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禽沙門氏菌病是一個概括性術語,指由沙門氏菌屬中的任何一個或多個成員所引起禽類的一大群急性或慢性疾病。沙門氏菌屬是龐大的腸桿菌科的一個成員,沙門氏菌屬包括了2100多個血清型。在自然界中,家禽構成了沙門氏菌最大的單獨貯存宿主。在所有動物中,最常報道的沙門氏菌來源于家禽和禽產品。本屬中兩種為宿主特異的,不能運動的成員━━雞白痢沙門氏菌和雞沙門氏菌分別為雞白痢和禽傷寒的病原。副傷寒沙門氏菌能運動,常常感染或在腸道定居包括人類在內的非常廣泛的溫血和冷血動物,禽群的感染非常普遍。但很少發展成急性全身性感染,只有處在應激條件下的幼禽除外。誘發禽副傷寒的沙門氏菌能廣泛地感染各種動物和人類,因此在公共衛生上有重要性。人類沙門氏菌感染和食物中毒也常常來源于副傷寒的禽類、蛋品等。隨著家禽產業的飛速發展,由于禽沙門氏菌病的廣泛散播,已使它成為家禽最為重要的蛋媒細菌病之一。由于這類感染不受國際邊界的影響,加之很少有不易感宿主,因而全國范圍的控制規劃遇到了許多障礙。禽沙門氏菌病是養禽業各個時期的經濟問題,從生產到上市。因為正常情況下能運動的沙門氏菌常出現在家禽與家禽產品中,因此,它們是那些讓公共衛生領域的人們所感興趣的問題。
二、雞白痢(Pullorosis)
雞白痢是由雞白痢沙門氏菌引起的雞的傳染病。本病特征為幼雛感染后常呈急性敗血癥,發病率和死亡率都高,成年雞感染后,多呈慢性或隱性帶菌,可隨糞便排出,因卵巢帶菌,嚴重影響孵化率和雛雞成活率。
(一)病原學
雞白痢指由雞白痢沙門氏菌引起的禽類感染。雞白痢沙門氏菌具有高度宿主適應性。本菌為兩端稍圓的細長桿菌(0.3~0.5um×1~2.5um),對一般堿性苯胺染料著色良好,革蘭氏陰性。細菌常單個存在,很少見到兩菌以上的長鏈。在涂片中偶爾可見到絲狀和大型細菌。本菌不能運動,不液化明膠,不產生色素,無芽胞,無莢膜,兼性厭氧。分離培養時應盡量避免使用選擇性培養基,因為某些菌株特別敏感。沙門氏菌在下列培養基中生長良好,如營養肉湯或瓊脂平板。在普通瓊脂、麥康凱培養基上生長,形成圓形、光滑、無色呈半透明、露珠樣的小菌落。在外界環境中有一定的抵抗力,常用消毒藥可將其殺死。
(二)流行病學
各種品種的雞對本病均有易感性,以2~3周齡以內雛雞的發病率與病死率為最高,呈流行性。隨著日齡的增加,雞的抵抗力也增強。成年雞感染常呈慢性或隱性經過。
火雞對本病有易感性,但次于雞。鴨、雛鵝、珠雞、野雞、鵪鶉、麻雀、歐洲鶯和鴿也有自然發病的報告。芙蓉鳥、紅鳩、金絲雀和烏鴉則無易感性。
一向存在本病的雞場,雛雞的發病率在20%~40%左右,但新傳入發病的雞場,其發病率顯著增高,甚至有時高達100%,病死率也比老疫場高。本病可經蛋垂直傳播,也可水平傳播。
(三)臨床癥狀
本病在雛雞和成年雞中所表現的癥狀和經過有顯著的差異。
雛雞
雛雞和雛火雞兩者的癥狀相似。潛伏期4~5d,故出殼后感染的雛雞,多在孵出后幾天才出現明顯癥狀。7~10d后雛雞群內病雛逐漸增多,在第二、三周達高峰。發病雛雞呈最急性者,無癥狀迅速死亡。稍緩者表現精神萎頓,絨毛松亂,兩翼下垂,縮頭頸,閉眼昏睡,不愿走動,擁擠在一起。病初食欲減少,而后停食,多數出現軟嗉癥狀。同時腹瀉,排稀薄如漿糊狀糞便,肛門周圍絨毛被糞便污染,有的因糞便干結封住肛門周圍,影響排糞。由于肛門周圍炎癥引起疼痛,故常發生尖銳的叫聲,最后因呼吸困難及心力衰竭而死。有的病雛出現眼盲,或肢關節呈跛行癥狀。病程短的1d,一般為4~7d,20d以上的雛雞病程較長。3周齡以上發病的極少死亡。耐過雞生長發育不良,成為慢性患者或帶菌者。
中雞(育成雞)
該病多發生于40~80d的雞,地面平養的雞群發生此病較網上和育雛籠育雛育成發生的要多。從品種上看,褐羽產褐殼蛋雞種高。另外育成雞發病多有應激因素的影響。如雞群密度過大,環境衛生條件惡劣,飼養管理粗放,氣候突變,飼料突然改變或品質低下等。本病發生突然,全群雞只食欲、精神尚可,總見雞群中不斷出現精神、食欲差和下痢的雞只,常突然死亡。死亡不見高峰而是每天都有雞只死亡,數量不一。該病病程較長,可拖延20~30d,死亡率可達10%~20%。
成年雞
成年雞白痢多呈慢性經過或隱性感染。一般不見明顯的臨床癥狀,當雞群感染比較大時,可明顯影響產蛋量,產蛋高峰不高,維持時間亦短,死淘率增高。有的雞表現雞冠萎縮,有的雞開產時雞冠發育尚好,以后則表現出雞冠逐漸變小,發紺。病雞有時下痢。仔細觀察雞群可發現有的雞寡產或根本不產蛋。極少數病雞表現精神萎頓,頭翅下垂,腹瀉,排白色稀糞,產卵停止。有的感染雞因卵黃囊炎引起腹膜炎,腹膜增生而呈“垂腹”現象,有時成年雞可呈急性發病。
(四)病理變化
雛雞:在日齡短、發病后很快死亡的雛雞,病變不明顯。肝腫大,充血或有條紋狀出血。其他臟器充血。卵黃囊變化不大。病期延長者卵黃吸收不良,其內容物色黃如油脂狀或干酪樣;有心肌、肺、肝、盲腸、大腸及肌胃肌肉中有壞死灶或結節。有些病例有心外膜炎,肝或有點狀出血及壞死點,膽囊腫大,脾有時腫大,腎充血或貧血,輸尿管充滿尿酸鹽而擴張,盲腸中有干酪樣物堵塞腸腔,有時還混有血液,腸壁增厚,常有腹膜炎。在上述器官病變中,以肝的病變最為常見,其次為肺、心、肌胃及盲腸的病變。死于幾日齡的病雛,見出血性肺炎,稍大的病雛,肺可見有灰黃色結節和灰色肝變。
成年雞:慢性帶菌的母雞,最常見的病變為卵子變形、變色、質地改變以及卵子呈囊狀,有腹膜炎,伴以急性或慢性心包炎。受害的卵子常呈油脂或干酪樣,卵黃膜增厚,變性的卵子或仍附在卵巢上,常有長短粗細不一的卵蒂(柄狀物)與卵巢相連,脫落的卵子深藏在腹腔的脂肪性組織內。有些卵則自輸卵管逆行而墜入腹腔,有些則阻塞在輸卵管內,引起廣泛的腹膜炎及腹腔臟器粘連。可以發現腹水,特別見于大雞。心臟變化稍輕,但常有心包炎,其嚴重程度和病程長短有關。輕者只見心包膜透明度較差,含有微混的心包液。重者心包膜變厚而不透明,逐漸粘連,心包液顯著增多,在腹腔脂肪中或肌胃及腸壁上有時發現琥珀色干酪樣小囊包。
成年公雞的病變,常局限于睪丸及輸精管。睪丸極度萎縮,同時出現小膿腫。輸精管管腔增大,充滿稠密的均質滲出物。
(五)診斷
雞白痢的診斷主要依據本病在不同年齡雞群中發生的特點以及病死雞的主要病理變化,不難作出確切診斷。但只有在雞白痢沙門氏菌分離和鑒定之后,才能做出對雞白痢的確切診斷。
(六)防制
雞雛雞白痢的防治,飼養者通常在雛雞開食之日起,在飼料或飲水中添加抗菌藥物,一般情況下可取得較為滿意的結果。
在飼料、飲水中添加藥物的種類很多,人們曾使用過青霉素、鏈霉素、土霉素、痢特靈、氯霉素、慶大霉素、氟哌酸等。從多年來防治實踐和細菌的分離、藥敏試驗結果看,以下藥物是比較好的,如痢特靈(0.04%拌料)、氯霉素(0.1%拌料)、慶大霉素(2000~3000U/只,飲水)及新型喹諾酮類藥物。此外還有獸用新霉素防止雛雞下痢也有很好的效果。而青霉素、鏈霉素、土霉素對雞白痢沙門氏菌可以說幾乎無效。
用藥物預防應防止長時間使用一種藥物,更不要一味加大藥物劑量達到防治目的。應該考慮到有效藥物可以在一定時間內交替、輪換使用,藥物劑量要合理,防治要有一定的療程。在上述藥物給藥時除痢特靈投喂時間可長一些(連喂7d,停藥3d后再投喂5~7d),其他藥物只需投藥4~5d即可達到預防目的。
近些年來微生物制劑開始在畜牧業中應用,有的生物制劑在防治畜禽下痢有較好效果,具有安全、無毒、不產生副作用,細菌不產生抗藥性,價廉等特點。常用的有促菌生、調痢生、乳酸菌等。在用這類藥物的同時以及前后4~5d應該禁用抗菌藥物。經大批量的實驗認為,這種生物制劑防治雞白痢病的效果多數情況下相當或優于藥物預防的水平。這類制劑的使用必須保證正常的育雛條件,較好的獸醫衛生管理措施。與雞群的健康狀況也有一定關系。在使用時應從小群試驗開始,按照規定的劑量、方法進行,取得經驗后再運用到生產中去。
育成雞白痢病的治療要突出一個早字,一旦發現雞群中病死雞增多,確診后立即全群給藥,可投與恩諾沙星或氯霉素等藥物,先投服5d后間隔2~3d再投喂5d,目的是使新發病例得到有效控制,制止疫情的蔓延擴大。同時加強飼養管理,消除不良因素對雞群的影響,可以大大縮短病程,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
在防制措施方面,有人曾利用死菌或活菌菌苗控制本病的發生,未獲良好效果,故防制本病發生的原則在于杜絕病原的傳入,消除群內的帶菌者與慢性患者。同時還必須執行嚴格的衛生、消毒和隔離制度,其綜合防制措施如下:
1、挑選健康種雞、種蛋、建立健康雞群,堅持自繁自養,慎重地從外地引進種蛋。在健康雞群,每年春秋兩季對種雞定期用血清凝集試驗全面檢疫及不定期抽查檢疫。對40~60d以上的中雛也可進行檢疫,淘汰陽性雞及可疑雞。在有病雞群,應每隔2~4周檢疫一次,經3~4次后一般可把帶菌雞全部檢出淘汰,但有時也須反復多次才能檢出。
2、孵化時,用季胺類消毒劑噴霧消毒孵化前的種蛋,拭干后再入孵。不安全雞群的種蛋,不得進入孵房。每次孵化前孵房及所有用具,要用甲醛消毒。對引進的雞要注意隔離及檢疫。
3、加強育雛飼養管理衛生,雞舍及一切用具要注意經常清潔消毒。育雛室及運動場保持清潔干燥,飼料槽及飲水器每天清洗一次,并防止被雞糞污染。育雛室溫度維持恒定,采取高溫育雛,并注意通風換氣,避免過于擁擠。飼料配合要適當,保證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不用孵化的廢蛋喂雞。防止雛雞發生啄食癖。若發現病雛,要迅速隔離消毒。此外,在禽場范圍內須防止飛禽或其他動物進入散播病原。
4、藥物預防,雛雞出殼后用福爾馬林14ml/m3,高錳酸鉀7g/m3,在出雛器中熏蒸15分鐘。用0.01%高錳酸鉀溶液作飲水1~2d。在雞白痢易感日齡期間,用0.02%呋喃唑酮作飲水,或在雛雞粉料中按0.02%比例拌入呋喃唑酮或按0.5%加入磺胺類藥,有利于控制雞白痢的發生。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