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心肉不檢三聚氰胺癥結何在?
食品安全部門終極目標是公眾健康,而不是毫無理想的機械工作,有責任更加超越,更加進取地為社會筑實安全防火墻,這才應該是行政權力應有的作為。
昨天各大媒體都報道了省人大代表視察廣州的肉聯廠,發現所謂放心肉,只是按已有國家標準完成檢驗檢疫,但對三聚氰胺等新出現的有害物質并未納入檢驗項目,對豬肉的源頭和終端也毫無約束。這樣出來的放心肉,讓代表們大為驚詫。
三聚氰胺之害,不但給人民身心造成傷害,也對當前食品安全監管網絡進行拷問。針對食品安全事故,我們不缺法律條文,也不缺管理部門,但是從社會效果來看,防患未然寥寥無幾,事后撲救匆匆忙忙。涉及食品的部門各司其職,管生產、管市場、管質檢、管衛生、管防疫,一條條線交叉成一個行政羅網。但盡管千條線萬條線,這個網仍然漏洞百出。最大的遺憾不在于有毒食品超乎想象,而在于明明這個網沒有起到合力作用,卻一直以監管的身份承擔著社會的美好期望。每次發生食品安全事件,從沒有一個部門要承擔具體責任,責任幾乎都推給了惹禍的企業。
食品監管系統網絡的“見線不見網”,或者可以解釋為什么三聚氰胺擾動全世界了,我們對放心肉仍然保持靜態監管。因為就肉聯廠這根線來說,執行國家標準是正常的,他們自己沒有額外的創新和決策權。防疫部門這根線,只管目錄內的疫病和檢測項目,而且還只是抽檢。質監部門只負責生產出來的食品,而控制不了源頭。至于源頭在哪里,又各家各說。最有能力的地方檢測機構,也沒有向制造環節推行標準的權力。如此各司其職的后果就是各自為政,就是面對危機到來時的各部門的有限責任。食品安全網的行政弊端,直接導致了政府行為的短期性,查完就算,而監管體系的標準和準則遲遲不更新,消費者期待各部門靈動反應、自動更新“病毒庫”的想法,也就遭遇了現實嘲弄。
既然“放心肉”尷尬情形暴露了,統籌食品安全的部門是不是應該反思,今后如何能在監管機制中加入更多的“自動更新升級”,不但從技術上,更要從理念上與時俱進。不要等市長或代表發話,才不得不去做一些最常識的事情。食品安全部門終極目標是公眾健康,而不是毫無理想的機械工作,有責任更加超越,更加進取地為社會筑實安全防火墻,這才應該是行政權力應有的作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