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以GI指數為中心的粗飼料科學利用技術體系
一、 樹立粗飼料科學利用技術的現代觀
美國牧草牧場專門委員會(1991)定義粗飼料為:植物(不包括谷物)的可食部分,可供放牧采食,也可供收獲飼喂,包括牧草、干草、青貯、嫩枝葉類、秸稈。所以粗飼料的范圍很廣,但總的說來它們都含有為草食家畜瘤胃微生物消化的細胞壁成分,粗飼料的組成和營養價值變異很大,不同牧草對生產體系的貢獻不同。奶牛日糧內粗飼料所占的比例達35%~90%,奶牛所需的相當一部分營養物質是由粗飼料提供的。與精飼料相比,粗飼料作物由于產量高、成本低而使奶牛獲得較高的干物質含量和較為廉價的營養素、粗飼料所提供足量的日糧纖維物質使奶牛具有維持瘤胃正常pH、刺激咀嚼和唾液分泌,從而更有利于纖維的消化、維持瘤胃的健康。但與此同時,粗飼料由于容積大、能量低,常常限制奶牛對營養物質的攝入量。在奶牛生產中,由于不能合理利用粗飼料,導致了奶牛或是對粗飼料采食過多造成日糧營養物質供給不足,而制約奶牛的生產性能,嚴重的還會影響奶牛的健康;或是對粗飼料采食過少,降低了日糧纖維物質消化率和微生物蛋白的產量,引起乳脂率降低,還會引起出現跛行和真胃移位等代謝疾患。因此,樹立粗飼料科學技術的現代觀,加強對粗飼料的科學利用和調配已成為擺在當前我國奶業發展中的重要問題之一(盧德勛,2005)。
二、 構成粗飼料科學利用技術現代觀的基本內容
掌握粗飼料科學利用技術的關鍵在于:一要正確認識和評定粗飼料的品質;二是要發展系統集成型的、以提高粗飼料利用率為目標的成套技術(盧德勛,2005)。
(一) 粗飼料的品質評定
1、 粗飼料的品質定義
粗飼料品質指的是粗飼料中那些影響動物對其利用的各種因素的總和。一種粗飼料的潛在飼養價值不僅取決于其品質,而且還與其飼喂形態(如顆粒大小)、適口性以及日糧中其它飼料組分的質量(即飼料組合效應)有關。任何單一品種的粗飼料的營養指標都不能對粗飼料的品質作出完整的評定,必須使用綜合指標。
2、 粗飼料品質的評定
粗飼料品質評定的傳統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物理方法,主要通過看、聞、摸、測量對粗飼料進行外觀評定;另一種是化學分析,主要對粗飼料的常規指標進行分級,但無法做到量化,使其在實踐中的應用受到限制。
(二) 粗飼料科學利用技術的系統集成
粗飼料科學利用技術的系統集成應遵循六項原則:
(1) 營養平衡原則
(2) 根據家畜種類、生理階段、生產性能動態優化原則
(3) 充分利用當地飼料資源原則
(4) 多樣化原則
(5) 營養調控優先原則
(6) 系統集成原則,其操作途徑如下:
①根據粗飼料品質安排粗飼料供應:充分發揮粗飼料資源的飼用潛力,以較低的飼養成本獲得理想的生產效益。
②通過適時收割、采用適當的加工調制方法,改善儲存條件,提高粗飼料品質。
③體現多樣化原則,進行科學搭配
(三)利用GI指數進行科學搭配的具體方法
①初步篩選混合粗飼料配方:充分利用當地粗飼料資源,將粗飼料搭配成GI指數最大化、混合粗料成本最低的粗飼料配方。
②對初步篩選的混合粗料配方通過體外培養法篩選出優化配方。
③針對篩選出的優化混合粗飼料配方篩選出與之相匹配的優化精料配方。
資料來源:
徐桂梅等(2006):建立奶牛粗飼料GI數據庫 發展以GI指數為中心的粗飼料科學利用技術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