飼料是對蝦生長的物質基礎,它從兩方面影響疾病的發生:一方面殘餌及餌料溶解物是池塘水的污染源,直接影響水質,間接影響對蝦的生長狀況及免疫力;另一方面,飼料是對蝦主要營養源,餌料是否滿足對蝦營養要求,直接影響對蝦生長狀態及免疫力。 優質對蝦飼料應具備以下條件:(1)營養全面、均衡,符合不同生長階段個體正常生長的需要;(2)粒度合適,顆粒密實,光潔度高,均勻一致,粉化率低;(3)水中穩定性好,30分鐘內松軟且3小時內不潰散(值得強調的事,目前對蝦養殖業者和飼料生產商都十分注重蝦料水中穩定性這一硬指標)(4)鮮度高,具有較強的誘食性;(5)安全衛生,對環境和健康無任何有害影響;(6)飼料系數低;(7)不易污染等。 在使用飼料時往往有不注重質量、貪便宜的思想。這是目前養殖對蝦過程中的一種錯誤做法。首先必須明白,對蝦養殖是一項高投入、高風險產業,養蝦就意味著有風險,而且是高風險。為了減少風險,應首先減少風險的時間,即應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把對蝦養殖達到上市規格,盡快出售。其次,對蝦生長到一定規格,必須攝食到一定的營養物質,例如蛋白質、脂肪等。這時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這些營養物質在飼料中的含量是不同的。采用相同技術制造出來的飼料,蛋白質等營養成分越高,價錢就越貴,對蝦攝食后就生長得越快。相反,營養成分越低,對蝦生長的就越慢。飼料質量除影響對蝦生長速度以外,還會影響免疫力。大量事實表明,使用劣質和低質飼料都會產生不良后果或嚴重后果。首先在養殖時間方面,使用劣質飼料或低質飼料,養殖時間大大延長,而是用優質飼料,大大縮短養殖時間。以養殖南美百對蝦為例, 在通常情況下,一般使用優質、名牌飼料,養殖80天左右可以上市,而是用低質飼料往往要養殖100~110天才可以上市。其次,飼料系數一般在0.9~1,有的甚至0.6~0.7,而使用低質飼料,飼料系數往往在1.1~1.2以上,從經濟角度分析,使用優質飼料更節約成本,更劃算。再次,優質飼料具有生長迅速、增強體質、免疫等功能,養殖過程少發病或容易發病,對水質污染也少。相反,劣質或低質飼料,使用原料都是低等或便宜的,要生產優質飼料不可能。盡管價格低廉,表面看不出實際效果,但最終養殖效果很差,或是多發病,或是飼料系數高,或養殖時間延長。 愿意買便宜、低等或劣等飼料的原因很多,有些是因為資金周轉不過來,有的是想貪便宜。劣質或低等飼料不能在質量方面與名牌優質飼料競爭,只好靠賒數(不付款、先提貨)。有經驗或有卓識遠見的養殖戶,都是使用優質名牌飼料。事實證明,養殖對蝦應用優質名牌飼料,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比劣質或低等飼料好。 現在養殖環境與10多年前完全不同,除不要投劣質、變質飼料外,一般也不要投鮮雜魚蝦類飼料。因為養殖海區普遍富營養化,病原體嚴重,加上蝦苗質量下降等原因,養殖對蝦很容易發病。而鮮雜魚本身容易帶病原體,容易患上傳染病,同時鮮雜魚很容易污染水質,容易引起蝦發病。所以,一般不要投喂鮮雜魚蝦。如果要使用鮮雜魚蝦或其他鮮飼料,應認真消毒處理。 影響對蝦飼料質量之一的是蛋白質含量,而蛋白質中應著重選擇優質的動物性蛋白質,例如優質魚粉。據報道,不同對蝦對飼料中蛋白質含量的需求也不同。實踐表明,使用高含量蛋白質飼料養殖對蝦效果明顯不同。使用蛋白質含量為40%的配合飼料,在適宜的溫度下,養殖南美百對蝦一般只需70~90天就可以達每千克50~60尾的上市規格,飼料系數為0.9~1.3。而投喂低質量低蛋白質(含蛋白質35%)配合飼料,養殖南美百對蝦需要120天左右才能達到上市規格,飼料系數達1.5~1.7。從經濟效益和風險分析,應選擇優質飼料。 我們在十多年的對蝦養殖及技術服務工作中,廣泛的接觸養殖戶和飼料經銷商,發現有一種對配合飼料的片面的看法,就是判斷配合飼料質量往往從蛋白質的含量多少決定,而沒有考慮營養均衡。必須明白,不同原料蛋白質含量不同,蛋白質中氨基酸含量也不相同,而對蝦要正常生長,,必須氨基酸是不可缺少的,例如蛋氨酸、賴氨酸、組氨酸等必須氨基酸。因此,配合飼料中應提高必須氨基酸的含量,并取得平衡。目前對蝦養殖過程中應提高必須氨基酸的含量,并取得平衡。目前對蝦養殖過程中選用以花生餅粕、大豆餅粕、蝦殼粉、進口魚粉、普通面粉為主要原料,飼料蛋白質含量達42%,動植物性蛋白比1:1,飼料具有較好的營養價值,且降低了飼料成本,這是比較合理的選擇。當然,在各種條件都具備,特別是營養均衡的條件下,高蛋白含量的飼料比低蛋白含量的飼料質量好。但絕不能認為,標明蛋白質含量高的飼料就是優質飼料。我們于2002年7月出差在某地發現,某公司生產的飼料養殖效果極差,使用該飼料養殖的對蝦幾乎都發病,而在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其他品牌,特別是名牌廠家生產的飼料養殖效果就好得多。凡使用劣質飼料的養殖戶都說上當受騙,再也不敢用該廠家飼料,而紛紛轉用名牌廠家的飼料。劣質飼料之所以吸引用戶,是因為價格比普通飼料低許多。加上現在蝦價大跌,經濟比較困難,飼料經銷商實行先用貨、后付款的方式推銷,更容易使養殖戶受騙。平常有句話叫做“一分錢一分貨”。市場競爭是實實在在的,只有較合理的價格,才能有較高的質量,貪便宜買低價飼料,往往達不到節約成本的目的。 早期基礎餌料培養的好,幼蝦一般3~5厘米可以不投飼料。我們在長期實踐中,利用培養基礎餌料的方法養殖對蝦,也取得相同的結果。如果水深1米,水色為褐色或綠色,透明度在30厘米左右,池中存在大量的浮游動物,這些浮游動物是優質餌料,它比顆粒飼料號的多。放苗密度不大,一般每畝1萬~2萬苗,25~30天內均不用投飼料。這個觀點對許多人來說,是不容易接受的,也不容易理解。但事實正是如此。一位老蝦農對我們說,這個觀點是正確的,也是養過蝦、并有實踐經驗的人說的話。他還說,以往聽過許多專家、教授講課說,今天投蝦苗,明天就要開始投飼料,并按體重比例投飼料,這些都是誤導的結果。決定開始投飼料時間的唯一正確方法,使用飼料臺進行試驗。放在飼料臺內飼料若被吃光,即應開始投飼料。開始投飼料時間,取決于培養基礎餌料生物狀況和放苗密度。放苗密度越大,開始投飼料時間越早,反之,投飼料時間就越推遲。 飼料臺是觀察蝦攝食狀況的眼睛。飼料臺飼料狀況,是決定增減飼料唯一正確辦法。每個池塘不管大小,至少要設兩個以上的飼料臺。一個設在人行通道上,可供養殖人員、管理人員或其他人員觀察使用。養過蝦的人都知道,經常到蝦塘時,總想看看下生長狀況,這個飼料臺就能滿足觀察蝦的需要。當然,管理人員也經常使用這個飼料臺。另一個飼料臺設在與通道上與飼料臺相反的方向,專供養殖人員使用,其他人員均不能使用。飼料的增減以這個飼料臺飼料狀況決定。 每天投飼料多少最合適、效益最好,使養殖戶經常提出的問題,我們也很難做出答復。但從我們長期實踐中感到,每天投2~4次為宜。據報道:“每天投1次飼料,體重增加1062%;一天投4次,體重增加1.7%;如果每天投8次,結果與投4次相同。”從以上報道可以看出,投飼料次數并不是越多越好。 每天投飼料時間依養殖品種而異。日本對蝦有很強的潛沙性,白天潛伏在池底很少活動。夜間出來并分布在全池灘面上攝食。因此,投飼料時間宜在夜間進行。在一般情況下,晚上18:00~19:00投日餌料量的70%,凌晨再投一次,在全池灘面上均勻撒。 南美白對蝦、斑節對蝦和中國對蝦等,白天、晚上都攝食。高密度養殖,特別是設有增氧機、每畝放苗5萬尾以上的池塘,通常每天投4次,時間分別是06:00、10:00、14:00、18:00。低密度養殖,例如不設增氧機的,通常每天只投2次,時間分別是06:00和18:00。 什么時間投飼料最好,在各種書籍和刊物中報道的也不一樣,每次所投數量報道也不一樣。我們于2002年5月到廣東珠海養殖場時,一位老蝦農說,蝦每天中午攝食量最大,而每天深夜1時左右幾乎不攝食。我們對此也有相同體會。從理論上講,這位老蝦農的話是有道理的。因為中午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強,放出氧氣是最多的,養殖環境最好。而深夜浮游植物不能進行光合作用,相反還會吸收氧氣,加上蝦呼吸、各種浮游動物的呼吸,以及底質有機物的分解作用,都消耗大量氧氣。如果是沒有增氧機的池塘,或有增氧機二審也有不啟動的池塘,溶解量是最少,攝食量最少,是有道理的。在大量的報道中都介紹,每天晚上投飼量占當天總投飼量的60%左右,我們對此保留態度,有不同看法,至于每天什么時間投飼料,每天投多少,應由飼料臺內飼料的狀況決定。 在正常投飼料時,通常沿蝦塘四周投撒。投料是最好使用小船。用小船投喂方便,而且不浪費飼料。早期養蝦投飼料,常用人力挑著飼料在池塘四周投撒。這種投喂方法很辛苦,也容易浪費飼料。因為用人工在池塘四周投喂時,很難免有飼料掉在堤邊。有些地區在投飼料時,除在四周投喂外,在池中來回多次投喂,這比僅在池塘四周投喂均勻,但這沒有必要。因為蝦是快速游泳生物,其生理和生態特征決定其尋食功能。如果一個塘百十畝或更大些,在池塘四周投喂也可攝食到飼料。蝦每天或每次習慣在池四周攝食到飼料后,以后都習慣在該處攝食,不存在找不到飼料或饑餓問題。 蝦是否健康,是否吃飽,可以從胃腸情況判斷。凡健康而吃的飽的蝦,胃充滿黑色,腸也是黑色,呈一條黑色直線。如果胃區呈透明或半透明,表明蝦沒吃飽。吃不飽的原因,可能有飼料不夠,或原有飼料已被消化,或蝦攝食不正常,有可能患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