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雞在產蛋期,常出現一些雜癥,如難產癥、脫肛癥、疲勞綜合癥、脂肪肝綜合癥、卵黃性腹膜炎等,這些疾病雖然不是傳染性疾病,但危害照樣很大,生產上要注意根據癥狀搞好鑒別,并采取合適的治療措施。1難產癥
1.1臨床癥狀主要在產蛋初期或高峰期。蛋雞慌恐不安,兩腳站立相距很遠,尾部下垂,身體前部略提起,努力作排便姿勢,泄殖腔部膨出,有時可看到蛋頭但卻無法排出。
1.2防治措施可采用手術取出法。助手保定好蛋雞,左手托住雞后腹部,右手輕輕扒開肛門,使陰道口外露,兩手配合,將蛋取出。若無法取出,可將雞蛋打碎,讓蛋青、蛋黃流出后,再用鑷子取出蛋殼,用0.1%高錳酸鉀溶液清洗肛門。
2脫肛癥
2.1臨床表現因雞蛋過大或營養缺乏,蛋雞不斷努責而引起。先是從肛門內流出白色或黃色的勃液,過后可見肉紅色物質從肛門脫出,時間過長,脫出物由肉紅色變為暗紅色,嚴重者發給、水腫、發炎或壞死。大群飼養時,脫肛可引起啄癖,直至被雞群啄死。
2.2防治措施加強飼養管理,補足各種營養成分,當產蛋量開始上升時,注意飼喂青飼料,增加光照和運動,防止雞群受驚。發現脫肛蛋雞,應立即隔離,用溫生理鹽水或0.1%高錳酸鉀溶液清洗干凈脫出的部分,慢慢將脫出部分還納回腹腔,但要注意觀察,防止復發。頑固復發的脫肛癥,可考慮淘汰。
3疲勞綜合征
3.1臨床癥狀發病雞主要是籠養蛋雞,故俗稱籠養蛋雞疲勞綜合癥。多在炎熱的夏季發生,產蛋上升期至高峰期多見。病初喜臥,兩肢關節軟而痛,有不明顯的腫脹和破行,無力久站,產軟殼蛋、薄殼蛋,雞蛋破損率增加,蛋清水樣。后期胸骨變形,頸、翅、腿部軟弱無力,任人擺布,站立困難。病死雞口內有黏液,脫水明顯。
3.2防治措施飼養密度不可過大,最好在100天左右上籠。保證合理的營養條件,產蛋期配合飼料含鈣量應達到3%—3.5%,并加人2%—3%的植物油。發現病雞,應放地面單獨飼養,補充碎骨或碎貝殼,任其自由采食,每千克飼料中添加2000單位維生素D3,一般7—10天即可恢復正常,病情嚴重的,20天左右恢復正常。
4脂肪肝綜合征
4.1臨床表現產蛋率銳減,通常從75%—85%突然下降至35%—55%;發病雞肥胖,腹大下垂,體重會超過正常的25%—30%,采食量減少,站立不穩,喜臥,冠髯增大、發白或發紺帶黃色,嚴重者嗜眠、癱瘓、體溫升高,常突然死亡。一般從臨床發病到死亡約經1—2天。
4.2防治措施加強日常管理,減少養殖密度,控制不良應激,禁用霉變飼料。育成雞從16周齡至雞群產蛋率達5%這一時期,要飼喂含鈣2%—2.5%的后備雞日糧;產蛋高峰期前限食量要小,高峰后限食量可大,小型雞種可在120日齡后開始限飼,一般限喂量為8%—12%;對外表正常而產蛋率持續下降的籠養雞,可在每噸飼料中加人氯化膽堿1000克、維生素El萬單位、維生素B12毫克、肌醇968毫克,連喂2周,注意觀察反應。治療可在每千克飼料中添加氯化膽堿1克、維生素E10單位、肌醇1克,或每只母雞喂服氯化膽堿0.1—0.2克,連續喂10天;也可在飼料中添加中藥水飛薊,每千克飼料添加0.15克,連用3天。
5卵黃性腹膜炎
5.1臨床表現成熟卵子落人腹腔后造成。病雞活動困難,精神沉郁,停產拒食,腹部下垂,柔軟波動,觸壓有疼感,后期腹部皮膚暗紫色。特征癥狀是腹部異常膨大,走動不便。
5.2防治措施嚴格按照家禽的營養需要配合飼料,尤其是在產蛋前期,不能喂給過多的蛋白質飼料。在產蛋旺季增加多種維生素,比平常用量多40%—60%。每天將200克氯化鈣溶于10千克水中,供1000只雞飲用,連用7—10天,或每只雞每天給氯化鉀2毫克,放入水中,任其飲用,連用10一15天。發現下腹過度肥大下垂而且長期不產蛋的母雞,應及時淘汰。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