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開始豬肉價格就開始大幅度飆升。專家分析,豬肉上漲,一方面是因為豬源不夠,另一方面是由于飼料漲價。然后又由飼養追溯到了玉米,甚至又由玉米追溯到了石油。石油又追溯到了國際原油市場價格的高位……
不管怎么樣,按照道理講,農產品的提價可以讓我國9億農民收入增加,豬肉價格上漲也應該給養豬農戶帶來巨大收益,然而讓我們看到的數據卻并非如此。
8月28日,農業部部長孫政才在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民穩定增收情況的報告時指出,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2007年城鄉居民收入比去年擴大到3.33∶1,絕對差距達到9646元(農村居民收入4140元,城市居民收入13786元),這是改革開放以來差距最大的一年。
到底利益給了誰?
長江證券調研部調研時發現,在目前的生豬價格下,產業鏈的利潤集中在上游養殖行業,屠宰、生鮮凍肉加工和流通環節利潤趨薄。在商品豬和屠宰場之間存在生豬販子這一環節,利潤已經十分微薄。
廣州天地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生一語道破。他說,去年下半年到今天,“國內養豬企業純利可達30%~40%”。雙匯做了10年的利潤,可能比不上廣東溫氏今年80億元(估算)的利潤。
這也就不奇怪為什么今年高盛會以3億美元、德意志銀行以6000萬美元砸在國內生豬養殖上了。
“現在生豬收購價約為17元每公斤,一頭豬能賣1700元,但我們的日子并不好過。首先,養豬的飼料、人工成本也漲了不少。我們現在買進一頭仔豬,成本一般在400元左右;4個月后,就算按100公斤出欄,飼料及管理成本需要六七百元,算下來,一頭豬出欄成本都要花1100元。再除去豬販子的傭金,能賺五六百塊。”北京順義一養豬戶告訴記者,“這年頭,按說養豬是賺錢的,農民也從中獲得一些利潤。但是很多農民養不起豬啊,負擔不起疫病風險,對市場信息反應遲鈍。”
生豬市場,行情好時,散養戶爭相補欄,導致供應量快速增加,進而價格下跌,直至散養戶虧損;深度虧損維持一定時間后,散養戶又大量淘汰母豬,導致母豬存欄迅速減少,生豬供應量快速下降。這是中國養豬業30年之久,養豬散戶一直都存在的問題。
加大扶持力度
“政策應該加大扶持中小企業力度。”北京某飼料廠廠長告訴記者,農業中小企業一直是被忽略的領域,“我自己做飼料行業,很了解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境況。大型養殖企業的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強,扶持結果往往是增加當地政府稅收,雙方得利”。
江蘇雨潤集團董事長祝義認為,“市場永遠是波動的,豬肉價格也是如此。不能只在價格漲的時候調控,價格跌的時候就不管。一些限價措施仍然屬于權宜之計,從長遠來看,解決‘豬肉難’的問題關鍵在治本。”
“國家要像關心糧食一樣關心豬肉,盡快建立起保障豬肉供應的長效機制。”祝義才認為,國家應該出臺措施,比如設立生豬發展基金,在低價的時候收購,不能讓農民和養殖戶利益受損;價高的時候要及時啟動價格干預機制,向市場投放儲備肉,保障廣大消費者的利益。這樣,市場自然就趨于平穩。
遭遇了近10年的“豬賤傷農”后,在國家政策的帶動下,豬肉價格上漲,現在養豬開始回暖。在這輪豬肉漲價的行情中,農民確實獲得了利益,但是需要認清的是,他們并不是最大的獲益者。
摘自:中國產經新聞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