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人大都經歷過無知無畏,張揚自負到最終的老成持重,內斂深沉,不僅僅是人格的成熟和成長,更是職業能力至臻老練的彰顯表現。
2002年7月,32歲的潘剛就任伊利集團總裁兼液態奶事業部總經理,成為中國大型企業最年輕的領袖之一;2004年2月22日,潘剛全面負責企業經營工作;2005年6月20日,潘剛正式成為伊利新掌門,擔任伊利董事長兼總裁。10年的職場生涯,讓潘剛從一個農大畢業生成長為百億國企的掌門人。
按照國企選拔人才的慣例,潘剛有一張相當漂亮的履歷表:土生土長的內蒙人,在內蒙古大學畢業后進入回民食品廠(伊利前身),從底層工人摸爬滾打干起,不足30歲便創造伊利液態奶事業部的銷售奇跡,每年貢獻伊利利潤的60%.如果說年齡、資歷、業績是潘剛事業騰飛的重要基石,那么,與鄭俊懷之間公開的矛盾則是其最終獲得事業重大轉機的“機遇”,得益于潘剛在原則問題面前的毫不妥協。
潘剛年紀輕輕便擔任伊利集團的總裁,據說是當年鄭俊懷與伊利元老楊桂琴之間矛盾的產物,目的是通過潘剛來牽制楊桂琴。在伊利內部曾有一種說法:鐵打的鄭俊懷,流水的副總裁。即使當年離開伊利的牛根生也已經是鄭俊懷的第八任副手。因此,當年在鄭俊懷看來,“小年輕”潘剛一定會對自己的指令言聽計從,對自己的提拔感激涕零,對自己的決議雙手擁護。但是,鄭俊懷沒有想到的是,潘剛進入角色后,馬上就顯現出一個公司總裁對財務工作、董事會決議等工作的重視,而這些舉動顯然已經威脅到鄭俊懷“一言堂”的位置與習慣。于是,2004年5月,鄭俊懷提請董事會罷免潘剛,并親自找董事會的有關人士逐一談話,但因為潘剛出色的銷售業績而未得到董事會批準。于是,兩人之間的恩怨成了伊利內部心照不宣的秘密。此時,功高蓋主、年輕氣盛的潘剛已經讓鄭俊懷大為不快。
最終導致兩人公開決裂是因為伊利罷免獨立董事。2004年6月16日下午,鄭俊懷在董事會上提出罷免獨立董事俞伯偉,只有潘剛一人投了反對票。潘剛不僅沒有在董事會決議上簽字,并且還在會議記錄上留下了“此次董事會會議不符合公司章程,決議無效”的字樣后離去。這標志著潘剛和鄭俊懷的矛盾公開化,潘剛原來兼任液態奶事業部的職務也因此被取消,只保留總裁一職,但在鄭俊懷的強勢之下,也只是虛職,并沒有具體負責什么業務。
世事萬物無法假設,如果允許假設的話,假如當初鄭俊懷千方百計調動各種資源最終“擺平”了各方面的關系,那么對于潘剛來講,“秋后算賬”一定在所難免;如果潘剛沒有草草寫下那幾筆意見,“伊利危機”爆發后,政府主管部門也許不會義無反顧地決定由潘剛來主持大局;甚至我們還可以假設,如果不是因為董事會的存在,一個位高權重的國企負責人完全可以用一點點小小的政治技巧,將潘剛“小兒”輕輕“碾死”。
因此,今天的潘剛如果要感謝,應該感謝自己清晰的判斷和對原則問題的堅持,沒有這“反骨”的執著,也許也不會有后來的順利“登基”。把自己的工作做的天衣無縫,充分利用自身的實力說話,不畏強權堅持原則,最終局面一定會豁然開朗,畢竟只有陽光的東西才能更持久。相對潘剛的勝利,牛根生當年遭遇的罷免滑鐵轤,一定程度反映了他可以做個優秀的企業家,但缺少以柔克剛的韌性和智慧,早早的失去了戰略回旋的空間,但也好把自己逼成了光明四射的企業家,但更多的人是沒有他這個智慧和機遇的。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