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治療禽流感的見解
冬春兩季是病毒性疾病的多發季節,現在我國的大部分地區流行著禽流感和大腸桿菌、禽流感和腸炎或慢呼的混合感染;新城疫和大腸桿菌、新城疫和傳支等病毒病給肉蛋雞的飼養業帶來了很大的損失。據有關方面報道:全世界的流感病毒對金剛烷胺和金剛乙胺兩類藥物的平均耐藥性從1995年的0。4%上升到了2004年的12、3%。亞洲地區出現的一些病毒對這兩種藥物的耐藥性甚至超過了70%。所以目前中藥成為解決當前疫病的突破口。
現
狀
西醫對禽流感的防治思路,首先是尋找能夠抑制或消滅禽流感病毒的藥物。目前在世界上廣泛使用的高效抗病毒療法———哈特療法(HAART,即雞尾酒療法),就是從抑制兩個與病毒復制有關的酶(逆轉錄酶和蛋白酶)入手,聯合運用抗逆轉錄酶和蛋白酶的單個有效制劑,并針對性地運用于病毒的不同生活周期,從而有效地抑制病毒。病毒受到抑制,對機體相關的破壞也就減輕,病情會隨之好轉。但病毒并未被徹底清除,只是使病毒的載量降低,甚至測不出病毒的數量,它潛伏在淋巴結等庇護所中不活動,一旦環境因素和機體的免疫力下降病毒迅速在體內繁殖。現在臨床上抗病毒藥存在四個問題無法解決:一是不能徹底治愈,停藥后復發;二是藥物副作用大;三是長時間服藥易產生耐藥性;四是成本高。盡管如此,我們還要承認哈特療法是目前最好的一種療法。
思
路
中醫藥在治療病毒病研究上,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已做了大量工作。如在篩選抗病毒藥物方面,美籍華人張仕滿等人在1988年篩選了27種清熱解毒中草藥,發現11種(紫花地丁、夏枯草、金銀花、紫草、淫羊藿等)有抑制病毒活性作用;羅士德等人在700種中藥中發現141種(桑白皮、巴豆、漏盧等)有抑制病毒活性作用,但都沒有做酶類的篩選實驗。日本的渡邊發現小柴胡湯有抗逆轉錄酶作用,其抑制率達90%,作拆方實驗時,發現其中僅黃芩(黃芩甙、黃芩甙元)具有此活性。后來吸收了西藥有針對性地抗病毒篩選試驗的經驗,徐宏喜等人進行了酶類的中藥篩選試驗,這種將研究對象從病毒進行到病毒酶的研究是中藥篩選工作的一個進步。他們發現黃連、紫草、丹參、五味子、黃芩等22味中草藥有抗逆轉錄酶作用;知母、黃連、淫羊藿、白花蛇舌草、黃柏、桔梗、烏梅、石榴皮、鴉膽子、黃芩、射干、丹皮等19種中藥有抗蛋白酶作用,如果把這兩類中藥按不同劑量有機地組合在一起,可制成按哈特療法思路組成的“中藥雞尾酒”,針對性較強,可能會取得較高的抗病毒療效。
盡管許多中藥有抗病毒作用,但把重點放在抗病毒上面,還不能充分顯示中醫藥的優勢。病毒主要侵犯機體免疫系統,使機體免疫力急劇下降,引發條件性感染而死亡,抗病毒應建立在以下幾點上:一是應有助于免疫系統的恢復,提高機體免疫能力;二是控制病毒數量減少病毒在體內的繁殖。
現代醫學重視病毒,中醫學重視患禽。將研究對象集中在一個病毒,便于入手和深入研究,而免疫系統范圍大,研究難度也很大,但從研究思路上來說,把研究重點從病毒轉移到兼有提高免疫功能上來,是一個可喜的轉變,這才全面。中醫講“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病毒是進攻的矛,免疫功能是防御的盾。病毒之矛,主要攻擊破壞機體防御之盾———免疫功能。因此,削弱進攻之矛是一個辦法,加強防御之盾是另一個辦法,既削弱矛又加強盾,弱矛強盾并舉,效果肯定會更好,這樣還可事半功倍。可見中醫藥治療病毒病重點不應主要放在抗病毒上,還應定位在兼有提高免疫功能上,將二者聯合運用,可充分發揮優勢,從而攻克病毒病。
對
策
有了中醫藥治療病毒病要將重點放在提高免疫功能和降低病毒數量的觀點,以發揮最大優勢的思路后,新技術研究中心根據中醫學理論和現代中藥哈特療法,經長期大量藥物篩選,并采用人用藥現代中藥藥典標準借鑒歐美、日本標準,建立中藥指紋圖譜分析方法。先后研制出具有注重療效與實用,現代劑型,治療與保健相結合的高效組合的復方藥物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