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細養殖把土雞做成本地名牌
重慶市2008年的“消費文化節”主角,是一種來自鄉村田野的土雞。解放碑購物街上擺起了“土雞宴”大餐,66道制作精美的菜肴所需的100只土雞全部來自同一個地方———重慶市涪陵區的增福鄉。
增福鄉丘嶺縱橫,交通不便,歷來有養殖土雞的習慣,增福土雞在山林里散養,吃五谷雜糧,生長期長,品質也很好。農戶在自家的房前屋后山坡上散養幾只,但由于養殖分散,數量小,養殖土雞農戶的收益并不高。養殖戶趙小敏的土雞過去賣1公斤10元錢,有時候低至7元錢。2006年,重慶市渝中區對這里進行扶貧,由增福鄉養殖土雞,渝中區負責開辟市場。2006年底,渝中區不但把增福土雞送進了重慶的大型超市,還把土雞的收購價由10元1公斤,提高到了15元錢1公斤。增福鄉的副鄉長卻找到重慶主城區幾個超市的負責人,要求對增福土雞重新定價,說“理想的價錢應該是到10元到11元1斤,應該能夠賣得出去。”但遭到了超市負責人的拒絕。經過談判,雙方達成協議,先按照收購價20元、零售價28元1公斤試銷。
增福鄉為了改變傳統養殖中數量小、品種繁雜的狀況,要進行專業分工。鄉里對養殖土雞大力支持。飼養100只小雞以上的,就一只補助1元。農民黃朝福就是在那時開始專門養殖蛋雞,提供增福土雞種蛋。他養蛋雞三個月就能收回成本,比養殖商品雞還短了一半的時間。孵化大戶陶建倫2006年起開始到種蛋戶家上門收購種蛋,孵化增福土雞;他不足40平米的孵化房,1年孵化了七八十萬只增福土雞,帶來30萬元的收益。像黃朝福和陶建倫這樣的種蛋專業戶、孵化專業戶,在增福鄉還有五六家。為保證增福土雞是在自然環境下散養出來的,鄉里還有專人對養殖戶進行抽查,一旦發現有人喂復合飼料,就立刻取消養殖資格。養殖戶柳三從十年前就開始養雞,2006年他從孵化房進了雞苗,在自家屋后的山坡上分批散養土雞,他的雞可以隨便檢查。從2006年起,增福鄉有一萬多家農戶開始養殖土雞,數量也從原來的三四萬只猛增到十四五萬只。
土雞的養殖上了規模,可賣上好價錢還要有好賣相。2007年初,渝中區和涪陵區聯合舉辦“增福土雞秀”,農民都拿出了最好看的土雞參賽。選美使農民直觀地認識了增福土雞的外觀標準。增福土雞的雞冠要大,要紅,腳桿要長,顏色應是黑的或者烏的;它的皮應該是黑色或烏色,這是最標準的增福土雞的皮色。選美活動不但吸引了十里八鄉的百姓,還引起了重慶市各大媒體的關注,在重慶一炮而紅。2007年1月~2月,增福土雞在重慶的銷售量就達到了10萬只;賣價都保持在28元1公斤以上,全年的銷售量達到127萬只。增福土雞真正成了增福鄉的名牌產品,產值一年達到2000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