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食量如能準確確定,動物腸道有效容積數據(準確地說,應該是腸道加工效率的數據,是否最大加工效率?通過配方制作,如何達到最大的加工效率?)就能基本得出,即采食量可能對應一定的動物消化道加工飼料效率,但不一定是最佳的飼料效率。所以,如何使采食量、消化道加工效率和飼料效率達到完美的統一,或者應該是我們還需要的解決的一個問題。
詳細來說,動物為能而食,消化道每個環節加工的效率不同,即排空速度和消化食糜的能力均會受到采食量的影響,如采食量太大,腸道食糜的排空速度可能會增快,對食糜的消化率也就低,浪費飼料;如果太慢,則養分供應不足,影響生長。所以,從這個方面說來,采食量和動物有效容積是一個動態的常數。
按照常理,應該存在“水桶原理”,即某一段消化道的消化加工食糜能力是第一短板。知道這一點,有助于準確確定采食量、或者是蛋能水平,目前沒有這一方面的報道。如果知道那一部分消化道是最大的限制因素,那么它與采食量有怎么樣的統計系數的關系存在?
另外,飼料的能量水平、蛋白質氨基酸水平、飼料原料的選擇等,均會影響采食量。
總的來說,如果能將動物消化道的有效容積、飼料效率納入配制飼料配方的考慮因素,那么會不會對料肉比有點貢獻呢?
晚生蹩見,請業界的大家們不辭賜教!謝謝!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