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imseu"></button>
  • <rt id="imseu"></rt>
    <li id="imseu"><source id="imseu"></source></li>
  • <button id="imseu"><input id="imseu"></input></button>
    <table id="imseu"></table>
  • <strike id="imseu"></strike>
    查看: 1986|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 中國禽病發生的原因、特點及預防措施 ★

    [復制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于 2008-12-6 12:56:4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 中國禽病發生的原因、特點及預防措施 ★

    要想養好禽,首先需要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準飼養種類,其次要了群所養禽類的生理措牲和生活情況,掌握其飼養方法和疾生特點,然后了解它、跟蹤它、掌握它發病的規律,就可以有目的性、有針對性去飼養和管理,達到事辦功倍。目前禽病仍是制約我國養禽業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飼養戶普遍反映養禽最擔心的仍就是禽發病。  

    一 禽病發生的主要特點和原因

      1 禽病發生的主要特點

      (1)傳染病危害嚴重。疫病普查結果顯示:到目前為止,對我國養禽業構成威脅和危害的疾病有70-80種,而20世紀80年代僅有30多種,目前最多的仍為傳染病,約占禽病總數的75%以上,成為禽病防制的主要內容。新的疫病(過去不明顯或過去未曾發現的;過去從未發生過或很少發生的疫病)不斷增多。隨著從國內外頻繁地引進新的家禽(尤其是雞的品種),新的禽病也隨之帶了進來;同時隨著養雞場年限的增長,疫病的種類也不斷增多。如近幾年來相繼出現的雞禽流感(其中最危險的血清型有H5、H7型)、傳染性法氏囊病(1BD)、雞產蛋下降綜合征(EDS76),以腎和腺胃病變為主的雞傳染性支氣管炎(1B)、雞病毒性關節炎、雞傳染性貧血(CIA)、禽腦脊髓炎(AE)等。

      (2)疾病種類繁多復雜。新城疫(在水禽稱為禽副黏病毒病)、禽霍亂、雞白痢、鴨瘟等老病常年不斷發生和流行,低致病性禽流感、雞傳貧、減蛋綜合征、番鴨細小病毒病、鴨傳染性漿膜炎等等新病又不斷出現。如傳染性法氏囊病過去只獨發于雞,而現在發現鵝、鴨、雉雞等也可發生;雞白痢過去認為只發生于雛雞,現在中雞也感染;大腸桿菌病現在還出現了腦型、腫頭型、眼型等新類型;過去禽流感和禽副黏病毒病在水禽鴨與鵝不發病,但現在也能造成大量死亡。多原因的混合感染增多。集約化養雞的特點決定了禽病發生的復雜性,往往呈現多發性、并發性感染,很少單獨發病。如壞死性腸炎,梭狀芽孢桿菌感染常與球蟲病有關;大腸桿菌所致的腸道感染與病毒(如輪狀病毒、冠狀病毒)有關;支氣管炎病毒或喉氣管炎病毒、支原體混合感染,引起呼吸道病;法氏囊病毒與雞新城疫病毒混合感染;禽流感經常與大腸桿菌、新城疫等并發或相繼感染。混合感染后會產生混合的臨床癥狀,這些癥狀會隨各種病原體之間的比例改變而改變,而很少產生典型的臨床癥狀,給這些疾病的診斷、治療或根除造成了困難。

      (3)典型疾病非典型化。某些疫病在流行特點、臨床表現和病理變化方面出現了新的變化,發生了新特點:如以前呈現高發病率、高死亡率、典型臨床癥狀發生的雞新城疫,現在逐漸被非典型性新城疫所代替,表現為發病率不高、臨床癥狀不明顯,病理剖解變化不典型,死亡率低,這給本病的診斷、防疫造成了很大的困難。又如雞白痢已由雛雞逐漸發展到成年雞,可造成產蛋率下降。獸醫實踐中常常發現不少疾病不像教科書中所描述的典型癥狀和病理變化,而是以新的面貌出現——即非典型化。如雞新城疫、雞白痢、傳染性法氏囊病、大腸桿菌病等都出現非典型病例,而且流行非常廣泛,發病率也較高,給診治工作帶來很大的困難。

      (4)混合感染危害加劇。臨診中常有混合感染病例。病毒性混合感染,如禽流感與新城疫和/或大腸桿菌病、雞法氏囊病與新城疫、新城疫與傳支、雛番鴨細小病毒病與小鵝瘟等;病毒性與細菌性混合感染,如新城疫與大腸桿菌、與沙門氏菌等;細菌性混合感染,如雞大腸桿菌病與沙門氏桿菌病等。  

      (5)條件性病原變為非條件性病原。在主要病毒性疾病得到基本控制的情況下,細菌性疾病越來越嚴重。如大腸桿菌病、雞白痢沙門氏菌病、雞慢性呼吸道病、雞傳染性鼻炎等。據初步統計,雞細菌性疾病大約占30%~40%,且在不斷上升。特別是大腸桿菌病由于污染嚴重,血清型多,易變異,傳播途徑多,表現的類型多,已成了當今養雞業很棘手的病。由于某些雞場藥物品種少,長時間使用單一抗生素,致使抗藥菌株不斷出現,治療效果普遍較差,給集約化雞場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眾所周知,大腸桿菌屬條件性致病菌,當機體抵抗力下降,致病菌大量繁殖時,才使動物發病,而現在發現它也是一種原發性致病菌,它不僅通過消化道而且多數通過呼吸道感染。又如葡萄球菌病不一定要具備夕L傷這一條件,只要環境或飼料遭污染也可發病。條件致病性病原引起的疫病增多(如雞葡萄球菌病、綠膿桿菌病、肉雞矮小綜合征等),這些疾病以前人們不曾重視,但由于集約化雞場飼養密度大,禽舍潮濕,通風不良等因素,引起疾病的暴發,特別是在一些環境衛生條件差、防疫水平低的雞場易發生。據調查,白羽白殼蛋雞和白羽肉雞對雞葡萄球菌病非常易感,可造成20%-50%的死亡率;雛雞,特別是新生雛雞的綠膿桿菌感染可造成25%-50%的死亡率。

      (6)飼養管理水平對疾病影響突出。飼養管理水平的高低對疾病的發生有著重要的影響:飼料營養成分不全會造成缺乏癥,如維生素、微量元素缺乏癥;藥物使用不當會產生抗藥性或中毒,如喹乙醇、痢特靈中毒;飼料加工、管理不當也可引起中毒;環境條件如溫度、濕度、光照等都可對家禽尤其是初生禽造成影響,甚至誘發相關疾病。

      此外,營養代謝和中毒性疾病必須引起養雞工作者的關注。這類疾病種類繁多、發病機理復雜,具有發病慢(一般要經過幾周、幾個月甚至更長時間)、發病率高(往往呈現出地方性流行)、病程長等特點且多伴有酸中毒和神經癥狀、體溫偏低,病雞多有生長發育受阻、營養狀況不良、消化機能紊亂和生產性能降低等各種各樣的表現,沒有傳染性。該類疾病早期診斷困難,一旦發生往往造成重大損失。一般情況下以下因素會導致營養代謝病的發生:日糧中營養物質不全、不足或比例不當;患了慢性胃腸道疾病、肝病等造成消化不良;特定時期的營養需要量增加(如在應激、發熱、疫苗注射時對維生素的需要量增加);飼料中抗營養物質的作用(如豆科植物里的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可導致蛋白質的消化吸收、利用機能障礙等);污染因素(如工業三廢、農藥化肥、霉菌毒素等);長時間、大劑量的應用磺胺類及抗生素,造成腸胃微生物區系的紊亂而影響消化吸收等。

      2 禽病發生的主要原因

      (1)防疫意識不強,免疫程序紊亂:實踐中發現有些養殖場或農戶防疫意識不強,對所養的家禽不予防疫。有的則進行了初免,而二免、三免則不免或不按時免疫。此外防疫人員責任心不強、疫苗質量不好、疫苗保管、使用不當、疫苗品種不能滿足生產所需等等,都不利于禽病防制。而且更多的人認為只要接種了疫苗就萬事大吉,既不做免疫監測,更不再將防治這些疾病當作一回事,其后果自然可想而知,這種觀念上的錯誤甚至根深蒂固,禍患無窮。

      (2)病毒性病原體增加、毒力變異:隨著國際間及地區間的家禽及其產品頻繁調運,使新的疫病傳人我國或在不同地區流行。此外,在疫病流行過程中病原體發生變異,有的毒力減弱,加之動物具有部分免疫力,因此出現了一些非典型病例;有的毒力增強,出現強毒株,如傳染性法氏囊病,危害嚴重。

      (3)水禽、野禽在疾病流行中起重要作用:如水禽(鴨、鵝)、野禽(鴿子和野鳥)禽流感、新城疫可以傳染給雞等。

      (4)細菌性病原體產生耐藥性:細菌性疾病越來越嚴重、越來越復雜的原因之一就是大量濫用抗生素和磺胺類藥物。許多養禽戶在禽群發病時濫施藥物,導致細菌產生耐藥性,并且抗藥性越來越強。此外,飼料廠長期使用抗菌藥物作飼料添加劑,在一定程度上對抗藥菌株起到了篩選作用。  

      (5)家禽生理解剖結構特殊:雞、鴨、鵝、鵪鶉、鴿子等各自具有生理解剖結構特點:與哺乳動物相比,家禽肺小且連接許多氣囊,而這些氣囊又與體內各部位相通,因此,凡經空氣傳播的病原都可經呼吸道傳遍全身,呈全身性感染,病情顯得特別嚴重;家禽的胸、腹腔沒有橫隔膜,因此胸腔感染容易傳到腹腔,腹腔感染容易傳到胸腔;家禽不具有胎盤屏障,在禽蛋形成時,身體內的病原微生物容易進入蛋中;家禽的生殖孔、排泄孔都開口于泄殖腔,因此,禽蛋容易被含有病原微生物的糞便污染,而構成傳染;家禽的淋巴系統發育不完全,故家禽的淋巴屏障功能較差,病原容易進入體內,并易在體內擴散。

      (6)缺乏綜合性防疫措施:生產實踐中只注意預防接種,而忽略了其它的防疫措施,殊不知,其它的防疫措施尤其是消毒工作,在某種情況下,顯得比預防接種更為重要。因為禽場經過多批次的飼養,病原微生物污染非常普遍,甚至有的還十分嚴重,如不加強綜合性防疫措施,后果是不堪設想的。如個別禽場有的批次死亡率高達70%—80%,損失達十幾萬元。

    二 預防措施

      1 產業綠色化

      (1)建立嚴格的市場準人制度。市場準入制即某種產品必須得到有關部門的考察、檢驗,經評定認可取得”資格證”后方可進入當地市場。實施市場準人制度的前提是國家有關部門要建立健全一系列相關的規范和標準,并保證制度得以切實執行。我國這方面的工作雖然·剛剛起步,但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有關部門已經制定并組織實施了一系歹U新的規范、標準。如農業部為推動”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的實施,制定了若干項行業標準,自2001年10月1日起已經實施。標準詳細規定了生產無公害雞肉、雞蛋的標準及獸藥使用準則、飼養獸醫防疫準則、飼料使用準則、飼養管理準則以及禽飲用水水質和禽產品加工用水水質,為無公害雞肉、雞蛋的判定及其生產提供了依據和標準。

      (2)全面發展綠色飼養技術。應用綠色飼養技術生產綠色禽產品已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要求,也是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綠色飼養技術是指圍繞生產綠色禽產品和減輕禽類糞便對環境的污染問題,從飼料原料的選購、配方設計、加工飼喂等過程,進行嚴格質量控制和實施動物營養系統調控,達到低殘留、低污染、低成本、高效益的效果。綠色型畜牧生產和高效畜牧生產并不矛盾,充分利用現代畜牧科技和高效的飼料添加劑,二者可以有機地結合起來。

      2 推廣生態保健技術.
      (1)自然放養:要在無任何污染的自然條件下飼養家禽,要選擇無工業廢物和農藥污染的地區,或空氣、土壤、水源等環境指數均達標的地區,以自然放養方式飼養家禽。

      (2)休藥期飼養:在自然條件下,通過添加對人體無害的生物制劑飼養家禽,可采用休藥期生產法。生產周期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按常法飼養,第二階段為休藥期飼養,在休藥期內完全使用無污染、無殘留、無公害的來自“綠色”食品產地的飼料。休藥期內必須保證使用的各種藥品和添加劑中有害物質的殘留符合“綠色”食品的要求。

      (3)生物安全措施:采用生物安全措施飼養家禽,即采用全進全出的方法來切斷病原在飼養場(戶)內的傳播,通過嚴格的制度將病原拒之門外,每個養禽戶(場)只養一個品種的禽。因為禽對疫病的抵抗力有種間差異,采用“全進全出”的飼養方法,可以有效地切斷病原在養禽場(戶)內的傳播。為了發揮“全進全出”的作用,可采用分段飼養法,即將幼(雛)禽、青年禽、育肥禽和種禽分別養在不同的禽場,這樣即可縮短全場徹底消毒的時間,又有利于防止家禽發病。

      (4)加強環境管理:加強養禽戶(場)的獸醫衛生管理工作,創造適宜的生態環境,減少細菌病毒的感染機會,切斷疫病的傳播途徑,嚴格控制各種疾病的發生,保證家禽健康成長。

      (5)生物原理防病:在環境指數達標的地區或禽場,選擇適宜的家禽品種,在整個飼養過程中,采用無污染、無殘留、無毒副作用的生物學制劑作為促長添加劑和防病的藥品,按規定不濫添加藥物,并且嚴格遵守停藥期規定,把藥物殘留量控制在安全殘留量以下。以這種方法飼養的特點是產量高、周期短、產品品質好、規模可大可小,缺點是對飼養人員的專業素質要求較高,而且藥品的保存有一定的條件要求。
    中國畜牧人網站微信公眾號

    評分

    參與人數 1論壇幣 +1 收起 理由
    nety + 1 【通過審核】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發布主題 快速回復 返回列表 聯系我們

    關于社區|廣告合作|聯系我們|幫助中心|小黑屋|手機版|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24號

    北京宏牧偉業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京ICP備11016518號-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9-21 21:51, 技術支持:溫州諸葛云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会宁县| 张家川| 交城县| 襄樊市| 淮阳县| 陇西县| 灵璧县| 泸西县| 吴桥县| 北碚区| 丹巴县| 大田县| 璧山县| 武城县| 阿巴嘎旗| 红安县| 临夏市| 许昌县| 敖汉旗| 甘谷县| 敖汉旗| 郁南县| 盖州市| 颍上县| 自治县| 望奎县| 株洲市| 广丰县| 新宁县| 龙山县| 常宁市| 聂拉木县| 龙陵县| 伊金霍洛旗| 永平县| 乐安县| 巫山县| 彝良县| 澄城县| 枣强县| 界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