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豬瘟免疫失敗的原因及對策
文章來源: 四川畜牧食品信息網
豬瘟是由豬瘟病毒引起的豬的一種高度傳染性和致死性傳染病,是目前危害我國養豬業最嚴重的疾病之一。生產實踐證明,現時的豬場中,由于傳染病引起的豬只死亡有 40K—50K 與豬瘟有關,而依靠購買仔豬進行肉豬生產的養殖戶,因豬瘟造成的損失更為嚴重。 在我國豬瘟免疫密度普遍較高的情況下,豬瘟免疫合格率仍普遍較低,尤其是在規模較小的養殖場戶,豬瘟的發生和流行更為嚴重。在一些小型養殖場,往往只注重繼發或并發疾病的治療,而忽視原發豬瘟的防制,盲目進行藥物治療,結果遭受了更大損失。 1 、當前豬瘟流行和發病特點 近年來,我國豬瘟的流行和發病特點已發生了很大變化,其流行形式從頻發的大流行轉為周期性、波浪式地區散發性流行。 在發病特點上,出現所謂非典型豬瘟、溫和型 ( 慢性 ) 豬瘟和無名高熱等,癥狀顯著減輕,死亡率降低,病理特征不明顯,以致須依賴于實驗室才能確診;并出現了豬瘟病毒的持續感染 ( 亞臨床感染 ) 、胎盤感染、初生仔豬先天性震顫和妊娠母豬帶毒綜合征 ( 母豬繁殖障礙 ) 。在出現上述種種跡象的地區和豬群,往往同時表現有無法解釋的免疫失敗。即使是免疫過的豬群,初生乳豬和小豬也常有本病的發生。 胎盤感染和持續性感染,病毒可經胎盤感染胎兒,早期感染多發生流產、死胎;中期感染則可能產出弱仔,出生后表現震顫、皮膚發紺等癥狀,多在出生后 1 周內死亡。隨著感染病程延長,仔豬死亡時間推遲或幸存,即使存活的豬往往也形成持續感染,可終身帶毒。加之,胚胎期接觸豬瘟病毒還可招致先天性免疫耐受。如果留作種豬就會形成胎盤感染一仔豬流行豬瘟一免疫耐受一免疫失敗一持續性感染這一惡性循環,表現出母豬繁殖障礙。未免疫的母豬自然感染中等或低毒力病毒株也可引起妊娠胎盤感染,并可通過胎盤感染仔豬。另外,母豬免疫水平低下,感染強毒可引起亞臨床感染,并可通過胎盤感染仔豬,導致母豬繁殖障礙。 2 、免疫失敗與亞臨床感染的原因
2 . 1 免疫程序的影響 免疫程序存在缺陷是造成免疫失敗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國大多數養豬場戶一般采用種豬集中統一免疫、斷奶時母豬與其仔豬同時免疫和超前免疫 3 種免疫程序。 第一種,種公豬、種母豬 1 年 2 次集中統一免疫,每頭 種 ( 公、母 ) 豬每次接種 4-6 頭 份 豬瘟疫苗;仔豬 21-25 日齡左右進行首次免疫,每頭 仔豬接種 2-3 頭 份 ; 50-60 日齡左右加強免疫,每頭 豬接種 3-4 頭 份 的免疫接種程序。 ? 第二種,即 “ 斷奶時母豬與其仔豬同時免疫 ” 的方法有一定的理論根據,在生產上也起到很大的積極作用。但是,由于目前我國許多規模豬場都采取了早期斷奶技術,仔豬的斷奶時間在 21-28 日齡。這種飼養管理模式下,如果母豬出現繁殖障礙問題,如流產、死胎、返情復配,就會出現首次免疫失敗問題。如果母豬的豬瘟疫苗接種劑量 比較大,那么,其抗體水平將比常規劑量 接種時高,其仔豬在 21 日齡斷奶時接種豬瘟疫苗,可能會受到血液中母源抗體的干擾,也會導致免疫失敗。 ? 在采用這種免疫程序時,最好還是先測定仔豬斷奶時的母源抗體效價,再確定免疫的時間和劑量 。多數學者認為,適當提高免疫劑量 有利于提高抗體水平,同時加大劑量 亦可中和一定的母源抗體。可供參考的免疫劑量 為種豬 4-5 頭 份 ;仔豬 2-3 頭 份 :仔豬母源抗體效價在 1 : 32 以上時,以 4 頭 份 疫苗劑量 的免疫效果最佳。 ? 第三種,即 “ 超前免疫 ” 的方法在理論上也是可行的。因為豬的多數母源抗體不能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初生仔豬體內母源抗體極少,不足以干擾弱毒疫苗與免疫細胞的接觸。超前免疫能使弱毒疫苗在體內有足夠的增殖時間而不被血液中的母源抗體中和,使仔豬盡早獲得主動免疫。并且豬瘟兔化弱毒株對乳豬無殘余毒力,十分安全。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卻難以實施,如母豬分娩過程可能拖長或者母豬晚上產仔,仔豬出生后已吮吸了初乳,疫苗稀釋后保存時間過長等,都會導致免疫失敗。因此,生產中最好不要提倡 “ 超前免疫 ” 。 在疫區有些豬場為了控制仔豬早期感染豬瘟,在仔豬吸吮初乳前進行免疫 ( 即超前免疫 ) ,每頭 豬注射 1-2 頭 份 ,注射后 1-2z], 時讓其自由吮奶。第 2 次免疫在 30-40 日齡左右進行,每頭 接種 3-4 頭 份 ;種公豬、種母豬千年 2 次集中統一免疫,每頭 種 ( 公、母 ) 豬每次接種 4-6 頭 份 。 以上 3 種免疫程序各有利弊。第一種免疫程序可以簡化管理,生產上容易操作實施。在受豬瘟威脅地區或發生豬瘟時可以很快控制疫情的發展,減少感染造成的經濟損失。但是對懷孕母豬,尤其是懷孕后期母豬會有不良影響。有資料表明,母豬配種和妊娠期免疫,會引起胎盤感染或導致仔豬首免時發生過敏性休克 ( 可能由于母源抗體過高 ) 。同時,很難避免母源抗體的干擾。眾所周知,制定免疫程序的關鍵是如何排除母源抗體干擾,確定合適的首免日齡。一般認為,母源抗體效價降至 1 : 4-1 : 8 時是豬瘟疫苗首免的最佳時期。因此,這種方法很難保證仔豬首免時間合理。 如果確實需要堅持 “ 種豬集中統一免疫 ” ,就必須經常對仔豬的母源抗體進行監測,隨時調整仔豬的首次免疫時間,使仔豬首次免疫避開母源抗體干擾,而又不給豬瘟野毒提供感染機會。 2 . 2 母源抗體的干擾 母源抗體對初生仔豬有保護作用,但也會影響仔豬的免疫效果,即母源抗體的雙重性。因此,在給仔豬使用高質量的疫苗時,能否起良好的免疫效果與母源抗體滴度有關。當母源抗體滴度高時,實施免疫接種,疫苗病毒會被母源抗體中和而不起保護作用。因此,在實施免疫接種前要考慮母源抗體的滴度,同時還要注意母源抗體的整齊度。具體做法是免疫接種前測母源抗體滴度,調整母源抗體的整齊度,保證空懷母豬豬瘟的抗體水平不低于 1 : 64 ,分娩母豬豬瘟的抗體水平不低于 1 : 32 。對反復接種后抗體水平仍然很低的母豬以及帶毒母豬應徹底淘汰。 ? 2 . 3 種豬與仔豬的帶毒和排毒 有資料報道,母豬在妊娠 30 天前、 10 ~ 50 天 ,20 ~ 97 天 ,30-100 接種疫苗后均可引起胎盤感染,即引起母豬繁殖障礙。因胎盤感染不死的仔豬往往成為亞臨床感染者,可能長期帶毒、排毒。這些豬常具有免疫耐性,對豬瘟的特異性免疫應答水平很低,易發生溫和型豬瘟。也有資料顯示,母豬帶毒則對豬瘟疫苗的免疫應答差,并能垂直傳播給下一代,從而引起溫和型豬瘟。 2 . 4 疫苗效價的影響 有些疫苗不是正規廠家生產的,或者疫苗未經過嚴格檢驗就出廠,這樣的疫苗就達不到規定效價。此外,疫苗在運輸、保管過程中溫度控制不當;稀釋液中含有影響疫苗的活性物質;稀釋后的疫苗未在規定的時間內用完或置于高溫環境下,這些都會降低疫苗的效價,而影響免疫的效果。因此,生產中一定要購買正規廠家生產的疫苗和稀釋液,嚴格按規定運輸、保管和使用,才能確保防疫效果。 2 . 5 免疫抑制疾病的影響 傳染病是引起畜禽免疫力抑制的主要原因,有些傳染病的發生,可使動物體對其他病原的易感性增強,對多種疫苗免疫力反應會下降,甚至導致免疫失敗。有些病毒直接侵襲豬的淋巴器官,誘導某些細胞因子的釋放,激活抑制性細胞,從而影響免疫效果。生產中,當發生其它傳染病時,不能進行豬瘟免疫。 2 . 6 藥物的影響 一般情況下,使用弱毒疫苗前后 — 段時間,不應使用抗菌藥物。研究證明,鏈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四環素、糖皮質激素等藥物或對動物體內抗體的形成有抑制作用,或對 T 、 B 淋巴細胞的轉化有明顯抑制作用,從而影響免疫效果。使用抗病毒藥物會對疫苗造成直接破壞,因此,在防疫前后,要注意不能使用抗病毒藥物。 3 、建議應采取的對策
3 . 1 要切實提高豬群的抗病能力 健康狀況良好的豬群在免疫時能產生堅強的免疫力,而體質虛弱、營養不良或患有慢性病的豬群免疫應答能力較差。因此,應保證飼喂飼糧的數量和質量;采取盡可能嚴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堅持自繁自養,防止病原傳入,對生產區要采取嚴格的消毒、隔離和防檢疫措施;在飼養密度、溫度、濕度、光照和空氣質量等方面采取措施,為豬只創造一個 良奸的環境,提高豬群的整體健康水平。 3 . 2 要嚴格控制疫苗的質量
3 . 2 . 1 疫苗本身的質量 疫苗本身的質量直接影響免疫的效果。國家定點專業生物制品廠生產的疫苗一般質量可靠,但是我國目前核定的豬瘟免疫量為每頭 份 150 個兔體反應單位,而國外的核定標準為每頭 份 400 個兔體反應單位。因此,在我國每頭 豬 1 頭 份 的豬瘟免疫量顯然是不夠的,尤其是在我國養豬場都有豬瘟不同程度流行的情況下,更難保證豬瘟的免疫效果。 ? 3 . 2 . 2 疫苗的運輸和貯存 目前普遍使用的豬瘟細胞苗不能在常溫下保存,必須在低溫下保存。豬瘟疫苗在 -15~C 條件下保存,有效期為 1 年; 0~C-8~C 冷暗干燥處保存,有效期 6 個月; 8~C-25qC 有效期僅為 10 天。因此,應在運輸、貯存設備完善的單位購買疫苗。嚴禁反復凍融疫苗,以免造成效價降低或影響真空度。 現在國內已有豬瘟淋脾毒耐熱保護劑活疫苗,每頭 份 含有 600 個兔體反應單位。耐熱保護劑可使該疫苗在 2 ℃ -8 ℃ 保存 2 年, 37 ℃ 保存 10 天,用專用稀釋液稀釋的疫苗在 37 ℃ 放置叫、時,其效價仍符合產品質量標準。 3 . 2 . 3 正確使用疫苗 稀釋后的疫苗效價下降速度很快,氣溫在 15 ℃ -30 ℃ 時, 3 小時可能失效。因此,預防注射應嚴格按照操作規程,用前稀釋液應置于 4 ℃ ~ 8 ℃ 冰箱內預冷,稀釋后的疫苗同樣放于有冰塊的保溫箱內,并在 1-2 小時內用完。嚴禁用碘酊或其他消毒液消毒針頭,用碘酊在注射部位消毒后必須用棉球擦干。嚴禁用大號針頭注射和打飛針,以免造成疫苗滅活或注射量無保證。 免疫注射前應對針頭進行蒸汽消毒,注射時應 1 頭 豬 1 個針頭,嚴禁 1 個針頭打到底,造成人為地將處于潛伏期的豬瘟病毒傳染給其他健康豬。豬瘟病毒在豬體內具有優勢株選擇現象,往往是強毒增殖而疫苗毒不增殖,防疫工作變成了帶毒傳播,引起注射豬瘟疫苗后豬瘟暴發。 3 . 3 采用合理的免疫程序 做過豬瘟免疫的母豬,其新生仔豬可通過初乳獲得母源抗體。在仔豬 3-5 日齡時,其母源抗體的中和效價為 1 : 64-1 : 128 ,具有堅強的免疫力; 20-25 日齡時抗體中和效價在 1 : 32 以上,保護率為 75 %,能耐受豬瘟強毒攻擊: 30 日齡,抗體中和效價降到 1 : 16 以下,無保護力; 60 日齡時,仔豬血清中已無母源抗體。因此,仔豬應在 25-30 日齡首免,每頭 豬使用豬瘟細胞苗 4 頭 份 或豬瘟淋脾毒組織苗 1 頭 份 ; 60-70 日齡二免,每頭 豬細胞苗 4 頭 份 或淋脾毒組織苗 1 頭 份 。在豬瘟發病較多或受威脅的場戶,可在此基礎上增加仔豬超前免疫 1 次,每頭 豬使用細胞苗 2 頭 份 或淋脾毒組織苗 1 頭 份 。母豬在產后 20-25 天進行豬瘟免疫,種公豬每年春秋兩季各免疫 1 次,每頭 豬使用細胞苗 5 頭 份 或淋脾毒組織苗 1 頭 份 。
3 . 4 規范使用藥物 某些藥物如氟苯尼考、卡那霉素和磺胺類、病毒唑等,對機體 B 淋巴細胞的增殖有一定抑制作用,能影響病毒疫苗的免疫效果,尤其是在免疫前后不規范地使用這些藥物,可導致機體白細胞減少,從而影響免疫應答。 3 . 5 嚴禁使用發霉變質飼料 霉變飼料含有各種霉菌毒素,可引起肝細胞的變性壞死,淋巴結出血、水腫,嚴重破壞機體的免疫器官,造成機體的免疫抑制。因此,要嚴格控制飼料和各種原料的質量。 2003 年我省大部分地區秋收季節陰雨連綿達 60 天之久,造成大量玉米不同程度霉變。檢驗中發現大多數經產母豬豬瘟抗體水平很高,而保育豬和育肥豬總是免疫不合格。玉米霉變是造成豬瘟免疫失敗的一個 重要原因。 3 . 6 控制免疫抑制性疾病 近年來,豬的免疫抑制性疾病呈上升趨勢。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偽狂犬病、圓環病毒感染、喘氣病等都能破壞免疫器官,導致豬瘟的免疫失敗。因此,在生產實踐中,應按照免疫程序加強這些疾病的預防和控制。 3 . 7 淘汰亞臨床感染豬 豬瘟免疫監測的重點應放在母源抗體水平、免疫應答效果、亞臨床感染和疫苗效價的監測上。 根據產仔季節,在防疫高峰期后 1 個月內,隨機采取免疫豬血清做抗體監測,計算總保護率。如總保護率在 50 %以下,顯示免疫無效。同時根據抗體的分布,分析是否存在亞臨床感染。 另外,造成豬瘟持續性感染的根源在于母豬帶毒,即妊娠母豬自然感染低毒力或中等毒力的豬瘟病毒后引起潛伏性感染。帶毒母豬妊娠后豬瘟病毒通過胎盤感染胎兒造成垂直傳播,帶毒公豬也可通過精液傳染母豬,也可傳播給仔豬。帶毒母豬通過垂直傳播和水平傳播,造成豬瘟的持續感染。同時,先天感染豬瘟的仔豬產生后無免疫耐受性,經反復注射疫苗不產生抗體,成為持續性感染的帶毒豬。如果這種豬被誤作后備種豬培養就會形成新的帶毒種豬群。這樣會造成豬瘟感染的惡性循環。因此,對豬場除進行豬瘟抗體的定期檢測之外,還要進行種豬的帶毒檢測以使種豬群的豬瘟得到控制與凈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