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課程簡介
病理生理學(Pathophysiology)主要任務是研究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和患病機體的代謝和機能變化,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論和實驗依據,是醫學教學中的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病理生理學是認識疾病和防治疾病的理論基礎,是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間的橋梁。在臨床各學科的醫療實踐中,都需要用病理生理學的理論詮釋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從而作出正確的診斷和改進防治措施。病理生理學的研究成果,使人們對疾病有更正確和更全面的認識,對疾病的防治不斷改進和完善。
病理生理學以生理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免疫學、病理學、生物物理學等為基礎。因此,這些基礎學科在理論和方法學上的每一重大的進步,都將促進病理生理學的發展。
病理生理學理論課教學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疾病概論:主要討論疾病的概念、疾病發生發展中的普遍規律,為正確理解和掌握具體疾病的特殊規律打下基礎;
(2)基本病理過程:主要討論多種疾病中可能出現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謝和結構的變化。如水、電解質代謝紊亂,酸堿平衡紊亂,缺氧,發熱,應激,缺血再灌注損傷,休克等;
(3)系統器官病理生理學:論述人體幾個主要系統的某些疾病在發生、發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一些常見而共同的病理過程。如心功能不全、呼吸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腎功能不全等。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認識腦、保護腦、開發腦”是生命科學工作者感興趣而富有挑戰性的課題,本學科幾年來將“腦功能不全”作為本科生必修課,該章現已編入由金惠銘和王建枝教授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病理生理學》第六版教材。
病理生理學的教學方法是通過理論講授、典型病例錄像展示、臨床見習、病例討論和科研實驗等方法進行。總學時為76學時(五年制本科生和七年制學生),其中理論課48學時,臨床見習4學時,實驗課24學時。在多形式的理論課教學中,主要講解一些重要的概念、疾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及其所引起的功能代謝改變;介紹國內外相關研究的重要進展及科學成就。病理生理學的實驗課教學經過幾代人的不斷探索和改革,目前已基本將驗證性實驗改為科研型,通過科研全過程培訓,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辯證的科學的思維方法和創新能力。
病理生理學理論課以金惠銘和王建枝教授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病理生理學》第六版為教材。實驗課主要以胡還忠教授主編,科學出版社出版的《醫學機能學實驗教程》為指導。
下載地址: 病理生理學+第7版+教學光盤
數據來源: 畜牧人文獻數據 上傳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