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鏈球菌的致病物質
A群鏈球菌也稱化膿性鏈球菌或溶血性鏈球菌,是人類細菌感染常見的病原菌之一,有較強侵襲力,可產生多種外毒素和胞外酶。
( 1)致熱外毒素 曾稱紅疹毒素或猩紅熱毒素,是人類猩紅熱的主要毒性物質,為蛋白質。對機體具有致熱和細胞毒作用,引起發熱和皮疹。抗原性強,刺激機體產生抗毒素,可中和外毒素的毒性作用。
( 2)鏈球菌溶血素 是由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產生。按對氧的穩定性分為兩類:
① 鏈球菌溶血素○ (streptolysin0,SL○):絕大多數A群和許多C、G群菌株都能產生SL○,SL○是一種含有-SH的蛋白質毒素,溶解紅細胞能力強。對氧敏感,遇氧時-SH被氧化成-SS-,失去溶血活性,當加入還原劑后,溶血能力可逆轉。SL○對中性粒細胞、血小板、巨噬細胞、神經細胞等也有毒性作用。SL○容易引起心肌損傷,并加重病毒性心肌炎的病變。SL○抗原性強,85%~90%鏈球菌感染的患者,在鏈球菌感染2~3周至病愈后數月到一年內可檢出SL○抗體,風濕熱病人的血清SL○抗體顯著增高,活動期尤為顯著,一般其效價在1:400以上。因此臨床上測定SL○抗體含量可作為風濕熱及其活動性的輔助診斷或鏈球菌新近感染的指標之一。
②鏈球菌溶血素 S(SLS):為小分子糖肽,無抗原性,對氧穩定。鏈球菌在血瓊脂平板上菌落周圍的溶血環是由SLS所致。SLS對白細胞、血小板和多種組織細胞有破壞作用。
( 3) 菌體表面結構 主要包括莢膜和M、F蛋白。M蛋白有抗吞噬和逃避血清中殺菌物質的作用,M蛋白與人類心肌、腎小球基底膜有共同抗原,可發生交叉反應,可刺激機體產生特異性抗體,故與某些超敏反應性疾病有關。F蛋白位于A群鏈球菌細胞壁內,可與宿主上皮細胞纖維粘連蛋白結合,介導細菌粘附于上皮細胞表面。
( 4) 胞外酶 即侵襲性酶,有三種,以不同的作用方式促進細菌在組織間擴散。
①透明質酸酶 (hyaluromidase):又名擴散因子。能分解細胞間質的透明質酸,使細菌易在組織中擴散。
②鏈激酶 (streptokinase,SK):亦稱鏈球菌溶纖維蛋白酶。能使血液中纖維蛋白酶原轉化為纖維蛋白酶,能溶解血塊或阻止血漿凝固,有利于細菌擴散。
③鏈道酶 (streptodrnase,SD):亦稱鏈球菌DNA酶。能分解膿汁中具有高度粘稠性的DNA,使膿液稀薄,促進細菌擴散。由于SK和SD能致敏T淋巴細胞,將其制成試劑作皮膚試驗,測定機體的細胞免疫功能。也可制成SK、SD酶制劑,用以液化膿汁,提高抗菌藥物的殺菌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