收入水平較低的省份,由于養豬收入仍然是農戶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加上農戶散養生豬的形態尚沒有大的變化,這些省份將繼續保持豬肉產量的份額。具有養豬優勢的地區將逐漸替代不具有優勢的地區。
2.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促使一部分農戶擴大飼養規模。資金是決定飼養的首要條件,農戶收入水平與飼養規模一般呈正相關。因為規模擴大意味著風險加大,只有收入水平較高的農戶才有能力承擔較大風險,并通過采納先進的飼養管理技術化解風險。1999年由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開展的畜牧業調查顯示,從利潤成本方面來看,年出欄31~100頭生豬是效益最好的規模。收入水平的提高會使一部分農戶向此規模發展。
3.就業渠道的擴展與多種產業的發展促使一部分農戶放棄養豬業。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戶選擇何種產業,客觀上是由擇業的機會成本決定,即選擇一種產業而放棄的另一種產業,可能帶來的最大收益就構成了選擇這種產業的機會成本,養豬風險大,投入高,較其他農業產業相比,效益相對低下。另外,隨著信息的暢通,交通的便利,農民城鎮務工的機會越來越多,只要有機會從事效益較高的產業或職業,農戶必然會放棄養豬。
4.未來農戶飼養生豬更注重對經濟、實用型新技術的采用。技術進步能有效增加畜產品產量,降低飼養成本,在利益驅動下,農戶愿意采用飼養管理新技術,提高飼養效益,但受經濟實力和文化素質的限制,農戶更愿意采用成本低廉,操作簡便、效益顯著的實用型新技術,這種技術選擇特點決定了經濟、實用型新技術將在農村具有廣闊的市場。
四、見解
1.在現行土地政策條件下,農村勞動力過剩及農產品的相對低收入使農戶散養形態有經濟合理性,而自給型的飼養資源及經營上的靈活性使副業養豬的長期存在成為可能,存在著技術合理性。
2.我國目前養豬業在堅持以規模化養豬為主的同時,不能忽視農戶養豬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給予一定的扶持,使其健康發展,從而使企業養豬和農戶養豬經營方式相對取長補短,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資源。
3.農民養豬的潛力是非常大的,如果我國有1億戶農民養豬,每戶農民一年只要出欄3頭豬,那么每年就可以向市場供應3億頭豬,而生產這3億頭豬不用專門的、大量的固定資產投資,所用的糧食只有中大規模養豬的一半左右。況且農村養豬基本上是不用專門的勞動力的,主要是農村的半勞動力和閑散勞動力。若規模稍大一點,豬舍建設投資也不用太大,有一兩個勞動力養豬就足夠了,而精飼料需要量卻可以比中大規模養豬少一半左右。此外農民分散養豬有利于發展生態養豬,實現農牧結合,以充分利用豬糞肥,養豬用水量少,對保護環境和發展沼氣等可再生的生物能源十分有利。當然我們還需要發展中大規模的養豬場以保證生產更多豬肉的種源需求,也利于先進養豬技術的普及和帶動農戶發展養豬,這是我國養豬業可持續發展必需的種源和技術基礎。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