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周五到本周一,連豆期貨連續出現兩個漲停,905合約自3000點低位整數關附近大幅反彈300余點,著實為近期疲于應付全球金融動蕩的大豆市場注入一抹亮色。近幾天有關國儲收購大豆的傳聞甚囂塵上,這是促成盤面反彈的直接原因。
上周五就有傳聞稱,國家有關部門近期將在東北三省及內蒙古地區組織收購150萬噸新大豆,其中黑龍江省收購量為85萬噸,收購價格已經初步確定為3700元/噸。由于這個價格遠高于當前產區3300元/噸的現貨價格,所以對盤面利多效應明顯。本周一,國家發改委正式發文稱,為確保農民增產增收,促進糧食和農業生產,國家將繼續加大強農惠農政策力度,全力組織開展主要農產品收購,其中在東北地區,按照每市斤1.85元的價格掛牌收購中央儲備大豆。盡管公告并沒有提及傳聞中的150萬噸大豆收儲量,但傳聞大多成為現實,那么這次國儲收購對市場影響到底會有多大?
國儲收購無疑向人們傳遞了國家穩定農產品價格、保護農民收益的政策信號,對市場心理支撐影響勿庸質疑。由于3700大元/噸的收購價格要遠高于目前當地現貨價格以及連豆盤面價格,所以市場出現階段性補漲行情也較為正常。但細究之下,收儲消息對期、現市場的影響仍可能存在較大區別。 從對現貨市場影響來看,今年東北三省及內蒙古地區大豆總產量估計在1300萬噸左右,其中黑龍江地區大豆產量預計在850萬噸左右。這兩個數據較去年分別增加大約300萬、250萬噸,而此次國儲計收購數量僅為150萬噸,對于緩解目前供應充足壓力無異于是杯水車薪。
其次,目前壓制大豆價格的主要因素是全球金融危機引發的需求前景擔憂,國內豆粕、豆油需求持續疲軟、銷售價格低迷導致油廠實際壓榨利潤較低甚至虧損,不敢擴大生產。以哈爾濱地區為例,目前當地油用大豆收購價為3300元/噸,豆粕3200元/噸、豆油6900元/噸,以這些價格測算的油廠理論大豆壓榨利潤大約為200元/噸。但因目前豆粕、豆油現貨銷售不暢、成交價格明顯偏低,這樣的利潤水平在實際操作上仍很難實現。與此相比,南方港口地區油廠由于進口大豆報價均在3600元左右,而豆粕、豆油銷售價格與內地相差無幾,壓榨利潤肯定更差一些。可以預見的是,在豆粕、豆油需求真正明顯恢復前,油廠在東北產區跟隨國儲抬價收購大豆的熱情不會太高,這種曲高和寡局面的出現將很難對大豆現貨價格構成持續支撐。自上周五傳出國儲收購傳聞以來,國內大豆現貨市場并沒有表現出類似于期貨市場的火爆上漲局面,整體表現平靜已經很好地說明了這個問題。
從對期貨市場影響看,由于前期下跌過程中,連豆主力合約較產區現貨價格普遍低大約200點,超跌特征明顯,因此借助于此利好消息盤面走出了修正反彈行情也實屬正常。畢竟,期貨市場不同于現貨市場,對于影響題材的消化往往出現放大的情況。另一方面,壓榨企業目前雖可能在現貨市場不會加大收購力度,但為了規避國儲收購可能造成未來原料價格潛在上漲風險,他們選擇在當前相對低點進場買入保值的意愿將增強,特別是一些以進口大豆為原料的油廠,很可能還會通過CBOT進行保值,這樣一來,連豆、CBOT市場短期甚至可能出現互為助漲的情形。不過,基于上面對現貨市場的判斷,期貨盤面反彈行情估計也很難持續下去,按理論交割成本推算,連豆901合約將有望在3600-3700元/噸遭遇明顯拋壓,因為這一水平不但處于國儲收購保護價附近,而且還可能面臨新的賣期保值盤壓力。
綜上分析筆者認為,此次國儲收購將對大豆市場帶來階段性支撐,而期貨市場反應很可能要好于現貨。但從歷史上看,無論是前幾年的國儲收豆還是近兩年的收糖,均沒有改變市場既有運行方向,而大多只是起到暫時延緩趨勢、階段性穩定市場的作用。所以,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仍未解除、國內需求持續軟的背景下,僅依靠國儲收購將很難扭轉市場整體頹勢,投資者對追高還須謹慎對待。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