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06年至08年,飼料行業面臨過多次行業“洗牌”,在這過程中不乏有新希望收購六和,天康與宏展的合作等,雖然整個產業一直處在變動中,但不可否認的是飼料行業中的中小企業仍是行業發展的生力軍。
中國不可能采用美國模式,幾百家大企業就壟斷了全國的飼料業、畜牧業。在我國,中小飼料企業是不可缺少的生力軍,大有發展前途。
日前,中國飼料工業協會會長白美清發表文章指出,近幾年來,中國的飼料業已經由高速增長階段進入整合提升的新階段。在新的整合階段,我國的飼料企業需要不斷壯大自己的經濟實力和核心競爭力,并要合理調整戰略布局,轉變發展方式,這樣才能在行業整合中獲得比較優勢。
產品與產業結構的轉變
白會長說,飼料生產應該從生產初級產品向生態飼料產品轉變,也就是由資源消耗型向科技創新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等方面轉變,在質量安全、生態建設方面取得新突破。“生態飼料”,就是要使生產的飼料產品能適應國家提出的生態建設的要求,使我們的產品能適應國際標準的要求。
同時,產業結構也要向產業化、一體化經營轉變?,F在不少骨干企業都在優化生產要素配置,開發新型產品,實施新的經營戰略,向上下游延伸產業鏈,向安全、優質、高效、低耗、環保、生態等協調全面發展型方向前進。這幾年飼料企業從單一生產飼料產品向養殖、加工、市場經營、全程服務等方面延伸,貿、工、農、產、加、銷相結合的越來越多,經驗也越來越豐富,這方面應總結推廣。
創名牌與地區轉移
白會長指出,飼料企業應從引進、消化、吸收向自主創新轉變,使企業擁有自己的知識產權、技術訣竅和特有配方,并把創新成果盡快產業化、市場化,形成自己獨具特色的“中國名牌”、“世界名牌”。有了大名牌,才有大市場、大企業。這是企業發展壯大的正確道路。
東部沿海地區的飼料業,由于成本增高、環保要求提高等因素的影響,目前正展開新一輪的產業結構調整。調整中,沿海地區特別是大中城市中的畜牧飼料業,應保持科技含量高的精深產品,并同時注意保留對付應急需要的必要的產品。
針對有的城市提出要禁止養豬,想一下把這個行業都轉移出去,白認為這是行不通的。在“西進北上”中,即向中西部及東北地區轉移中,一不要立足于甩包袱,二不要復制老廠。要從全國一盤棋的大局出發,從支持帶動中西部地區出發,通過產業調整,帶動中西部地區飼料業水平的提升和產業的發展。最近,陜西、湖南、四川等地飼料業有向中西部轉移、東北轉移的勢頭。白認為這是本世紀我國經濟發展的趨勢和潮流,有遠見的企業應當跟上去。
開拓國際市場
中國有30年的行業基礎,有條件的企業都可以“走出去”。白會長認為,從我國國情和世界飼料發展趨勢看,應將產品輸出逐步改變為資本輸出、技術輸出、管理輸出。中國面臨資源不足的問題,要考慮今后少出口資源性產品,而在資本、技術、管理輸出等方面下功夫,特別是我國產品和技術具有先進實用的特點,適合發展中國家的情況。
最后,白會長指出,我們在整合提升中,要形成以大型骨干企業為龍頭,中小企業為支柱的分工協作、布局合理、運作高效、服務方便的企業群體。使整個飼料行業形成產業大軍、集群產業帶,形成行業及行業各方面的領軍者。這里要強調,中國的特點是經濟的不平衡性,全國各地差異非常大,我國飼料企業是在小農經濟、小生產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中小企業在中國具有特殊的地位與作用。中國不可能采用美國模式,幾百家大企業就壟斷了全國的飼料業、畜牧業。在我國,中小企業是不可缺少的生力軍,大有發展前途。而且中小企業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每天都處在動態發展中。我國的知名大企業都是從小到大發展起來的,今日的小企業,如果發展戰略正確,經營得當,就可能成為明日的大企業。所以中小企業富有活力,前程遠大,大有可為。(南方農村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