飼料中營養物質的消化率既標志飼料的營養價值,又反映豬對飼料消化利用的能力,是飼料特性和豬機體性能的統一。脂肪是飼料六大養分之一,是動物營養中重要營養素。飼料中脂肪的能量價值高,可作為脂溶性營養素的溶劑,也是代謝水的重要來源,其所含有的膽固醇、磷脂和糖脂也在動物體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長期以來,很多學者研究豬品種對飼料消化能力的影響,秦貴信等(1983,1989,1994)[1,2,3]、陳靖華(1988)[4]、V. H. Varel等(1988)[5]的研究中,不同品種豬對飼糧養分的消化率有著顯著的差異,但關于豬種間脂肪消化能力差異的報道還很少,大多數是以仔豬為實驗動物。脂肪的消化吸收與消化道及其酶類、采食量及食糜存留時間、脂肪沉積有著密切相關,本文將從這幾點出發,對近些年來的相關報道進行總結,從眾多“局部”之中概括出豬品種在飼料中脂肪消化能力的差異,為以后的研究提供參考。
1 脂肪在豬體內的消化和吸收
脂肪為非極性的,不能與水混溶,所以必須先使其形成一種能溶于水的乳糜微粒,才能通過小腸微絨毛將其吸收。這個過程可概括為:脂肪水解→水解產物形成可溶的微?!∧c黏膜攝取這些微粒→在小腸黏膜細胞中重新合成甘油三酯→甘油三酯進入血液循環。
飼糧脂類進入十二指腸后與大量胰液和膽汁混合。在十二指腸內,脂類形成直徑僅為5
~10nm的混合微粒,可攜帶脂類的消化產物到達小腸黏膜細胞供吸收[6]。
2 消化道的種間差異
不同品種豬的消化道結構存在差異。王磊(2006)[7]在通過對長白豬、大白×太湖二元雜交豬(簡稱大太二雜豬)和太湖豬90日齡階段胃腸道發育的研究中發現,太湖豬在消化器官的相對重量和相對長度都與長白豬和大太二雜豬差異顯著。見表1。
表1
各豬種90日齡消化器官數據
| 長白
| 大×太
| 太湖
| 體重(kg)
| 26.962±3.894 a
| 25.5±3.535 a
| 19.355±2.488b
| 胃重(g)
| 163.9±30.0
| 158.3±14.1
| 163.6±7.8
| 小腸重(g)
| 1024.8±145.9 a
| 866.0±61.6b
| 920.4±74.2 ab
| 小腸長(m)
| 15.04±0.98
| 16.40±1.18
| 15.13±0.92
| 小腸相對重(g/kgBW)
| 38.02±0.43 a
| 34.36±4.17 Aa
| 48.21±7.61Bb
| 小腸相對長(m/kgBW)
| 0.56±0.06 Aa
| 0.65±0.08 ab
| 0.79±0.14 Bb
| 小腸重/小腸長(g/m)
| 67.96±6.78 Aa
| 52.89±3.11 Bb
| 60.89±4.14 a
| 注:同行數據肩注不同小寫字母者表示差異顯著(p<0.05),肩注不同大寫字母者表示差異極顯著(p<0.01)。
除此之外,長白、大太二雜豬和太湖豬在腸道的組織形態上也有差異[7]。見表2。
表2
90日齡各豬種的回腸組織形態
| 長白
| 大×太
| 太湖
| 腸壁厚度(µm)
| 1152±134
| 1293±29
| 1413±246
| 絨毛高度(µm)
| 307±45
| 297±59
| 230±47
| 隱窩深度(µm)
| 308±20
| 247±40
| 253±18
| 絨毛高/隱窩深
| 0.94±0.11a
| 1.20±0.14 Bb
| 0.91±0.12 Aa
| 絨毛寬度(µm)
| 119±23
| 123±22
| 110±6
| 注:同行數據肩注不同小寫字母者表示差異顯著(p<0.05),肩注不同大寫字母者表示差異極顯著(p<0.01)。
段英超等(1981)[8]的報道指出,與哈爾濱白豬和長白豬相比,東北民豬的消化道具有較發達的吸收表面和分泌表面,新陳代謝的能力亦較強。見表3。
表3
東北民豬、哈爾濱白豬和長白豬的腸長度和重量(單位:公分和斤)
| 東北民豬
| 哈爾濱白豬
| 長白豬
| 小腸長度
| 1235.517± 54.138
| 1169.245± 80.240
| 913.550± 137.708
| 大腸長度
| 319.595± 4.446
| 328.427± 7.717
| 284.227± 43.859
| 小腸重量
| 3.050± 0.250
| 2.300± 0.267
| 1.800± 0.264
| 大腸重量
| 1.785± 0.045
| 1.500± 0.212
| 0.973± 0.078
|
由表中數據可知,東北民豬、哈爾濱白豬和長白豬在腸長度和重量上有顯著差異。
秦貴信等(1994)[3]的文獻也表明,梅山豬和大白豬在腸重量上有差異。見表4。
表4
梅山豬和大白豬的腸道重量(表達方式:g/100kg空體重)
| 梅山豬(71.8kg)
| 大白豬(92.5kg)
| 小腸
| 1793
| 1821
| 盲腸
| 178
| 167
| 結腸
| 2159
| 1424
|
趙剛(1989)[9]列舉了民豬與長白豬腸道之間的品種差異,兩品種間差異顯著。見表5。
表5
民豬與長白豬的腸道重量(單位:kg)
| 民豬(成年)
| 長白豬(成年)
| 品種差異
| 小腸
| 2.31
| 0.88
| P<0.05
| 大腸
| 4.78
| 2.45
| P<0.05
| 注:P<0.05表示差異顯著。
胡殿金(1984)[10]的研究結果表明,哈爾濱白豬、杜洛克和杜哈一代雜種豬在消化器官上,種間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
從以上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出,不同品種豬在消化道上有著顯著的種間差異,而消化道又是飼料中脂肪消化的重要部位,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出不同品種豬在飼料中脂肪消化能力上存在差異。
3 消化酶的種間差異
王磊(2006)[7]在比較長白豬、大太二雜豬和太湖豬90日齡階段胰脂肪酶的單位活性和總活性時發現太湖豬胰脂肪酶單位活性在三個豬種中最高達到738u/g組織,與其它兩個豬種的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在胰脂肪酶總活性上,太湖豬也顯著的高于其它兩個品種。見表6。
表6
90日齡各豬種胰脂肪酶的活性
| 長白
| 大× 太
| 太湖
| 胰脂肪酶單位活性(U/g)
| 510± 112Aa
| 342± 134 Ab
| 738± 18 B
| 胰脂肪酶總活性(U)
| 25591± 9144 a
| 17237± 6953 Aa
| 38647± 7378 Bb
| 注:同行數據肩注不同小寫字母者表示差異顯著(p<0.05),肩注不同大寫字母者表示差異極顯著(p<0.01)。
段英超(1981)[8]的研究指出,東北民豬和哈白豬在胰重量及腸腺的高度上有著顯著不同。
脂肪在消化道主要靠消化酶來進行消化,脂肪酶的消化活性與脂肪的消化能力呈正相關,所以,消化脂肪的酶及分泌這些酶類器官的種間差異可以反映出脂肪消化能力的種間差異。
4 采食量及食糜存留時間的種間差異
段英超(1981)[8]曾報道,東北民豬的腹腔容積小,肝、胃的重量和長度都大于哈爾濱白豬和長白豬,所以東北民豬在采食量上與哈爾濱白豬和長白豬有顯著差異。
采食的飼料進入體內后,食糜在消化道內的存留時間影響到消化酶的作用時間,也影響到消化產物與吸收表面接觸的時間,所以,食糜的存留時間與養分的消化率存在正相關。因此,豬種之間的食糜存留時間上的差異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應它們在消化性能上的不同。V. H. Varel等(1988)[5]和W. G. Pond等(1988)[11]發現脂肪型豬食糜存留時間比瘦肉型和中間型豬短。胡殿金等(1987)[12]也介紹說民豬母豬飼料通過消化道的時間比長白母豬長約20h,比哈白母豬長3.13h。
不同品種豬在采食量和食糜存留時間上有著顯著差異,而飼料中脂肪的消化能力與它們有著緊密聯系,由此我們可以判斷出,不同品種豬在脂肪的消化能力上存在差異。
5 脂肪沉積的種間差異
張曼夫等(1993)[13]的試驗表明,受品種遺傳因素影響,不同品種豬的脂肪代謝不同,北京黑豬脂解作用比長白豬大,脂肪組織中脂肪合成作用強。H. Menge等(1976)[14]、R. L. Hood等(1973)[15]、N. C. Steele等(1974)[16]的研究結果與此相一致。M.A.Latorre等(2007)[17]的研究結果顯示大白豬、長白豬和杜洛克在背膘厚度、皮下脂肪沉積和肌間脂肪沉積上存在顯著差異。Oreste Franci等(2001)[18]也指出不同品種豬在生長性能和肉質上差異顯著。
豬脂肪的合成主要在脂肪組織中進行,從消化道吸收的脂肪酸是脂肪合成的原料,脂肪沉積的種間差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應脂肪消化能力上的差異。
6 結論
通過對不同品種豬的消化道、消化酶、采食量及食糜存留時間和脂肪沉積間差異的比較,我們可以推斷出,不同品種豬在脂肪消化能力上存在差異。至于這些差異的真正原因和作用機制,則需要我們進一步的研究探索。
1秦貴信,崔寶瑚.不同品種及其雜種豬的消化性能測定.中國畜牧雜志[J],1983(6):9~10
2 秦貴信,陳鵬,高中起.豬品種和飼糧對營養物質消化率的影響[J].養豬,1983,3:6~8
3 秦貴信,陳鵬,高中起.豬消化性能的品種(品系)差異[J].養豬,1994,1:3~8
4陳靖華.不同品種生長肥育豬飼糧養分消化率的研究.黑龍江畜牧獸醫[J],1988,5:1~3
5
V. H. Varel, H. G. Jung2 and W. G. Pond .Effects of Dietary Fiber of Young Adult Genetically Lean, Obese and Contemporary Pigs: Rate of Passage, Digestibility and Microbiological Data1[J], Anim .Sci ,1988,66: 707~712 6 楊鳳主編.動物營養學.中國農業出版社.1993
7王磊.不同品種豬早期胃腸道的發育及養分利用率差異的研究[D].雅安,四川農業大學,2006
8 段英超,周殿正,楊慶章等.東北民豬、哈爾濱白豬和長白豬的主要器官數值測定分析[J].東北農學院學報,1981,3:75~80
9 趙剛.東北民豬研究.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D],1989:145~185
10胡殿金.哈白、杜洛克及其雜種一代豬胴體組織和器官發育的研究[J].黑龍江畜牧獸醫,1984,4:15~18
11 W. G. Pond, H. G. Jung and V. H. Varel. Effect of Dietary Fiber on Young Adult Genetically Lean, Obese and Contemporary Pigs: Body Weight, Carcass Measurements, Organ Weights and Digesta Content[J], Anim .Sci , 1988 66: 699-706 12胡殿金等.東北民豬、長白豬和雜種豬生長肥育的研究——肥育性能和胴體評定[J].黑龍江畜牧獸醫,1987,(5):1~3
13張曼夫,范莉英,姚細芳等.北京黑豬和長白豬脂肪代謝的比較[J].中國動物營養學報,1993,5(1):1~6
14 H. Menge and L. T. Frobish.Protein and Energy in the Diet of the Weanling Pig[J], Anim .Sci ,1976 ,43: 1019~1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