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肉種雞強換期間公雞的限飼與管理要點
在培育肉種雞及以往的強制換羽實踐中,可見種公雞對環境、溫度、疾病等方面比母雞敏感,易受傷害。成年后的公雞,特別是達到一定周齡后,其老化速度高于母雞,對惡劣環境的抵抗力遠不如母雞。如果同母雞一樣,用完全絕食的方法減重,可帶來體質弱,患病機會增加,死淘率高,恢復速度慢等問題。而最終導致不能完成交配任務,使種蛋達標時間推遲。
母雞強換后,再開產時蛋重、蛋殼質量都優于新開產的青年母雞,且產蛋率上升較快。如果公雞不適應此種需要,不能完成交配任務,種蛋受精率達不到要求,經濟收益會受到相當的損失。5000—10000只強換母雞,產蛋率達到20—30%時,產蛋數每天1000—3000枚,假設存五天,則為5000—15000枚。按商品蛋價格還是按種蛋價格出售,其經濟效益的差異顯而易見。
以上情況都是多次強換中發生過的。針對以上情況,總結出一套公雞強換限飼期日給料量、增重期日給料、光照等行之有效的程序是非常必要的,以下諸條供參考。
(1)不絕食僅限飼一段時間,失重率指標8—12%,限飼、加料、體重恢復期間,光照時數為8小時,光照強度為能見到料、水即可。
(2)失重達標后加料,體重恢復至原重(限料前一天下午的平均重)的93%以上時,施行光刺激,光照時數14小時,強度為4.8瓦∕米2。維持至母雞光照時數15小時,強度為4.8瓦∕米2時公母合群。合群后隨母雞(其實母雞應為15或16小時)。初次光刺激時間至少比母雞提前一周,公雞最好在母雞產蛋5%之前的兩周時具有交配能力。
(3)如果在冬季強換,公雞舍最好保持15℃左右。
(4)隔周料內加預防量藥物一次,帶雞消毒一次。
(5)免疫程序同母雞。
(6)公雞合群前兩周,公母料內加倍使用肉種雞復合維生素或在正常多維的基礎量上加倍使用單項的VA、VB2、VE,以利于公母雞體質恢復和提高受精率,用至種雞淘汰。
(7)在加料增重階段,注意料量均衡,使體重穩定增長,避免忽高忽低。
(8)確定施行限飼的公雞總數:根據母雞強換后的大約存欄數,按1:8—10組群,計算公雞數。在此基礎上多留出10—15%,以備限飼過程中的死淘和組群時充分選留。
(9)限飼公雞的選留標準:體重、體型中等,健康無疾病。羽毛光亮、腿脛較長、休型結構緊湊、挺拔、勻稱、尾羽上翹,冠、髯鮮紅、眼大有神,喙、爪端正完好,腳掌無墊,無開裂。從雞的后部觀察,踝關節以下皮膚鮮紅或有一條紅線者更佳。
(10)公雞群里小體重雞,可單獨設圈管理。其料量可以比大體重雞略多加3—5克。除了用稱重的方法了解體重情況外,用手觸摸胸肌的豐滿程度,不失為一種實用的輔助手段:失重階段手感胸肌明顯平扁,龍骨突出,增重階段胸肌逐漸豐滿。當恢復至接近限飼前正常體重時,胸肌已明顯豐滿,同時應避免過渡飽滿臃腫。與母雞的區別是公雞限飼期間脫羽緩慢而不顯著,羽毛仍然白凈整齊。僅靠稱重數據判斷失重多少會忽視個別減重快,體質弱的公雞。有經驗、負責任的飼養員提起雞掂一掂,摸一摸胸肌豐滿狀況,很容易發現過度消瘦失重的雞,把這些雞及時挑出補飼,可減少死淘率。單獨管理的小體重雞也要定期稱重,以便掌握體重情況。其光照辦法要和大體重雞同步。
由于受飼養方式,雞舍結構、季節、氣溫、舍溫、公雞周齡、品種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因此,在實際操作中,各種措施的掌握要符合實際情況。其宗旨是使公雞適當減重,并逐漸恢復體重,調養休息,重新煥發交配能力。并最大限度減少死亡率,盡量多保留些符合使用要求的公雞,供組配時選用。
(11)若使用青年公雞組配,則按青年公雞的種用要求選留。使用青公、老母組群時,青年公雞應完全達到可使用周齡(此點與都是青年公母雞組群時不同),使用青年公雞與強換后的母雞組配,可達到較理想的受精率效果。(見表10)
以往許多批次強換曾使用45—71周齡的公雞,采取措施得當,種蛋受精率可達85—90%。強換中公雞的所有管理措施,使用暗光的天數,適時的光照刺激和光照時數是至關重要的。且暗光的天數不可過短,在暗光管理期間要盡量做到避免強光直接射入雞舍。此措施的使用不但對強換母雞,對公雞同樣有明顯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