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imseu"></button>
  • <rt id="imseu"></rt>
    <li id="imseu"><source id="imseu"></source></li>
  • <button id="imseu"><input id="imseu"></input></button>
    <table id="imseu"></table>
  • <strike id="imseu"></strike>
    樓主: 無敵獸醫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道仁 董廣林關于養豬中的觀點以及探討

      [復制鏈接]
    101
     樓主| 發表于 2009-4-3 09:23:55 | 只看該作者
    內毒素  endotoxin
      革蘭氏陰性菌的菌體中存在的毒性物質的總稱。是多種革蘭氏陰性菌的細胞壁成分,由菌體裂解后釋出的毒素,又稱之為“熱原”。單位Eu/ml。其化學成分有磷脂多糖-蛋白質復合物,其毒性成分主要為類脂質A。內毒素位于細胞壁的最外層、覆蓋于細胞壁的黏肽上。各種細菌的內毒素的毒性作用較弱,大致相同,可引起發熱、微循環障礙、內毒素休克及播散性血管內凝血等。內毒素耐熱而穩定,抗原性弱。可刺激機體產生抗體,但無中和作用,形成抗毒素,經甲醛處理不能成為類毒素。
      內毒素是革蘭氏陰性細菌細胞壁中的一種成分,叫做脂多糖。脂多糖對宿主是有毒性的。內毒素只有當細菌死亡溶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壞菌細胞后才釋放出來,所以叫做內毒素。
      內毒素不是蛋白質,因此非常耐熱。在100℃的高溫下加熱1小時也不會被破壞,只有在160℃的溫度下加熱2到4個小時,或用強堿、強酸或強氧化劑加溫煮沸30分鐘才能破壞它的生物活性。與外毒素不同之處在于:內毒素不能被稀甲醛溶液脫去毒性成為類毒素;把內毒素注射到機體內雖可產生一定量的特異免疫產物(稱為抗體),但這種抗體抵消內毒素毒性的作用微弱。
      內毒素脂多糖分子由菌體特異性多糖、非特異性核心多糖和脂質A三部分構成。脂質A是內毒素的主要毒性組分。不同革蘭氏陰性細菌的脂質A結構基本相似。因此,凡是由革蘭氏陰性菌引起的感染,雖菌種不一,其內毒素導致的毒性效應大致類同。這些毒性反應主要有:
      發熱反應
      人體對細菌內毒素極為敏感。極微量(1-5納克/公斤體重)內毒素就能引起體溫上升,發熱反應持續約4小時后逐漸消退。自然感染時,因革蘭氏陰性菌不斷生長繁殖,同時伴有陸續死亡、釋出內毒素,故發熱反應將持續至體內病原菌完全消滅為止。內毒素引起發熱反應的原因是內毒素作用于體內的巨噬細胞等,使之產生白細胞介素1、6和腫瘤壞死因子α等細胞因子,這些細胞因子作用于宿主下丘腦的體溫調節中樞,促使體溫升高發熱。
      白細胞反應
      細菌內毒素進入宿主體內以后,血流中占白細胞總數60-70%的中性粒細胞數量迅速減少,這是因為細胞發生移動并粘附到組織毛細血管上了。不過1-2小時后,由內毒素誘生的中性細胞釋放因子刺激骨髓釋放其中的中性粒細胞進入血流,使其數量顯著增加,有部分不成熟的中性粒細胞也被釋放出來。革蘭氏陰性菌的傷寒沙門菌是例外,其內毒素使白細胞總數始終是減少狀態,目前還不清楚是什么原因。由于絕大多數被革蘭氏陰性菌感染的患者血流中白細胞總數都會增加,所以現在醫生在診斷前,為了初步區別是細菌性感染還是病毒性感染,常常要化驗病人的血液,對白細胞進行總數測定和分類計數。被病毒感染的病人,其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基本在正常值范圍內。
      內毒素休克
      當病灶或血流中革蘭氏陰性病原菌大量死亡,釋放出來的大量內毒素進入血液時,可發生內毒素血癥。大量內毒素作用于機體的巨噬細胞、中性粒細胞、內皮細胞、血小板,以及補體系統和凝血系統等,便會產生白細胞介素1、6、8和腫瘤壞死因子α、組胺、5羥色胺、前列腺素、激肽等生物活性物質。這些物質作用于小血管造成功能紊亂而導致微循環障礙,臨床表現為微循環衰竭、低血壓、缺氧、酸中毒等,于是導致病人休克,這種病理反應叫做內毒素休克。
      關于內毒素休克,過去曾有過慘痛的教訓。20世紀40年代青毒素剛問世的時候,醫生發現青霉素對腦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流行性腦膜炎療效非常顯著。因此,凡發現這類病人,一律優選青霉素進行治療;且按照一般規律,用藥劑量隨病情嚴重程度而遞增。結果發生了意外,用大劑量青霉素治療重癥腦膜炎患者時,不少發生了內毒素休克而死亡。后來經過研究分析,發現了其中的原委。病情嚴重的患者,體內存在的病原菌數量多,醫生采用大劑量“轟炸”,意欲“一舉殲敵”。快速、徹底殺滅病原體,這種戰略無可非議,但有些醫生忽略了另一方面,即流行性腦膜炎的病原菌是屬革蘭氏陰性菌的腦膜炎奈瑟菌,其致病物質是內毒素,而內毒素是要在病菌死亡后再放出的。如今用大劑量青霉素一下子將全部病菌殺死,也就是使大量內毒素一次放出,促成了內毒素休克,加速了患者的死亡。隨著醫學的進步,現在醫生遇到這類病人,一方面仍然要用大劑量的有效抗菌藥物去對付,同時要加用激素類藥物,以保護對內毒素敏感的細胞不對內毒素誘生的細胞因子發生反應,從而度過“休克”難關。猶如外科手術時,采用麻醉藥使病人喪失痛覺一樣。
      病原微生物又可稱為病原菌,是指能入侵宿主引起感染的微生物,有細菌、真菌、病毒等。
      病原菌為什么會使人生病呢?是因為它們能產生致病物質,造成宿主感染。如果不產生致病物質,就是非病原菌。至于正常菌群,當與宿主處于生態平衡狀態,它們并不引起機體的感染,故屬于非病原菌范疇。但是,在特定條件下,因為菌群失調、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或菌群寄居部位改變造成了生態失調狀態,正常菌群也能引起感染,這樣它們又應看成病原菌。為此,將這些正常菌群稱為條件性病原菌或機會性病原菌,意思是在特殊條件下或遇到合適機會時,它們也可以具有病原菌的特性,造成人類感染性疾病。
      霍亂弧菌、痢疾桿菌和大腸桿菌能產生分泌到它們細胞外面的腸毒素引起患者腹瀉;鼠疫桿菌分泌的鼠疫毒素作用于全身血管及淋巴使其出血和壞死;還有些細菌產生不分泌到菌體細胞外的毒素,例如沙門氏菌。當我們不小心弄破了手足而傷口比較深時,或者被銹鐵釘扎到肉中,必須到醫院去注射預防針,預防由梭狀芽孢桿菌引起的破傷風。梭狀芽孢桿菌也來自土壤,是一種不喜歡氧氣的厭氧菌。它在氧氣較少的深部傷口中繁殖,并產生一種能致人于死地的毒素。還有一種梭狀芽孢桿菌,它們會產生一種已知對人類最厲害的毒素(0.1微克就足以致人死命),它并不在宿主體內繁殖,而是在罐頭里腌制的魚和肉類中繁殖并產生毒素。不過現代先進有效的食品保藏方法使肉毒中毒癥變得很少見了。
      病原菌的致病物質可分為毒素和侵襲力兩大類。毒素對宿主有毒,能直接破壞機體的結構和功能。侵襲力本身無毒性,但能突破宿主機體的生理防御屏障,并可在機體內生存下來(醫學上稱為定殖)、繁殖和擴散。如果把毒素當作“元兇”,那侵襲力就是“幫兇”。
      根據性質、作用和產生菌的不同,病原菌的毒素分為外毒素和內毒素兩種。下面的表格列出了細菌外毒素和內毒素的主要區別。
      細菌外毒素與內毒素的區別
      區別要點 外毒素/內毒素
      產生菌 多數革蘭氏陽性菌,少數革蘭氏陰性菌/全部為革蘭氏陰性菌
      存在部位 多數活菌分泌出,少數菌裂解后釋出/細胞壁組分,菌裂解后釋出
      化學成份 蛋白質/脂多糖
      穩定性 60℃半小時被壞/160℃2-4小時被破壞
      毒性作用強,對組織細胞有選擇性毒害效應,引起特殊臨床表現/較弱,各菌的毒性效應相似,引起發熱、白細胞增多、微循環障礙、休克等
      免疫原性 強,刺激宿主產生抗毒素,甲醛液處理后脫毒成類毒素/弱,甲醛液處理不形成類毒素
      內毒素的檢測
      由于內毒素是細菌死亡裂解或自溶引起的,因此環境中大量存在內毒素。當內毒素通過機體消化道等方式時并無危害,少量通過注射等方式進入血液后被肝臟枯否細胞滅活,不造成機體損害。內毒素大量進入血液就會引起發熱反應—“熱原反應”。內毒素大量進入、集聚于血液中,超過機體各自衛系統的清除能力,則可導致不同程度的內毒素血癥。對于易于引入內毒素的藥品醫療器械等必須通過內毒素檢測。內毒素的檢測常用家兔熱原法和鱟試驗法。中國藥典收錄的細菌內毒素檢查法包括2種方法:凝膠法和光度法,使用鱟試劑來定性或定量檢測內毒素。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102
     樓主| 發表于 2009-4-3 09:25:29 | 只看該作者
    外毒素(exotoxin)細菌在生長過程中由細胞內分泌到細胞外的毒性物質。能產生外毒素的細菌大多數是革蘭氏陽性菌,少數是革蘭氏陰性菌。將產生外毒素的細菌的液體培養物用濾菌器過濾除菌,即能獲得外毒素。其特點是:(1)化學成分是蛋白質,分子量為27000~900000道爾頓;(2)不穩定,易被熱、酸及酶所滅活;(3)可經甲醛(0.3~0.4%)處理,脫毒成為類毒素;(4)抗原性強,可刺激機體產生高效價的抗毒素;(5)具親組織性,但作用于組織有選擇性。一般不引起宿主發熱,但常可抑制宿主蛋白質的合成,對宿主有細胞毒及神經毒性。如破傷風痙攣毒素能影響宿主脊髓前角運動神經細胞的控制機能,引起骨骼肌強直痙攣;肉毒桿菌產生的肉毒毒素,能阻斷膽堿能神經末梢傳遞介質(乙酰膽堿)的釋放,麻痹運動神經末梢,出現眼、咽肌等麻痹;(6)毒性極強,極微量就可使實驗動物死亡。重要的外毒素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在體外產生并引起食物中毒的外毒素。它們所致的疾病不是傳染過程,而是由于食入含有這類毒素的食物引起的中毒過程。主要有肉毒桿菌產生的肉毒毒素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產生的腸毒素。另一類是在體內產生并引起重要致病作用的毒素。這類毒素有的作用于全身,如白喉桿菌產生的白喉毒素、破傷風桿菌產生的破傷風痙攣毒素、乙型溶血型鏈球菌產生的紅疹毒素;有的作用于局部,如霍亂弧菌腸毒素等。
    103
     樓主| 發表于 2009-4-3 09:28:14 | 只看該作者
    指某些病原菌生長繁殖過程中分泌到菌體外的一種代謝產物。其主要成分為可溶性蛋白質。許多革蘭氏陽性菌及部分革蘭氏陰性菌等均能產生外毒素。在人類疾病中,如產生于破傷風、白喉和肉毒中毒等。其毒性作用強,不同種細菌產生的外毒素對機體的毒性作用有明顯不同,可選擇性地作用于某些組織器官,引起特殊病變。外毒素不耐熱、不穩定、抗原性強,可刺激機體產生抗毒素,可中和外毒素,用作治療。經甲醛處理可脫毒,做成類毒素,用作免疫預防劑。
      病原微生物又可稱為病原菌,是指能入侵宿主引起感染的微生物,有細菌、真菌、病毒等。
      病原菌為什么會使人生病呢?是因為它們能產生致病物質,造成宿主感染。如果不產生致病物質,就是非病原菌。至于正常菌群,當與宿主處于生態平衡狀態,它們并不引起機體的感染,故屬于非病原菌范疇。但是,在特定條件下,因為菌群失調、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或菌群寄居部位改變造成了生態失調狀態,正常菌群也能引起感染,這樣它們又應看成病原菌。為此,將這些正常菌群稱為條件性病原菌或機會性病原菌,意思是在特殊條件下或遇到合適機會時,它們也可以具有病原菌的特性,造成人類感染性疾病。
      霍亂弧菌、痢疾桿菌和大腸桿菌能產生分泌到它們細胞外面的腸毒素引起患者腹瀉;鼠疫桿菌分泌的鼠疫毒素作用于全身血管及淋巴使其出血和壞死;還有些細菌產生不分泌到菌體細胞外的毒素,例如沙門氏菌。當我們不小心弄破了手足而傷口比較深時,或者被銹鐵釘扎到肉中,必須到醫院去注射預防針,預防由梭狀芽孢桿菌引起的破傷風。梭狀芽孢桿菌也來自土壤,是一種不喜歡氧氣的厭氧菌。它在氧氣較少的深部傷口中繁殖,并產生一種能致人于死地的毒素。還有一種梭狀芽孢桿菌,它們會產生一種已知對人類最厲害的毒素(0.1微克就足以致人死命),它并不在宿主體內繁殖,而是在罐頭里腌制的魚和肉類中繁殖并產生毒素。不過現代先進有效的食品保藏方法使肉毒中毒癥變得很少見了。
      病原菌的致病物質可分為毒素和侵襲力兩大類。毒素對宿主有毒,能直接破壞機體的結構和功能。侵襲力本身無毒性,但能突破宿主機體的生理防御屏障,并可在機體內生存下來(醫學上稱為定殖)、繁殖和擴散。如果把毒素當作“元兇”,那侵襲力就是“幫兇”。
      根據性質、作用和產生菌的不同,病原菌的毒素分為外毒素和內毒素兩種。下面的表格列出了細菌外毒素和內毒素的主要區別。
      細菌外毒素與內毒素的區別
      區別要點 外毒素/內毒素
      產生菌 多數革蘭氏陽性菌,少數革蘭氏陰性菌/全部為革蘭氏陰性菌
      存在部位 多數活菌分泌出,少數菌裂解后釋出/細胞壁組分,菌裂解后釋出
      化學成份 蛋白質/脂多糖
      穩定性 60℃半小時被壞/160℃2-4小時被破壞
      毒性作用 強,對組織細胞有選擇性毒害效應,引起特殊臨床表現/較弱,各菌的毒性效應相似,引起發熱、白細胞增多、微循環障礙、休克等
      免疫原性 強,刺激宿主產生抗毒素,甲醛液處理后脫毒成類毒素/弱,甲醛液處理不形成類毒素
      外毒素
      產生外毒素的病原菌,主要有破傷風梭菌(Clostridium tetani)、肉毒梭菌(Clostridium botulinum)、產氣莢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白喉棒狀桿菌(Corynebacterium diphtheriae)、A群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痢疾志賀菌(Shigella dysenteriae)、鼠疫耶氏菌(Yersinia pestis)、霍亂弧菌(Vibrio cholerae)、腸產毒素型大腸埃希氏菌、銅綠假單胞菌等也能產生外毒素。大多數外毒素是產毒菌進行新陳代謝過程中在細胞內合成后分泌到菌體外的,外毒素這一名稱就是這樣得來的。但也有少數外毒素合成后保存在體內,等菌死亡溶潰后才釋放至周圍環境中的,痢疾志賀菌和腸產毒素型大腸埃希氏菌的外毒素就屬于這種類型。
      外毒素毒性很強。最強的肉毒毒素1毫克純品能殺死2億只小鼠,其毒性比化學毒劑氰化鉀還要大1萬倍。不同病原菌產生的外毒素,對機體的組織器官具有選擇性(醫學上稱為親嗜性),引起特殊的病理變化。例如肉毒梭菌產生的肉毒毒素,能阻斷神經末梢釋放的起傳遞信息作用的乙酰膽堿,使眼肌、咽肌等麻痹,引起眼瞼下垂、復視、吞咽困難等,嚴重的可因呼吸肌麻痹不能呼吸而死亡。又如白喉棒狀桿菌產生的白喉毒素,特別喜歡結合在外周神經末梢、心肌等處,使那些容易受感染的細胞中蛋白質的合成受到影響,從而導致外周神經麻痹和心肌炎等。
      大多數外毒素不耐熱,在60℃的溫度下加熱半小時就可以破壞它們。葡萄球菌腸毒素是例外,若蛋糕等食品被葡萄球菌污染產生腸毒素后,即使在100℃的高溫下加熱半小時,食后仍能發生食物中毒。
      外毒素是一類蛋白質,它能刺激宿主免疫系統產生良好的免疫應答反應,形成能中和外毒素毒性的特異性免疫球蛋白,這種球蛋白稱為抗毒素。抗毒素存在于宿主血清中。例如康復后的白喉病人血清中就可以檢測到白喉抗毒素。外毒素性質不穩定,若用0.3%-0.4%的福爾馬林(甲醛)液作用1個月左右,毒性便降至幾乎沒有,但是這種沒有毒性的蛋白質刺激機體發生免疫反應的能力(稱為免疫原性)并未減弱。這種脫去毒性的外毒素稱為類毒素。利用類毒素毒性很弱而免疫原性強的特點,可以做成預防針來進行免疫預防接種,使接種者通過自身的免疫系統產生足量的抗毒素,以預防以后可能入侵的外毒素產生菌的感染。目前用于預防白喉和破傷風的免疫制劑就是它們的類毒素。如果已經患了白喉、破傷風等外毒素產生菌引起疾病的患者,再接種相應的類毒素已來不及了,因為從注射類毒素到產生足量抗毒素約需1個月時間。有鑒于此,于是生物制品研究所等制造免疫藥品的單位將類毒素接種到馬身上,使馬匹產生特異抗毒素,再將這些抗毒素提純精制,制成治療用針劑。用這些抗毒素就能治療那些白喉或破傷風患者。
      按細菌外毒素對宿主細胞的親嗜性和作用方式不同,可分成神經毒素(破傷風痙攣毒素、肉毒毒素等)、細胞毒素(白喉毒素、葡萄球菌毒性休克綜合征毒素1、A群鏈球菌致熱毒素等)和腸毒素(霍亂弧菌腸毒素、葡萄球菌腸毒素等)三類。
      多數外毒素的分子結構由A和B兩種亞單位組成。A亞單位是外毒素的活性部分,決定其毒性效應;B亞單位無毒,能與宿主易感細胞表面的特殊受體結合,介導A亞單位進入細胞,使A亞單位發揮其毒性作用。所以,外毒素必須A、B兩種亞單位同時存在才有毒性。因為單獨的毒性A亞單位,不能自行進入易感細胞。因為B亞單位與易感細胞受體結合后能阻止該受體再與完整外毒素分子結合,現有學者利用這一特點,正在研制外毒素B亞單位疫苗以預防相應的外毒素性疾病。
    104
     樓主| 發表于 2009-4-3 09:29:56 | 只看該作者
    鏈球菌的致病物質
    A群鏈球菌也稱化膿性鏈球菌或溶血性鏈球菌,是人類細菌感染常見的病原菌之一,有較強侵襲力,可產生多種外毒素和胞外酶。
    ( 1)致熱外毒素 曾稱紅疹毒素或猩紅熱毒素,是人類猩紅熱的主要毒性物質,為蛋白質。對機體具有致熱和細胞毒作用,引起發熱和皮疹。抗原性強,刺激機體產生抗毒素,可中和外毒素的毒性作用。
    ( 2)鏈球菌溶血素 是由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產生。按對氧的穩定性分為兩類:
    ① 鏈球菌溶血素○ (streptolysin0,SL○):絕大多數A群和許多C、G群菌株都能產生SL○,SL○是一種含有-SH的蛋白質毒素,溶解紅細胞能力強。對氧敏感,遇氧時-SH被氧化成-SS-,失去溶血活性,當加入還原劑后,溶血能力可逆轉。SL○對中性粒細胞、血小板、巨噬細胞、神經細胞等也有毒性作用。SL○容易引起心肌損傷,并加重病毒性心肌炎的病變。SL○抗原性強,85%~90%鏈球菌感染的患者,在鏈球菌感染2~3周至病愈后數月到一年內可檢出SL○抗體,風濕熱病人的血清SL○抗體顯著增高,活動期尤為顯著,一般其效價在1:400以上。因此臨床上測定SL○抗體含量可作為風濕熱及其活動性的輔助診斷或鏈球菌新近感染的指標之一。
    ②鏈球菌溶血素 S(SLS):為小分子糖肽,無抗原性,對氧穩定。鏈球菌在血瓊脂平板上菌落周圍的溶血環是由SLS所致。SLS對白細胞、血小板和多種組織細胞有破壞作用。
    ( 3) 菌體表面結構 主要包括莢膜和M、F蛋白。M蛋白有抗吞噬和逃避血清中殺菌物質的作用,M蛋白與人類心肌、腎小球基底膜有共同抗原,可發生交叉反應,可刺激機體產生特異性抗體,故與某些超敏反應性疾病有關。F蛋白位于A群鏈球菌細胞壁內,可與宿主上皮細胞纖維粘連蛋白結合,介導細菌粘附于上皮細胞表面。
    ( 4) 胞外酶 即侵襲性酶,有三種,以不同的作用方式促進細菌在組織間擴散。
    ①透明質酸酶 (hyaluromidase):又名擴散因子。能分解細胞間質的透明質酸,使細菌易在組織中擴散。
    ②鏈激酶 (streptokinase,SK):亦稱鏈球菌溶纖維蛋白酶。能使血液中纖維蛋白酶原轉化為纖維蛋白酶,能溶解血塊或阻止血漿凝固,有利于細菌擴散。
    ③鏈道酶 (streptodrnase,SD):亦稱鏈球菌DNA酶。能分解膿汁中具有高度粘稠性的DNA,使膿液稀薄,促進細菌擴散。由于SK和SD能致敏T淋巴細胞,將其制成試劑作皮膚試驗,測定機體的細胞免疫功能。也可制成SK、SD酶制劑,用以液化膿汁,提高抗菌藥物的殺菌作用。
    105
     樓主| 發表于 2009-4-3 09:31:30 | 只看該作者
    毒素霍亂毒素  (1)
      生物在生長代謝過程中產生的有毒化學物質(生物毒物)。有蛋白毒素和非蛋白毒素。包括植物毒素、細菌毒素、動物毒素和真菌毒素四類微量毒素侵入機體后即可引起生物機能破壞,致使人畜中毒或死亡。毒害作用取決于毒素的類型、劑量和侵入機體的途徑等。許多毒素如蓖麻毒素、海藻毒素、肉毒桿菌毒素A型、葡萄球菌腸毒素B型等被作為或研究作為新毒劑。天然毒素很早就被當作武器使用,二次大戰時,英、美生產了1700kg蓖麻毒素粗品(代號WA),其毒性為光氣的40倍。美國秘密貯存了海藻毒素(代號T-2)。二戰后,美國和前蘇聯對毒素研究都很重視,據資料美國貯有葡萄球菌腸毒素、肉毒桿菌毒素、牡蠣毒素、白環蛇毒素、綠膿毒素和馬錢子毒素等6種;前蘇聯貯有蛇毒素、河豚毒素、肉毒桿菌毒素和真菌毒素等。有些毒素的毒性極大,如肉毒桿菌毒素。致病菌釋出的毒素往往是致病原,有的可作為生物科學的研究工具藥。
      人體內毒素,即人體內的有害物質。人體內“毒”主要分為外毒和內毒。
      外毒指外在環境的環境污染帶來的的有害物質,如空氣污染(汽車尾氣、工業廢氣、塵埃等);水污染(工業及生活污水等);食品污染(農藥、化肥、食品深加工等);化學藥品的毒副作用;病原微生物(細菌、病毒等)。環境中的有害物質通過不同途徑進入人體,毒害我們的身體。
      內毒指人體內在糖、蛋白質、脂肪代謝過程中產生的廢物不斷堆積所產生的毒。代謝的廢物產生的有害產物有如乳酸、酮酸、尿酸、自由基等;還有身體體內的多余脂肪、老舊壞死細胞、癌細胞。
      上述有害物質,在正常情況下,人體有能力加以化解和排除,維持健康。一旦平衡被打破,體內毒素得不到及時清除而不斷累積,人體則進入亞健康狀態,進而引發多種疾病。
      長期以來人們對此進行了獨到的研究,俄羅斯科學家梅尼奇科夫曾因“自身中毒”說榮獲諾貝爾醫學獎。對于現代人來說,由于環境污染日益嚴重,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飲食生活習慣沒有相應的變化,慢性病越來越嚴重。人們提出了“自然醫學”,“代謝綜合癥”等,對提高人們的健康有獨到的意義。
      (2)
      Toxin(毒素),屠殺的四個兒子之一,毒液的孫子。
      真名:Patrick Mulligan
      具有超出常人的力量及超強的忍耐力和敏捷度。可以無限制的結網,包
      裹在身上的寄生物可以生成角狀物并向外伸出進行攻擊,也可轉化成利
      刃般的武器來攻擊敵人。
      人體毒素可用食物清除
      近年來國內外科學研究證明,高血壓、中風、肝硬化、癌腫、肝炎、糖尿病等多種疾病,都與體內器官、血液等所受到的各種污染毒害有關。常吃以下食物能有效清除人體有毒物質:
      1、菌類食物:如黑木耳、銀耳、蘑菇、香菇等。
      這些菌類含有豐富的硒。經常服用可降血壓、降膽固醇、防止血管硬化、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增加體內免疫球蛋白的含量,興奮骨髓造血功能及滑腸、潔血、解毒、增智等。
      2、海帶:海帶中的褐藻膠有治療動脈硬化,阻止人體吸收鉛、鎘等重金屬和排除人體內的放射性無素的作用。褐藻膠因含水率高,在腸內能形成凝膠狀物質,故有助于排除毒素物質,并可防止便秘和腸癌的發生。
      3、豬血:豬血的血漿蛋白經胃酸和消化液分解后,能產生一種有潤腸作用和解毒作用的物質。這種物質可與粘附于胃腸壁的粉塵、有害金屬微粒等發生化學反應,從而使這些有毒有害物排出體外。
      4、鮮果汁和菜汁:鮮果汁和菜汁進入人體可使血液呈堿性,從而將積聚在細胞中的毒素溶解,然后排出體外。
      5、含胡蘿卜素較多的食物:這類食物有紫菜、倭瓜、甜瓜、胡蘿卜、柑、紅薯、南瓜、柿子、木瓜、甘藍、橙子、肝、牛奶、蛋黃、魚類等。
    106
     樓主| 發表于 2009-4-3 09:32:53 | 只看該作者
    以上的一些東西是人類對于大自然的一些認識 在我們的臨床獸醫知識中 值得我們去思考和借鑒
    107
     樓主| 發表于 2009-4-3 09:35:32 | 只看該作者
    由于 食物 飼料原料或者一些化學反應 以及細菌病毒 原蟲等產生的致敏物質引起的一些動物機體反應在臨床學中我們也要重視

    無敵獸醫 于 2009-4-3 19:26 補充以下內容

    養豬養豬 以養為主  預防為輔  治療為補  養防補結合  財源即來
    108
    發表于 2009-4-24 16:28:55 | 只看該作者
    還不如把整個書直接發上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9
     樓主| 發表于 2009-4-30 10:00:44 | 只看該作者
    流感來了,一夜之間媒體,養豬者,消費者都在討論,隨著信息的傳遞消費者在經過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事件的洗滌后,不僅在想,自己吃的東西還有多少可以信任,什么東西吃著放心,哪里有這樣的東西,流感不可怕,更多的時候是流感又給國內消費者敏感的神經一種刺激,從本質上來講,流感只是一個導火索,全面的點燃了消費者的食品安全意識,暫且不論消費者的對于錯,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講,他們沒錯,他們的要求很簡單,能吃上好吃的,最起碼是安全的豬肉難道這也有錯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10
     樓主| 發表于 2009-4-30 10:07:46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無敵獸醫 于 2009-4-30 10:18 編輯

    從深的層次來說,隨著媒體的報道,更多的食品黑幕被報道出來,君不見,洗發水問題,化妝用品,白酒問題等等,網絡上最近多如牛毛,那么他們所帶來的就是逼著消費者去關注這些事情,最終的結果是逼著消費者去學習和了解,而更多的是對于商品提供者的質疑精神以及嚴重的不信任,我拿什么去相信你,我的食品提供者,這是很多消費者的心態,如果在后續的時間里,我們的行業在被爆出這樣或者那樣的黑幕,我想大家都會明白后果,那么捫心自問,我們的行業還有多少黑幕,我們的產品能不能經受住考驗,你的下一步怎么去走,是擺在行業人士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

    無敵獸醫 于 2009-4-30 10:19 補充以下內容

    在這次事件來說 主要的危害是我們的行業會受到經濟損失 還會使一部分養豬者含恨離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發布主題 快速回復 返回列表 聯系我們

    關于社區|廣告合作|聯系我們|幫助中心|小黑屋|手機版|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24號

    北京宏牧偉業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京ICP備11016518號-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9-20 04:05, 技術支持:溫州諸葛云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主站蜘蛛池模板: 儋州市| 柘荣县| 大连市| 鹤庆县| 高唐县| 玛纳斯县| 南澳县| 安庆市| 黄大仙区| 南召县| 乌恰县| 台北市| 乐业县| 宝山区| 清原| 莱阳市| 连江县| 永德县| 依安县| 曲阜市| 泽普县| 商丘市| 兰考县| 安徽省| 十堰市| 黑水县| 襄城县| 沁阳市| 泗洪县| 馆陶县| 麟游县| 苍梧县| 睢宁县| 浏阳市| 方山县| 双流县| 同江市| 赣州市| 吉水县| 扎兰屯市| 灵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