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新聞熱線66810222海口11月6日訊(記者李灝實習生秦銘攝影報道)今日,本報《一款進口澳優奶粉被檢出致病菌》報道了湖南檢驗檢疫局從6月10日進境的8.9噸“澳優”能力多嬰兒免疫強化配方奶粉中檢出阪崎腸桿菌的情況。
本報報道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截至今日下午4時,本報接到40多咨詢電話,讀者紛紛詢問澳優奶粉相關情況。同時,報道也引起省工商局高度關注,緊急對市場進行了檢查。今日下午,省工商有關負責人表示,經查,日前被檢測出的一款問題澳優奶粉沒有流入我省市場。海南市場的澳優奶粉是合格產品,消費者不必擔心。
省工商局有關負責人表示,今日,全省各級工商機關對市場上該品牌奶粉進行了檢查,沒有發現不合格的產品。經了解,被檢測有問題的一款澳優奶粉全部被退回了原產地。我們在結合之前雀巢奶粉含有三聚氰胺等事件,這已說明國外奶制品也并不干凈。
回過頭來我們看這次奶粉事件背后似乎隱藏著一個巨大的國際陰謀。 中國乳品市場的總體消費容量在1000億/年以上,國外乳品企業向往這塊肥肉已久,卡夫、帕瑪拉特、雀巢等國外知名乳品品牌在這片市場上幾進幾出,始終無法搶占這塊市場。新西蘭、荷蘭等乳品強國也在談判桌上未曾占到任何便宜。蒙牛、伊利、圣元等民族企業占據市場份額的75%以上,猶如幾艘巨型航母守衛著中國乳品市場這片陣地。使外國奶粉企業難以染指中國市場。
而這場風暴對中國乳業的影響超出了我們的想象。我們毫不回避在此事件中,生產受三聚氰胺污染產品的企業確實存在問題,不管是故意還是無知,可以說都是一種犯罪。但在這事件的背后我們還應該看到更深層次的內容。我們也不免要提出幾點問題,為什么國外政府、乳品企業如此關心?為什么國外媒體如此關注?
在國外乳業對中國市場正面進攻久攻不下的情況下,中國乳品企業自身存在的問題暴露給了國際競爭對手。從目前大量洋奶粉涌入并提價可見一斑。國外乳業利用政治、輿論壓力在不費一兵一卒的情況下敲開了中國乳品市場的大門。面對國外巨型航母的沖擊,中國幾大航母企業如果翻船,后面的87家小帆船如何抵擋得住國外的航母沖擊?奶粉國外品牌斷了國產奶粉后路 對于生產問題乳制品的企業,我也深惡痛絕,相關責任人也該嚴懲不貸。但在這次事件背后是中國整個乳品行業的生死存亡。在這次風暴中犧牲者遠不止中國乳品企業。可以說傷害最嚴重的是中國的“三民”。 首先是農民,被拴在這條產業鏈上游的奶農,按目前檢測的結果推算,惡意向原奶中添加三聚氰胺的奶農可能不超過2000人,但是傷害的卻是全國2000多萬的奶農,僅河北三鹿停產整頓的幾天里河北就有上萬噸的原奶無人收購而被倒掉或賤賣。如果蒙牛、伊利也停產整頓,那每天會有幾萬噸的原奶被倒掉。目前對市場造成的恐慌已經使市場銷售下降90%以上。市場無法銷售,車上的原奶也只能是倒掉。倒掉的那不是奶,那是奶農的血汗啊。(來自官方的消息說,據初步統計,從九月十四日到十六日,河北全省損失生鮮奶五千九百三十六噸,平均三千元人民幣一噸的牛奶,除少量以二百元一噸賤賣外,絕大多數都被奶農忍痛無奈地倒掉。目前,這種情況還在發展蔓延,且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毒奶粉
其次是13億消費者,可以很簡單的說中國民族乳品企業倒下了,也許我們廣大消費者再也喝不到兩三元一袋的牛奶,孩子再也喝不到三五十元的奶粉,取而代之的是一二百元的洋品牌。 最后是廣大股民,受此次事件影響蒙牛股票停牌,伊利、光明等股票紛紛跌停。股民的資產瞬間蒸發。 這次觸目驚心的結石事件確實是一次慘痛教訓。有太多太多值得中國乳品企業去檢討,去自責。但是站在全局考慮,除了追究相關人員責任,做好善后處理工作,我們更應該去反思整個乳品行業的長遠發展。不要讓一些居心叵測的人破壞了中國人民苦心經營了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乳品市場。我們一定要清醒地認識到國外媒體及乳品企業的企圖。希望所有的民族企業吸取這次教訓,加快乳品行業的改革進程,不斷規范市場競爭,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的健康的奶制品!
并非絕對原創,有摘抄,有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