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養豬業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好轉,大多數飼養場/戶卻沒豬可賣,只能望“市”興嘆。這不僅是2006年養豬戶的窘態,也是整個行業的窘態。
造成這種窘態局面,在很大程度上是禍起豬無名高熱癥。2006年5月份開始大范圍流行的豬無名高熱癥,導致豬的高致病率和死亡率,特別是有些散養戶的豬更是全群死亡,好多養豬戶談豬色變。但與之相反的是,這次豬無名高熱綜合征對規模化養豬場影響甚微,甚至是毫發無傷。為什么面對同樣的環境,會有如此大的反差?病根何在?
我感覺差距還是在管理上。
豬場管理本應是一件雷打不動的事,而生產中多數飼養場/戶是管理成本隨著行情變。行情好時,用高檔料,消毒、防疫、豬群保健也及時;行情差時,用低檔,豬有問題能扛就扛。
其突出表現在:一是省飼料、保健成本費用,不愿多花錢買好料。豬場總成本的高低關鍵在管理上,絕不是在用料上。管理的好壞,僅藥物成本就可造成40元/頭的差別。管理不好,一旦遇到疾病,往往驚慌失措,亂用藥,最后更是得不償失。因少打一次疫苗而致使全群發病死亡的例子不可謂不多。一份疫苗幾元多則幾十元,而一頭小豬一出生就值120元左右。二是省豬場設施、設備投入。設備簡陋、養豬環境差,帶來的問題不僅是豬群抗病能力低、抗風險能力低,而且管理成本也加大。比如某些畜牧業發達國家600頭母豬規模的豬場,僅有倆人來管理,而我們國內大概二十人也不止。
反觀一些大的養殖場,多實行規模化經營,科學管理,有的養殖場還聘請專業人員進行疾病防治,抗風險的能力較高。正如金鑼養豬場技術場長張保良所說,“在我們豬場很重視免疫和預防,管理很嚴格。這次豬無名高熱癥,疫情很厲害,但是對我們來說,沒事!”
成在能力,敗在心態。心態的好壞反映到生產中,就是豬場管理的好壞。這次疫情,很多飼養場/戶最終還是輸在心態上。大多場/戶都沒有長遠打算,普遍存在短期行為,沒有把從事養豬作為一項事業來做,而是抱著一種押寶的心態。養豬業發展到今天已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而是一個觀念轉變的問題。多年以來,每次的疾病流行和暴發,無不與豬場日常管理有重大關系。但是每次遇到問題,往往怪獸醫水平不高、市場行情低迷,管理因素從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在新市場形勢下,未來成功的飼養場/戶,必須依靠先進的理念和先進的科技來發展。既要有實力、有資本,又要有見識,二者缺一不可。在做好品種、營養、環境、防疫等基本工作情況下,還必須重視管理,管理就是效益的保障,任何情況下都不得放松。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