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imseu"></button>
  • <rt id="imseu"></rt>
    <li id="imseu"><source id="imseu"></source></li>
  • <button id="imseu"><input id="imseu"></input></button>
    <table id="imseu"></table>
  • <strike id="imseu"></strike>
    查看: 4535|回復: 2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動物福利] 動物行為學及其創始人

    [復制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于 2008-10-22 11:31:3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從原始社會到現代社會,絕大多數的人都和動物接觸過。獵人要了解獵物的習性;農民要了解家畜的習性;都市中的居民要驅除廚房中的老鼠和蟑螂,或者養狗養鳥。許多人都喜歡觀察動物,并且有了解動物行為的愿望。什么是動物行為呢?動物行為是指動物的任何活動,包括動物的運動、取食、繁殖、攻擊和防御等。

    有些對我們有害的動物,如果對我們的健康和糧食供應構成了直接威脅,我們就要學會去如何防治。其他的動物,例如牛、羊和食用魚類,是我們不可缺少的,我們必須對它們加以培育、繁殖和取用。我們應該同時學會與萬物共同生存,要和其他動物分享這個地球上的一切。維持生物多樣性的工作,也是要了解動物行為才能推行的。深人地探討動物的行為,有助于對我們自身的了解。以上就是我們研究動物行為的目的。

    19世紀動物行為研究的四大先驅是達爾文、摩根、法布爾和巴甫洛夫。

    達爾文所作的有關動物及人類行為的研究,已為科學的、客觀的實驗和觀察工作開辟出一條道路。摩根證明了我們可用更簡單的思路去解釋動物的動作,而不能拿人類的感情和標準去判斷動物的行為。法布爾的重要貢獻在于他是第一位在自然環境中仔細觀察動物的科學家,而且也是第一位把自己觀察所得詳細、清晰地記錄下來的人。他花了如年光陰,觀察昆蟲的生活,說明了昆蟲行為的復雜性。巴甫洛夫提出條件反射這一重要概念,對研究動物學習過程的本質作出了重要貢獻。

    研究動物行為是很困難的,動物行為學這一門科學還有遙遠的道路要走。我們要知道行為機能構造怎樣作用,它在個體有生之期中怎樣發展,以及動物在世世代代進化過程中行為機能構造是怎樣進化的。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研究動物行為的人增多了。20世紀是動物行為學迅速發展和真正誕生的世紀。1973年,尼可·廷伯根與康勒德·羅倫茲及卡爾·馮·弗里施因對動物行為的研究作出貢獻而獲得諾貝爾獎。從此標志著動物行為學步人成年。

    廷伯根是英籍荷蘭動物學家。廷伯根兒時養了一缸刺背魚,這時他對動物研究的興趣就開始產生了。那些小魚使他悠然神往,他常去觀察小魚。這樣他便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了一種習慣,喜歡去仔細觀察動物在其天然環境中的生活情形,終于使他成為現代動物行為學的奠基人之一。廷伯根在英國為牛津大學創辦了一個研究動物行為的學系,他講授動物行為學,進行動物行為研究工作,還培養出了許多青年研究工作者。廷伯根是在海鳥行為研究方面聲譽最高的人。他為研究海鷗的生活習慣花了多年時間,他對歐洲、美洲、非洲和北冰洋區內的海鷗全部研究過。他利用模型測試,證明銀鷗幼雛啄親烏鳥呼求食的動物是由親鳥鳥喙上的紅斑引起的。這些研究的若干心得都已收人他的(銀鷗世界卜書中。人們稱廷伯根是觀察細致的自然學家,他不僅具有敏銳的觀察力,而且善于設計實驗,在復雜的環境背景中發現誘發動物行為的原因。廷伯根曾說:"我愛在自然環境中研究動物的生活,我發現在現場所作的長時間觀察,不但可以知道動物行為的方式,而且可以觸發靈感,獲得有助于建立新理論的種種觀念,以便在可能的時候再用實驗來證實。總之,我的理想是要去了解:每一種動物的復雜行為機能構造是怎樣幫助它克服環境對它造成的眾多壓力的。多年來。他都在忠實執行這種研究信條,漫步野地之間,去觀察動物們自由自在的生活。

    奧地利學者康勒德·羅倫茲被稱為"現代動物行為學之父",他是動物行為學界的怪杰。羅倫茲是一位對一切生物普具仁愛的科學家,他從來不用人類的眼光去看動物。他深信動物的行為正如動物身體構造的適應作用一樣,乃是它求取生存的憑借,同樣正是適應環境的進化之果。根據這一信念,他開創了一個嶄新的調查研究學派。他經常和蛙、鴨、鵝、猴、狗等動物為伍,甚至還學會了幾種動物的"語言",使自己能以同等的身份去接近它們。

    他發現了不少事實,其中一個重要發現是:如果小鵝在重要發展期間失去了母親,就會跟隨一種替代物--比如羅倫茲。

    奧地利動物學家卡爾·馮·弗里施也是行為學的杰出學者,他在動物感覺器官的研究上很有成就。例如他在50年前就認為當時流行的以為蜂是色盲的說法不正確。他認為:相信蜜蜂色盲之說,就無異是承認花卉的鮮艷色彩對蜂傳授花粉并無吸引作用。于是他用顏色卡片進行了一系列簡單的實驗,證明了蜜蜂的確能分辨不同的顏色。

    1919年弗里施首次發現了蜜蜂用"圓圈舞"和"擺尾舞"傳遞食物信息的秘密。leq年他進一步發現"圓圈舞"是回巢的蜜蜂向同伴指出附近有蜜源的信號,而"擺尾舞"則是向同伴暗示遠處有蜜源的信號。其后他又用了許多動物,特別令人注意的是許多無脊椎動物和魚類,從事進一步的研究,結果顯示出了動物具有顯著的感覺能力,這正是有助于適應環境需要的。這些研究終于得到了一些不僅獲取新知而且平添奇趣的結論--像發現魚類能聽之類。

    距完全了解動物行為的目標還非常遙遠,但是動物行為學家已經開始知道怎樣可以達到這一目標了。各種各樣的行為研究者,包括心理學家、遺傳學家、動物學家、生理學家以及生態學家們開始為參與這一共同目標而努力,這一定會促使動物行為學這一門嶄新科學獲得迅速發展。

    本文摘自《創造發明1000例》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版
    中國畜牧人網站微信公眾號

    評分

    參與人數 1論壇幣 +1 收起 理由
    綠水依依 + 1 【通過審核】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沙發
    發表于 2008-12-31 10:46:37 | 只看該作者
    開眼界了,好資料。為什么有狼孩?在重要的時期形成母子和父子關系很重要啊。可能是狼當時沒了自己的孩子,而人類幼子剛好沒有了母親,都想尋找替代物,最終造成了狼孩。如此之說,這樣的幾率也太小了啊,自然就是這么神奇啊。
    板凳
    發表于 2009-4-29 20:52:52 | 只看該作者
    一門比較有意思的學科
    但還沒有每大多數人主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發布主題 快速回復 返回列表 聯系我們

    關于社區|廣告合作|聯系我們|幫助中心|小黑屋|手機版|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24號

    北京宏牧偉業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京ICP備11016518號-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9-21 09:30, 技術支持:溫州諸葛云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军事| 汾西县| 合江县| 柏乡县| 孟村| 雷山县| 拜城县| 师宗县| 中卫市| 平罗县| 永定县| 明星| 疏勒县| 台安县| 富裕县| 浑源县| 阿克苏市| 疏附县| 万荣县| 宁波市| 中山市| 繁昌县| 临夏县| 林甸县| 九寨沟县| 张家界市| 新晃| 长泰县| 马山县| 定州市| 黄山市| 鹤峰县| 绍兴市| 河北省| 乐东| 海安县| 开化县| 沙坪坝区| 济源市| 周至县| 滦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