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一個多月前中國力控糧價上漲形成鮮明對比,眼下國家糧食主管部門開始擔心糧價出現大幅下跌。因為糧價的下跌將影響農民種糧積極性,進而影響糧食產量和中國的糧食安全。 長期領漲農產品的大豆價格自7月初創下歷史新高以來,出現了25%的跌幅。國際大米價格已經從高峰時的每噸1200美元下降到目前的600—700美元。
國家糧食局調控司一位官員告訴記者:“我們在密切關注糧價走勢,必要時會考慮采取調控措施。”
大幅下跌
進入2008年下半年以來,國際和國內糧油價格出現了較大波動。中國商務部市場運行司發布的商務預報顯示,食用農產品價格指數已經從今年2月3日的135點回落至目前的120點左右,明顯的下滑已經持續7個星期。
大連、鄭州兩個交易所的大豆期貨價格均出現了25%左右的跌幅,大商所大豆期貨自7月3日的最高點每噸5241元一路下跌至4000元。三大主糧雖然維持總體上漲態勢,但漲幅明顯縮小,缺乏上漲動力。
前述糧食局官員拒絕用“下跌”來描述當下的情形,認為現在對糧價走勢作出判斷還為時過早。國家糧食局副局長曾麗瑛也曾公開表示,國內糧價仍有上漲壓力。
不過,國際糧油價格下跌已是不爭的事實。國際大米價格已經從高峰時的每噸1200美元下降到目前的600—700美元。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大豆期貨11月合約自7月初創下1636.6美分的紀錄后,一路走低,日前跌至1200美分左右。
而在全球最大糧商美國嘉吉集團董事長彭國瑞看來,此前的糧油價格上漲進程已經結束。
“原來支撐糧價大幅上漲的因素出現了弱化的跡象。”中谷期貨經紀公司一位專家說。這些正在減弱的因素包括供需實現平衡、國際油價下跌以及美元走強。而就在一個多月前,這些還是支撐國際糧價大幅上漲的因素。
糧食危機使農業重新回到了人們視線的中央。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秘書長王韌說:“絕大部分國家都加大了農業投入,現在的形勢比較樂觀,今年幾乎所有國家的糧食產量都會有一個大幅度的增長。”
美國農業部最新公布的供需報道預測,今年下半年至明年全球小麥、大米,連同粗糧和油籽,所有糧食品種都將達到創紀錄的產量水平。更重要的是,“由于進口國也出現大幅增產豐收,全球貿易量也會顯著減少。”而國際貿易是糧食價格上漲的主要動力之一。
國際油價也已經從高峰時的147美元跌至120美元。這一方面會拉低糧食生產成本,另一方面則會抑制生物燃料投資——這被指責為全球糧食危機的罪魁禍首。
而美元走強也對包括糧食在內的大宗商品價格起到了抑制作用。2008年7月以來,美元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升值7.41%“根據歷史經驗,美元升值后,大宗商品價格的回落幅度會超過貨幣價值的變化幅度。”北京東方艾格農業咨詢公司的一位分析師說。
國家糧油信息中心一位專家表示,最近出現的價格回調是一件好事。“此前的糧價是有泡沫的,并沒有準確反映糧食的價值。”他認為,大量投機資金放大了糧食價格,但它們的撤退是不可避免的。“泡沫遲早要破滅,糧價早晚要回歸真實水平。”這位專家說。
兩難的調控
盡管國際市場糧價下跌會對國內市場產生一定沖擊,但在專家們看來,國內糧價更多的是取決于政府的調控方向。
“單純地分析供需是否平衡是不夠的,在中國市場上,政府才是糧價的決定者。”吉林糧食集團一位人士說。中國糧食行業協會一位負責人也認為,“關鍵還是要看政府的態度”。
對此,前述國家糧食局官員表示:“政府還是希望糧價能夠保持穩定,不愿意看到糧價大漲大跌。”他表示,“如果波動超出了容忍的限度,政府肯定要出手干預。”
這位官員拒絕透露政府容忍的限度范圍,也不介紹可能的調控手段。“這兩個問題是宏觀調控最敏感、最微妙的核心問題。”國家糧食局系統的一位專家說,“谷賤傷農,谷貴傷民,農民和消費者都得保護,這對政府的調控技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中國的糧價調控必須要在炙熱的宏觀經濟和脆弱的農業系統之間做出選擇,這確實是一個兩難的選擇。
從去年開始,中國的宏觀經濟一直處在通脹的威脅之下。今年2月份CPI一度達到8.7%。在一些專家和官員看來,食品價格的大幅上漲是CPI上漲的主要動力。因此,控制糧食價格過快增長一直是宏觀調控的基調。為此,中國政府不僅叫停了絕大部分的糧食出口生意,而且密集拋售國家儲備糧平抑市場需求。
這些努力取得了成效。國家統計局公布的7月份CPI僅為6.3%,食品類價格漲幅趨緩被認為是CPI增幅走低的主要因素之一。當月食品價格上漲幅度僅為14.4%,而2月份CPI達到峰值時,食品價格漲幅達到23.3%。
但是,現在需要注意糧價下跌的風險了。“糧價下跌肯定會對農民的種糧積極性產生影響,而這反過來又會影響農業生產的穩定,以及國家糧食安全。”上述專家說,“而這正是高層最擔心的。”
業內人士估計,一個可能的調控手段是提高最低保護價。2006年年底中國糧油價格出現大幅上漲,宏觀調控部門此前大規模托市收購被認為是主要原因。
國家發改委價格成本處處長唐鐵軍7月底公開表示,一些糧食主產區已經申請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水平。“有些主產區甚至明確要求,希望國家在明年最大程度地提高糧食收購價。”
前述吉糧集團負責人則認為,國家應該適時放開糧油出口,以便進一步縮小國際與國內糧食價差。目前小麥、玉米等主糧價差大約在40%。在這種情況下,“放開進出口貿易,可以對國內市場產生明顯的抬升作用。”
但上述這些觀點顯然還缺乏共識。前述國家糧油信息中心專家對于抬高糧價保障農民增收的邏輯就表示懷疑:“農民究竟能從價格上漲中獲利多少還是一個未知數,農產品價格上漲的邊際收益是非常低的。相反的,農民更容易成為糧價上漲的受害者,因為農產品價格上漲必然傳導到所有其他產品中。”在這種情況下,“加大對農民的補貼力度或許是更好的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