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長期時間的不發情、情期受胎率低使得奶牛長期空懷,在奶牛養殖中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生產中應用激素的處理取得相當好的效果。奶牛由于產奶量高,營養上長期處于負平衡狀態,再加上氣候、管理等因素,牛群中存在卵泡成熟差、排卵遲緩比較多。一,配種的時候肌注促排卵素后,能促進垂體分泌FSH、LH,他們能夠促進卵泡進一步發育成熟并及時排卵,提高受精率,促進黃體形成分泌孕酮,提高情期受胎率。二,排卵后,黃體發育不全,則導致血中孕酮水平降低。在人工授精后第4-5天肌注絨毛膜促性腺激素3000-5000單位,不僅可誘導產生負黃體,而且可促進既有黃體的功能,從而提高受胎率。三,在黃體發育成熟后,肌注氯前列腺素,溶解黃體,促進卵泡發育,2-4天后可發情配種。生產中,一般是兩次處理法:當天肌注pg0.4-0.6毫克,在處理后11-12天在肌注pg0.4-0.6毫克,第二次處理后3天左右即可發情,在兩次處理當中的時間段有發情即可配種。一般情況下有70%左右的牛能夠參與配種。兩次處理主要是因為,當第一次處理是有一部分牛處于黃體期,注射pg即可溶解黃體,處理后3天左右可發情;一部分牛處于非黃體階段,間隔11-12天正處于黃體期,處理后即可配種。兩次處理無效果的牛可考慮期卵巢機能不足,可注射絨毛膜促性腺激素5000單位。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