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用仔鴨的飼養管理一般分為育雛期(0—3周齡)和生長育肥期(22日齡至上市)兩個階段。
(一)育雛期的飼養管理
1、育雛前的準備
(1)制定育雛計劃
(2)選擇適當的育雛方式和加溫方式
育雛方式:常用的有網上平養、籠養、地面與網養相結合
加溫方式:常用的有煙道、煤爐、電熱傘
育雛方式和加溫方式可因地制宜任選一種。
(3)準備好育雛舍:補好破損門窗、堵嚴鼠洞。
(4)對墻、地、用具進行清洗、消毒,對育雛舍進行薰蒸消毒。
(5)準備好飼料、藥品及供食、供水用具。
(6)提前預溫:進雛前一天把室溫升至30攝氏度左右
2、把握好育雛條件
(1)適宜的溫度:
1—3日齡:31—28℃,4—7日:28—25℃,以后隨日齡的增加而逐漸降低室內溫度。
生產中溫度的控制主要應多觀察鴨群活動狀態而定:
若雛鴨散開,活動分布均勻,說明溫度合適;
若鴨張口呼吸,喜歡喝水,遠離熱源,說明溫度偏高,應適當降溫;
若鴨擠在一起,縮頸,說明溫度過低,應適當升溫。
(2)合適的濕度
進雛1周內,濕度約高一些,一般60-70%,以后為55—60%左右。
高溫高濕、低溫高濕均影響鴨的生長。
(3)適當的密度
育雛密度隨品種、飼養管理方式、季節不同而不同。不同的飼養方式雛鴨的飼養密度見下表。
雛鴨的飼養密度(只/平方米)
周齡 地面墊料平養 網上飼養 籠養
1 20-30 30-50 60-65
2 10-15 15-25 30-40
3 7-10 10-15 20-15
(4)恰當光照
第一周采用23—24小時光照,光照強度為10勒克斯左右(相當于白熾燈離地面2-2.5米高,每平方米有5瓦強度)。以后逐漸縮短光照時間到自然光照。
(5)適當通風:在保溫的同時,要注意選擇適當的時間通風換氣,排除潮濕氣體和氨氣等有害氣體。
3、加強飼養管理
(1)先飲水后喂料
開水(第一次喂水):開食前先飲用0.01%的高錳酸鉀溶液或5%的紅糖水加0.02%抗生素溶液。
開食(第一次喂食):傳統喂法用半生米飯開食,但營養單一,應投給雛鴨全價顆料飼料(粗蛋白質為22%)直接開食。
(2)光照管理
光照要適度,能看見采食就行了,若過強,運動加強,影響生長,惡癖增多;若太暗,則影響采食,對生長不利。
(3)飼喂方法和次數
采取自由采食方法:直接飼喂雛鴨顆粒料,少喂勤添,隨吃隨給,做到常有料,余料又不多。
4、強化防疫制度,堅持防重于治
(1)嚴格執行免疫程序,搞好防疫工作。
(2)搞好清潔衛生,對環境及用具嚴消毒。
(3)有計劃的在飲水和飼料中適當添加藥物,做到無病早防。
在實際生產中,對于放牧的鴨子,育雛階段的管理可以靈活掌握,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在保溫的同時,應逐步降低溫度使雛鴨逐漸適應在自然溫度下生活,做到適時脫溫、放水、放牧。
(二)加強生長育肥鴨的飼養管理
1、此期特點:增重快,采食量大增,消化機能健全,應讓其盡量多吃,使其快速增長。
2、營養需要:從4周齡開始,換用育肥期飼料,其蛋白質水平低于育雛期,而能量水平與育雛期相當。
3、飼養管理技術
飼養方式:常見的有圈舍飼養、放牧飼養兩種
方式。
(1)圈舍飼養應注意的飼養管理要點:
A、逐步過度飼料,此期日糧中粗蛋白水平為16%左右。
B、轉舍時應空腹轉舍,轉群之前停料3—4小時,減少應激。
C、轉群后1—2天內應適當添加維生素及抗生素,降低應激。
D、適當的減少密度:每平方米地面養鴨數為4周齡7-8只,5周齡6-7只,六周齡5-6只,7-8周齡4-5只。具體視鴨群個體大小及季節而定。
E、加強溫度、濕度、光照管理:室溫以15-18攝氏度為宜;濕度控制在50-55%;光照強度為每平方米5瓦。
F、加強飼喂和飲水:
飼喂次數:白天3次,晚上1次,喂料量以剛好吃完為止;
飲水:清潔飲水,自由飲水;
G、加強墊料管理,保持鴨舍清潔干燥。
(2)、放牧肉用仔鴨飼養管理要點
A、鴨苗放養的時間要以當地水稻的收割期緊密結合,育雛期結束正好水稻開始收割來安排最理想。
B、保持適當的放牧節奏
鴨子每天要出現3—4次采食高潮,同時也出現3—4次休息和嬉水過程,要根據這一些生活規律,把天然飼料豐富的放牧地留作采食高潮進行放牧,以充分利用野生的飼料原料。
C控制好放牧群
鴨子有較強的合群性,從育雛開始到放牧訓練,建立起聽從放牧人員口令和放牧竿指揮的條件反射,把數千只鴨控制得井井有條,不致糟蹋莊稼。
D、注意防暑,充分利用早晚天氣涼爽時加強放牧。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