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1、氣溫降低且變化劇烈形成寒冷應激。 2、豬舍內保溫性能差,通風不良,供氧不足,有害氣體增加,致使豬的抗病力下降。 3、低溫環境更適于豬瘟病毒的繁殖。 二、臨床癥狀 1、典型性豬瘟。多見于未用豬瘟疫苗免疫的豬。急性發病的豬體溫在41~42℃,滯留不退,病程可持續1~2周,豬嗜睡、怕冷、有眼屎、包皮積尿、便秘及腹瀉交替,皮膚上有小的圓形出血點;慢性發病的豬,體溫時高時低,食欲時好時壞,消瘦、貧血、全身衰弱,常伏臥,行走無力,便秘及腹瀉交替,皮膚上有小出血點及出血斑,指壓不褪色,耳朵、尾巴干性壞死。病程可達1個月以上,形成"僵豬"。 2、非典型性豬瘟。常見于豬瘟預防接種不及時的豬群和斷奶后的仔豬及架子豬。臨床癥狀輕微,病情緩和,病理變化不典型,病程長。便秘,糞便呈紫黑色,干小球狀,廢食或少食,表情呆滯,被驅趕時站立一旁,呈弓背或怕冷狀,全身發抖,行走無力,體溫41℃,眼有多量粘液-膿性分泌物,結膜蒼白,有散在出血點,兩耳呈紫紅色,有出血點,口腔粘膜出血,肛門松弛。母豬出現不孕、流產、產死胎或產木乃伊胎兒。新生胎兒衰弱,吃奶無力或不吃奶,拉稀,重者陸續死亡。用疫苗免疫時,也不產生抗體,增重緩慢或形成"僵豬"。 三、剖檢變化 急性豬瘟主要呈現敗血癥變化:皮膚或皮下有出血點;腭凹、頸部、鼠蹊、內臟淋巴結腫大,呈暗紅色切面周邊出血;腎臟色淡,不腫大,有數量不等的小點出血;脾臟邊緣出血性梗死;喉頭粘膜、會咽軟骨、膀胱粘膜、心外膜、肺及腸漿膜,粘膜有出血。慢性病豬特征的變化是有盲腸、結腸及回盲口處粘膜上形成口狀潰病。 四、診斷方法 典型性豬瘟可根據臨床癥狀及剖檢變化做出診斷,非典型性豬瘟應依靠實驗室診斷或動物試驗才能確診。 五、防治措施 1、做好預防工作。每年采取定期注射和經常補針相結合的辦法,用豬瘟兔化弱毒凍干苗,稀釋后大小豬一律肌肉注射1毫升。免疫期可達1年以上。 2、實行自繁自養。若需要從外地購買豬種,運回后還須隔離飼養半個月左右,并進行疫苗注射,方可混群飼養。 3、改善飼養管理。改善飼養管理,搞好圈舍、環境及管理用具的獸醫衛生、消毒工作。 4、發生豬瘟時的緊急措施。首先,病豬及可疑病豬,立即隔離飼養。特別是貴重的種豬,在備有抗豬瘟血清的單位,可用于治療。其次,對發病豬場及附近尚沒有發病的豬只,立即全部用豬瘟兔化弱毒疫苗進行緊急注射,可有效地制止新的病豬出現,縮短流行過程,減少損失。再次,發病豬舍、運動場、飼養管理用具,用2%熱堿水或30%草木灰水等進行消毒。糞、尿及墊草等污物,堆積發酵后作肥料利用。最后要將死豬深埋或銷毀、化制。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