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蝦游塘,是指對蝦在水體表層出現緩游、漫游、群游等異常活動的一種現象。這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但也是養殖中的疑難。由于游塘往往伴隨有對蝦的死亡,不少養殖者把它作為一種病害處理,使用了各種藥物,但收效甚微。筆者就當前養殖環境下引起對蝦游塘現象的幾種主要原因及對策淺析如下,供養殖者參考:
一、 環境因子突變引起對蝦應激性游塘
當高溫、寒潮、暴雨、暴風、臺風過后,由于蝦池較淺,污染的池底易被連續的大風雨攪渾,蝦池水環境中理化因子驟然變化或毒害因子含量過大,使大量藻類死亡,池水突然變清,使蝦塘浮游生物組成發生變化,即所謂的“轉水”,水質變差。
實踐中還發現,如陰雨天持續10天以上轉晴后陽光猛烈使水體一下子濃起來,這種情況也會使對蝦產生應激性游塘。出現游塘的池塘病原菌集中池底且極易激活增殖,同時對蝦體質虛弱,為病原提供了趁虛而入之機,極易誘發蝦病。
解決方案:(1)在天氣發生變化前,注入新水,提高蝦池水位;(2)在天氣急劇變化前夕,全池潑灑水體解毒劑降解重金屬等有毒成分,給水體解毒和增加水體的透氧性,為對蝦創造較為舒適的環境,然后潑灑抗應激藥品,增強對蝦的抗應激能力,如與連綿陰雨時間過長,可利用中途天氣稍好時再潑灑一次;(3)如遇到藻相變動,可先潑灑抗應激藥物,第二天再潑灑生態制劑。如遇水體澄清透底,可使用多元生物肥或發酵雞糞培藻;(4)應使用優質飼料或采用優質添加劑減少對蝦的應激性游塘。實踐證明,長期使用百洋集團生產的優質對蝦飼料可明顯地增強對蝦的體質,增加其抗病抗應激的能力,減少對蝦應激性游塘的發生。
二、 缺氧性游塘
在養殖過程中,當水體的溶氧不足時,對蝦就會成群結隊浮游到溶氧較多的水面呼吸氧氣,此種現象為缺氧游塘,即“浮頭”。缺氧造成的游池現象出現在各個養殖階段,因池塘養殖密度過高、投餌過量、池水惡化、水色發暗或過濃,以及在傍晚下雷陣雨后極易發生。游池大多發生在凌晨,有時也會在上半夜開始,甚至發生在白天。養殖戶可根據天氣、水質情況而得以確診。
解決方案:如果對蝦浮頭游塘,應立即采取相應措施進行搶救。(1)打開增氧機增氧;(2)拋撒化學增氧劑,如沸石粉;(3)向池內灌注新鮮水或用噴灌機噴水增氧;(4)浮頭期間停止投餌,待氧氣狀況徹底好轉后再投喂。
三、 氨氮、亞硝酸鹽超標引起的游塘
正常養殖水體亞硝酸鹽的含量低于0.1毫克/升,氨氮濃度低于0.2毫克/升時,對蝦能夠正常生活,不會造成任何健康損害。但如果超過這個數字會導致對蝦體內多種酶活性降低,降低血液的輸氧能力,破環鰓絲上皮組織,導致氧氣和廢物交換不暢,對蝦騷動不安,在水表層游動。
解決方案:(1)加強對池塘水質和底質的管理,為對蝦營造良好的生長環境;(2)蝦池中氨氮過高時可加注新水或采取增氧措施,也可用沸石粉、底質改良劑以降低水中氨氮含量。(3)亞硝酸鹽超標時,可及時使用能迅速降低亞硝酸鹽的化學藥品,或者根據水體的老化情況,水體有機物含量的高低,適時換水。如果亞硝酸鹽超標嚴重,對蝦表現中毒癥狀,還應潑灑亞甲基藍或甘草液來解毒。
四、 pH不適引起的游塘
pH值低于6.5時,對蝦呼吸節律加快,代謝頻率增加,同時酸性水能使蝦的血液pH值下降,血液中氧的分壓降低,造成血藍蛋白運輸氧的功能發生障礙,減低其載氧能力,致使蝦組織內缺氧,造成類似水體缺氧出現的游塘現象;pH值大于10時,對蝦鰓組織遭受破壞,呼吸機能發生障礙,導致對蝦游塘窒息。
解決方案:當前許多養殖戶忽視了對池水pH值得調控,致使對蝦因pH值不適而引起對蝦游塘現象頻頻發生。因此,在養殖過程中,應每天堅持監測pH值,當水質偏酸時,應及時用生石灰處理,按每畝5-7公斤的用量使用,連用3天;水質偏堿時,可通過加注淡水或向水體提供一些碳水化合物,如蔗糖1~2kg/畝,若配合微生物制劑使用,效果會更明顯,也可用漂白粉(含有效氯30%)20-40克/立方米。
五、 底質惡化引起的游塘
在高密度精養蝦池養殖中后期,特別是連年養蝦又未能徹底清淤的老化蝦塘,伴著投餌增多,蝦糞、殘餌、和浮游生物的尸體不斷積聚于池底,導致底質惡化,氨氮、硫化氫等有害物質濃度超標,蝦為回避惡劣的底質環境而游到水的中上層。此種游塘無明顯的規律性,既有群游也有散游,在池面或水中都可能存在,嚴重時會引起對蝦大量死亡。
解決方案:(1)平時開動增氧機,把池底的殘餌和排泄物打到表面,使有害物質氧化成無毒物質;(2)定期使用微生態制劑,能充分利用復合微生物中各菌種協同作用的功能優勢,將殘餌、排泄物、動植物尸體等影響底質變壞的隱患及時分解消除;(3)撒入沸石粉、生石灰等地質改良劑急救。
六、 營養性游塘
由于水體餌料生物匱乏或投料不夠而導致對蝦攝食不足,饑餓引起的游塘。主要出現在養殖前期和中后期,養殖前期夏苗較小,不能攝食顆粒較大的配合飼料,基本以水中浮游生物為餌料,水體肥度不夠的池塘,尤其是養殖密度較大的池塘,餌料生物不能滿足對蝦的攝食需要;養殖中后期養殖者往往對蝦存塘量和投喂量估算偏低,致使餌料投喂不足,不能滿足對蝦正常攝食和生長需求,便會出現對蝦因饑餓而游塘。診斷方法:此類游池現象具有明顯的群游性,沿池邊繞池環游,檢查對蝦腸內食物缺乏,機體沒有出現病變。當往塘邊投些餌料,即有許多蝦攝食。
解決方案:(1)放苗前10-15天左右,潑灑腐熟的糞肥,每畝50-100公斤,培肥水質,保證蝦苗下塘時有充足的基礎餌料;(2)蝦苗下池后,如果密度較大,還應投喂適量高檔餌料,。經過一周蝦苗適應環境后,以投喂破碎料為主,如百洋集團的蝦料,宜全池潑灑,保證蝦苗能得到充足的餌料;(3)養殖過程中應根據對蝦的個體大小、天氣變化情況、水質和底質條件、對蝦將康狀況、生理狀況、對蝦實際攝食量等因素進行靈活的調整,做到合理投喂;(4)當出現饑餓游塘,應增加投喂量,在飼料中添加“大蒜素”,調節腸胃,并適量換水。
七、 疾病引起的游塘
對蝦感染了白斑病、熒光、爛鰓病等可引起游池。病蝦在行動上表現為在水面作緩慢游動或狂游,多單游而不成群,人為刺激時,反應遲鈍,有時在水面上打轉或無定向上下游動,有的匍匐或側臥池邊淺水處;最明顯的特征是游塘對蝦往往在體表、鰓、肝胰臟、腸胃等組織出現各種典型病理特征。這是蝦病大量發生的前兆,應緊密觀察,仔細檢查病蝦、確診后對癥下藥,以免形成較大危害。
解決方案:(1)定期進行水體消毒,一般每隔15天用伏碘、漂白粉等消毒水體水體,抑制病原滋生;(2)定期使用光合細菌等微生物制劑保持池塘的微生態平衡與穩定;(3)盡量使用優質的百洋集團飼料,增強對蝦體質,減少疾病的發生;(4)仔細檢查病蝦,確診后及時對癥下藥。
八、 生理性游塘
每逢初一和十五,月圓月缺,潮漲潮落時,對蝦會隨著潮汐的變化規律而活動頻繁。這種游塘不很強烈,具有一定的周期和習慣性,同時出現蛻殼現象。此類游塘屬于生理性游塘,一般無害,但正處于蛻殼期,應防止因溶氧不足引起對蝦發病。
解決方案:(1)在游池時排水30厘米以上,快速加水復位,同時停止投料,促進對蝦同步蛻殼,促進生長;(2)開動增氧機增氧,保證池水有充足的溶氧。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