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價一路走低能持續多久?
8月份市場占有率還不足30%,到10月初已經升至超過60%,這是外地生豬在主城區的銷售情況。隨著外地生豬規模入市,從8月開始,重慶市場上的豬肉價格一路走低。這樣的低價能維持多久,外地豬規模入市到底帶來了哪些影響,重慶的豬肉后續供應狀況如何?帶著這些疑問,昨日,記者對生豬養殖、屠宰、銷售三大環節進行了走訪調查。
本地生豬養殖進入微利時代
“再叫,再叫就把你們全部賣掉換成母豬。”看到劉志國進入豬圈,有幾頭肥豬激動得趴在豬欄上,劉志國不耐煩地將豬全部趕回了圈里,然后倒入飼料。
這是昨日早晨,榮昌縣生豬養殖戶劉志國家中的一幕。劉志國是當地的養殖大戶,但現在他正盤算著減少肥豬的飼養量,更多地飼養母豬。 劉志國為何要轉向?答案很簡單———隨著外地生豬規模入市,生豬養殖的利潤越來越低,其中肥豬的養殖已逼近成本。
他給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育成一頭100公斤的肥豬要130天,每頭豬按大小的不同,每天消耗的飼料約為1.75-2公斤,飼料的平均成本約為2.8元,僅此一項就得花去650元。加上450元左右的仔豬購買花費,成本達到了1100元。而一頭100公斤的豬只能賣到1350元左右,兩項相減,只有200多元收入,除去人工、電費等花銷,一頭豬只有不足百元的利潤。
“在8月份時,每噸生豬的收購價還在1.6萬元。隨著外地生豬規模入市,這一價格不斷下降,進入10月初更是跌到了1.35萬元,而養殖成本卻沒有變化。如今,除仔豬價格稍高(每0.5公斤9元左右),還略有利潤外,肥豬養殖已是微利。”劉志國說。 屠宰企業無利可圖 本地生豬養殖進入微利時代,那么屠宰企業的狀況又如何呢?
“8月份,企業確有營利。進入9月,受外地生豬大量入市、肉價不斷下滑的影響,不僅沒營利,還略有虧損。”主城區最大的定點屠宰企業華牧集團副總經理陳天毅透露。
為什么豬價降了,屠宰企業也會出現虧損呢?據了解,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是由于收購價下降過快,而外地生豬運入重慶又有時間差引起的。
以9月10日的生豬收購價格為例,當天收購價約為每公斤14.4元,屠宰企業也按此價格在吉林、遼寧等地訂購豬源;3天以后,吉林、遼寧的收購價格降到了14元,此時,本地及周邊地區的養殖戶也已收到消息,隨之將收購價格下調到14元,這中間的0.4元,本地市場不會承認,轉嫁給肉販也不可能,企業只能自己承擔。
那屠宰企業為什么不在本地收豬呢? “吉林、遼寧、江西等地生豬多為大規模養殖,養殖成本和收購價格較重慶低了不少;而本地的養殖戶由于利潤過低,都有些惜售,僅憑本地及周邊地區的豬源難以滿足屠宰需求。”陳天毅解釋稱。 據了解,一頭100公斤左右的豬屠宰成白條豬后只剩下不到80公斤,以每公斤16元計算,價格在1300元以下,再加上售價約90元的內臟,也就1370元左右,這一價格基本與每噸1.35-1.4萬元的收購價持平。
在8月份時,由于生豬收購價下跌較慢,且白條豬批發價較高(每公斤18元以上),抵消因時間差造成的少量影響后,屠宰企業屠宰銷售一頭生豬還有2元左右的利潤;進入9月后,每公斤白條豬價格迅速走低至16元,屠宰企業已無利可圖了。
零售市場肉價不斷走低 精瘦肉每公斤售價25元,三線肉19.6元,這是觀音橋農貿市場昨日掛出的豬肉零售價格。“在8月份時,每500克瘦肉還能賣到13.5元。1個多月的時間,肉價已經下跌了1元以上。”市場經營戶張某表示。
而超市方面的說法也與之相印證。
來自永輝、新世紀、家樂福等多家大型超市的消息證實,進入9月后,隨著大量外地生豬進入市場,白條豬的批發價一直在不斷下調,超市的肉價也隨之下調。在國慶期間,精瘦肉的價格甚至跌破12元大關,這已經是近6個月以來的最低價。 “現在超市的豬肉銷售量穩中略升,但利潤并沒有發生大的變化,細心的市民對比超市8月到現在的豬肉零售價格就可以發現。”永輝超市銷售主管游達透露。
由于本地及周邊地區養殖戶惜售,外地生豬的市場占有率由8月時的不足30%上升到了10月初的60%以上。這是屠宰企業統計出的數據,那么重慶豬肉后續供應狀況和價格如何呢? “在收購中,我們發現不少本地養殖戶都囤積了大量肥豬等待冬季價格回升時出售,后續供應不成問題。”巴南結義屠宰場經理吳清偉表示。
而陳天毅的說法也與之相同。據屠宰企業方面預計,近期,重慶的肉價仍將保持穩中略降。進入冬季后,隨著市場需求的擴大,價格可能有所上升,屆時,本地生豬將會大量出欄,完全能夠滿足市場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