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政策10多年來首提要“寬松”
■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時實行的還是“穩健”,專家判斷此次危機影響大于上次
■財政同時也再次啟動“積極”政策
在世界金融危機日趨嚴峻、我國經濟遭受沖擊日益顯現的背景下,中國宏觀調控政策作出了重大調整,將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并在今后兩年多時間內安排4萬億元資金強力啟動內需,促進經濟穩定增長。
“這一系列政策調整,釋放出‘保增長’的強烈信號。政府投資將會起到很好的帶動作用,市場信心將會進一步恢復,我國經濟完全能夠保證平穩較快增長。 ”對9日公布的十項措施,北京大學國民經濟核算研究中心研究員蔡志洲分析說。
事實上,針對國內外經濟形勢變化,今年年中國家已將宏觀調控任務調整為“保增長、控物價”。當前,“保增長”成為最重要任務。
綜合各方專家判斷看,這次席卷全球的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不利影響大于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當前外需減弱,一些企業出現經營困難,投資下滑,內需不振,如果不及時采取有力措施,中國經濟存在下滑的風險。此時重新啟用積極的財政政策,配合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擴大投資規模啟動國內需求,是應時之需、必要之策。
積極的財政政策,就是通過擴大財政支出,使財政政策在啟動經濟增長、優化經濟結構中發揮更直接、更有效的作用。這一政策曾在1998年后應對亞洲金融危機、國內遭遇特大洪災等沖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有效拉動了經濟增長。2005年,鑒于國內社會投資明顯加快,經濟活力充沛,積極的財政政策實施7年后正式退場,轉為穩健的財政政策。
這次也是中國10多年來貨幣政策中首次使用“寬松”的說法。適當寬松的貨幣政策意在增加貨幣供給,在繼續穩定價格總水平的同時,要在促進經濟增長方面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1998年在我國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的同時,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2007年下半年,針對經濟中呈現的物價上漲過快、投資信貸高增等現象,貨幣政策由“穩健”轉為“從緊”。如今,貨幣政策轉為“適當寬松”,意味在貨幣供給取向上進行重大轉變。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