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ze=5]民營企業:“二奶”的尷尬
----有人戲說,相比于國營企業,中國的民營企業,無論是從地位上還是從行為模式上
,都很像二奶,雖然有魅力,也很討歡心,但總是在名分上欠缺些東西!
----目前,政府的注意力還主要是放在解決經濟的存量——國企問題上,因為這里牽扯
的問題太多、也太過復雜,包括公司的治理結構問題、歷史形成的大量不良資產問題、
脫貧解困導致的大量工人下崗失業問題、產業結構的調整問題、政企分開問題等等,每
一個問題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
----但是,以市場經濟這個確定無疑的發展方向反觀中國的話,那么如何提高經濟的增
量則更為重要也更為迫切。當然,政府每年的財政拉動政策對整體經濟的成長貢獻良多
,但不可否認的一個基本經濟學常識是,政府每一元錢的投資效益肯定比不上民間每一
元錢的投資效益。所以,如果離開經濟微觀機制的改善和活力的培養以及缺少民間投資
的話,則整體經濟的成長肯定還是缺乏內在的動力。
----因此,解決經濟的增量問題,更多地是要靠民營企業的大量成長,而不能簡單地靠
政府背債花錢來解決。
----另外一方面,經過改革開放這20多年的探索和磨礪,中國,尤其是廣東和江浙一帶
,目前已經誕生出一大批過五關、斬六將而最終勝出的優秀的“傳統”民營企業,這些
企業在中國的今天尤其具有巨大的經濟、商業和社會價值。
----所以,這也是為什么網絡熱過去之后,眾多的風險投資商也把注意力從所謂的高科
技公司轉向傳統民營企業的根本原因。因為畢竟,中國不是高科技的中心和技術的始發
地,所以盡管許多公司扛著高科技的旗號,但在世界范圍內相比較的話,其實并沒有什
么真正的高科技含量而言,大部分人所干的還只不過是高科技領域內的“三來一補”、
“前店后廠”而已。
----因而,站在全球經濟格局和產業鏈條上來看,中國企業的真正的競爭力,無論是傳
統產業還是高科技,都只不過是價格低廉的熟練生產力。因此,中國成為“世界工廠”
也并沒有什么不好,至少這還提供給中國以“勞動致富”的機會。
----盡管中國的傳統民營企業有著這樣、那樣的優勢,但目前存在著的一些制度上、結
構上的問題,仍然還制約著其進一步發展的潛力。一個境外投資者最近就很為感慨:我們
看中的浙江的一個企業,當談到要把企業拿到境外注冊時,就很為困難,因為地方政府
基于稅收的考慮而不愿意該企業更改注冊地。
----這個案例反映的還只不過是很小的一個問題,真正要使民營企業得到大發展,只有
將民營企業發展上升到中國經濟增量的核心這樣一個高度來面對和重視時才能夠解決,
也就是說要將“二奶”帽子摘掉,解放出來才行。
[/size]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