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痘的預防和治療 1 流行病學
禽痘是由痘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以家禽皮膚或黏膜發生痘疹為特征,常引起乳鴿大量死亡,種鴿繁殖力下降。本病主要以蚊蟲等吸血昆蟲進行傳播,溫暖潮濕季節蚊蟲多,本病也多發。
2 預防方法
在蚊子等吸血昆蟲活動期的夏、秋季應加強雞舍內的驅殺昆蟲工作,以防感染;不同齡期和品種的家禽應分群飼養,欄舍的布局應合理,通風要良好,飼養密度不宜過大,飼料應全價,避免各種原因引起啄癖或機械性外傷;新引進的家禽要經過隔離飼養觀察,證實無禽痘的存在方可合群。
防制本病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種禽痘疫苗,在種禽場和經常有本病發生的養禽場,對易感幼禽進行接種。目前國內的雞痘弱毒疫苗有雞胚化弱毒疫苗、鵪鶉化弱毒疫苗、鴿痘原雞痘蛋白筋膠弱毒疫苗和組織培養弱毒疫苗。
疫苗接種采用翼膜刺種法和毛囊涂擦法,組織培養弱毒疫苗還可供飲水免疫。翼膜刺種法是用消毒的鋼筆尖或注射針頭蘸取疫苗,剌種在翅膀內側皮下無血管處。毛囊法是在雛雞腿部外側拔去幾根羽毛,用消毒的毛筆或小毛刷蘸取經1:10稀釋的疫苗涂在毛囊內,拔羽毛時不要引起創傷、出血等。
接種后3-5天即可發現痘疹,7天后達到高峰,以后逐漸形成痂皮,3星期內完全恢復。接種后必須檢查發痘情況。發痘好,說明免疫有效;若發痘差,則應重復接種。在一般情況下,疫苗接種后2-3星期產生免疫力,免疫期可持續4-5個月。
對鴿痘的預防,國內外已有致弱的鴿痘疫苗,免疫效果良好。金絲雀痘和鵪鶉痘在國外亦有相應的疫苗供接種使用。
3 治療方法
一旦發生本病,應嚴格隔離病禽,進行治療,嚴重的應淘汰,并經無害化處理(深埋或焚燒)。病禽舍、運動場和用具要進行嚴格的徹底消毒。由于殘存于禽體內的禽痘病毒對外界環境因素的抵抗力很強,不易殺滅,所以禽群發病時,經隔離的病禽應在完全康復2個月后才能合群。
對于禽痘的治療,目前尚未有特效的藥物,對有治療價值的可采用對癥療法,以減輕病禽的癥狀和防止繼發細菌性感染。
皮膚上的痘痂可用消毒劑,如0.1%高錳酸鉀溶液沖洗后,再用鑷子小心剝離痘痂,然后在傷口處涂上碘酊、龍膽紫或石炭酸及凡士林。
口腔、咽喉黏膜上的病灶,可用鑷子將假膜輕輕剝離,用高錳酸鉀溶液沖洗,再用碘甘油涂擦口腔。此外,以等量的硼砂和硫黃,加少許冰片配成散劑,或用醋酸可的松軟膏等涂擦口腔。
病禽眼部發生腫脹時,可將眼內的干酪樣物擠出,然后用2%硼酸溶液沖洗,再滴入5%的蛋白銀溶液。
剝離的痘痂、假膜或干酪樣分泌物應集中銷毀,以防病毒的擴散。另外,用中草藥驗方外涂或內服進行治療,效果也很好。
據報道,水楊酸制劑可以抑制禽痘病毒在細胞內的合成,尤以乙酰水楊酸鈉效果最好。當雞接種了大劑量的雞痘病毒后,每天注射0.05毫升的10%水楊酸鈉溶液2次,連續6天;或口服乙酰水楊酸鈉,每天2次,每次0.25-0.50克,連續6天,可以使癥狀減輕,推遲病變的出現,并可抑制禽痘病毒在機體內的增殖。
對于癥狀嚴重的病禽,為防止并發感染可在飼料或飲水中添加抗菌藥物,例如在飼料中添加0.08%~0.10%的土霉素,連喂3天;或在飲水中添加0.05%的金霉素,連飲2-3天。同時,改善禽群的飼養管理,在飼料中增加維生素A或含胡蘿卜素豐富的飼料,若用魚肝油或其他維生素制劑補充時,其劑量應是正常量的3倍,有利于促進組織和黏膜的再生,促進采食,提高機體的抗病力。
剛發現雛雞有痘疹時,用免疫雞或痊愈雞的血清進行治療(每只雞注射0.5毫升),有較好的效果。
|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