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7年開始,國內很多媒體都在關注國際農業資本對國內大豆和食用油市場的爭奪。國家有關部門也多次出臺政策保護國內豆農的利益,維護國家糧食安全。
然而,我們看到最近兩年一直在低位徘徊的食用油價格卻突然出現暴漲,并長期維持高位。而在剛剛過去的2008年11月,海關總署更發出預警,指出外資企業在我國糧食領域的控制力正在加強,尤其跨國投資企業豐益國際,斥資30億美元進駐東北,企圖壟斷國內非轉基因大豆的市場。為什么我們沒有擋住國際資本巨鱷對大豆市場的蠶食?食用油高價背后是一場怎樣的市場博弈?
食用油高價的背后是一場怎樣的市場博弈?
宋勝斌用來勢洶洶這個詞來形容已經入住黑龍江省的豐益國際,這家準備巨資收購東北大豆的跨國企業,早在去年就開始在黑龍江省圈地建廠,其中這片正在建設的工廠,距離宋勝斌的糧油加工企業還不到四百米。
黑龍江省龍江福糧油有限公司董事長宋勝斌:“我聽說是規模要建到省內最大的,一個大型的油脂加工,倉儲一個工廠,有十多萬平方米吧,比我們廠大,大好幾倍。”
這個新鄰居的到來,讓宋勝斌和業內的同行們如坐針氈。
宋勝斌:“他要壟斷了,因為他有這樣的實力,整個把貨源進行控制,那就是對價格走勢造成很大的影響。”
宋勝斌告訴記者,以豐益國際、嘉吉、邦基、ADM和路易達孚為代表的跨國資本,最擅長的手段就是利用資金優勢,通過資本運作消滅對手,壟斷市場,從而實現操控價格,牟取巨額利潤的目的,來中國之前,他們已經用這樣的辦法控制了拉美等地的糧食市場,2004年,跨國巨頭盯上了中國大豆,他們利用期貨把大豆價格一路拉到了每噸4300元的歷史高價,誘使國內榨油企業集中采購了約300萬噸的美國大豆,隨后又一路把價格打壓到每噸3100元,導致中國油脂企業半數破產,跨國糧商趁機利用并購、參股、合資等形式,控制了近60%的國內油脂企業,國內最大的油脂加工企業九三集團也曾傳出有外資試圖參股的消息。
黑龍江省九三油脂集團董事長田仁禮:“這些跨國糧商在中國辦了很多大加工企業,但是他們不是為了通過加工企業加工產品在市場上賺錢,而是要通過辦加工廠來消化他們從國際市場上倒來的大豆,他們主要是為了賣大豆,以前許多外商也與我們談過合作的問題,他們都有一個相似的條件,就是合作可以,但是你必須買我的大豆。”
跨國資本絲毫不掩飾通過控制原料來賺取利潤的目的,隨著國內企業對進口大豆依存度逐步增加,進口大豆價格也從每噸2000多元一度猛漲到了6000元/噸的歷史高價,國際糧商賺了個盆滿缽滿,然而跨國糧商在中國的布局并未結束,2005年,跨國企業開始進入東北,收購非轉基因大豆,讓國內企業一時看不明白的是,他們竟然把高價生產的非轉基因大豆油,用遠低于轉基因大豆油的價格推向了市場。
田仁禮:“非轉基因大豆是稀缺資源,非轉基因大豆油是上等油,應該賣個好價格,可有的商家惡意在轉基因大豆油旁邊放一瓶非轉基大豆油,轉基因標價是56,非轉基因標價35,然后告訴消費者,哪個油好看標價就知道了,可消費者真要買這瓶非轉基大豆油商家卻不賣,其用心可想而知了。”
宋勝斌:“他賣的價格我們算肯定是要賠錢的,這么做肯定是有目的的。”
不過熟悉跨國糧商的田仁禮等人很快做出判斷,這其實就是跨國資本慣用的價格戰略。
田仁禮:“他們有這個能力,我剛才講了,他在上游環節有豐厚的利潤,他可以從中拿出來一部分打價格戰,跨國糧商為了爭奪一個市場,他們可以在兩三年內把產品價格壓得很低,讓競爭對手跟不上,抬不起頭,我認為,在農產品初加工行業,一般的企業都陪伴不起。”
結果不出所料,隨著低價油的拋出,國內油脂企業再此遭遇重創,到2006年,東北半數以上的油脂企業處于倒閉、停產或半停產狀態,而與此同時,跨國資本卻迅速擴張,豐益國際其旗下控制的大豆壓榨企業達到了12家,年壓榨能力超過1000萬噸,占據了中國小包裝食用油近85%的市場份額。
宋勝斌:“頭幾年黑龍江,有上百家的企業在生產,那時候可以給豆粕豆油銷售到南方很多市場,現在已經退到山海關以里了都,去年還能達到遼寧、吉林,今年已經退到黑龍江省,而且哈爾濱現在吃的都是進口油,使用的進口豆粕。”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