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還有病毒型水泡病,一般10-15天自愈。
豬水泡病是由豬水泡病病毒引起豬的一種急性傳染病,以蹄冠、蹄叉以及偶見唇、舌、鼻鏡和乳頭等部位皮膚或黏膜上發生水泡為特征。OIE將其列為A類疫病。
1 病原學
豬水泡病病毒屬微RNA病毒科,腸道病毒屬。
本病毒須冷藏和冷凍保存。56℃1小時可滅活,在pH2.5~12.0內穩定;對消毒藥有較強的抵抗力。在有機物存在下,可被1%氫氧化鈉加去污劑滅活。在無有機物存在下,可用氧化劑、碘伏、酸等消毒劑加去污劑消毒。對環境有很強的抵抗力,腌、熏加工不能使其滅活。火腿中可存活180天,在香腸和加工的腸衣中可分別存活1年和2年以上。
2 流行病學
豬是惟一的自然宿主,不分年齡、性別、品種均可感染。
傳染源為病豬、康復帶毒豬和隱性感染豬,病畜的水泡皮、水泡液、糞便、血液以及腸道、毒血癥期所有組織含有大量病毒。感染豬的肉屑及泔水;污染的圈舍、車輛、工具、飼料及運動場地均是危險的傳染源。
本病病毒易通過宿主黏膜(消化道、呼吸道黏膜和眼結膜)和損傷的皮膚感染,孕豬可經胎盤傳播給胎兒。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多見于冬、春兩季。散養發病率低,集中圈養發病率高;一般不引起死亡。
3 臨床癥狀
潛伏期為2~7天;有的可延至更長,《陸生動物衛生法典》規定為28天。
根據病毒株、感染途徑、感染量及飼養條件的不同,本病可表現為亞臨床型、溫和型和嚴重水泡型。
臨床癥狀易與口蹄疫混淆。發病初期,豬群中有些豬突然跛行(在硬質地面上表現明顯),關節痛疼,不愿站立、采食,尤以小豬感染最為嚴重。
病豬體溫升高2~4℃,水泡破潰后即降至正常體溫。蹄冠、蹄叉、鼻盤出現水泡,口腔、舌及乳頭上皮很少有水泡;水泡破潰后形成糜爛,蹄殼松動或脫落;通常發病后1周內恢復,最長不超過3周;某些毒株不引起癥狀或僅引起較緩和的癥狀。
4 病理變化
病豬除口腔、鼻端和蹄部有水泡及水泡破潰后形成潰瘍灶外,內臟無明顯變化。
5 診斷
5.1 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不能作為診斷的依據,確診需進一步做實驗室診斷。
5.2 實驗室診斷
在國際貿易中,指定方法有病毒中和試驗;替代方法有酶聯免疫吸附驗。
病原鑒定: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直接補體結合試驗或細胞培養分離病毒(豬源細胞培養)。
血清試驗:病毒中和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
樣品采集:雖然豬水泡病病毒比較穩定,但采樣時也應和口蹄疫病毒樣品一樣,置于pH7.2~7.4運輸保存液中送檢。
用于病毒分離應采集水泡液、水泡皮(至少1克置pH7.2~7.4 50%甘油PBS中)、抗凝全血樣品(在發熱期采集)和糞樣。用于血清試驗應采集發病豬及同群豬的血清樣品(1~2毫升)。
5.3 鑒別診斷
本病應與口蹄疫、水泡性口炎和豬水泡疹鑒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