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與春節、端午節、冬至并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
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直至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則始于宋朝。節期為農歷八月十五,是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也叫“仲秋節”;又因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八月節”“八月會”;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節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女兒節”。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關于中秋節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起源于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是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遺俗。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中秋節民俗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秋節從2008年起為國家法定節假日。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通知精神,2008年中秋節放假時間安排如下:9月13日—15日放假,共3天。其中,9月13日(星期六)為公休日,9月14日(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為法定節假日,9月14日(星期日)公休日調至9月15日(星期一)。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