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場熱傳高盛集團進軍我國養豬業,人們對這個行業寄托無限希望的時候,一盆“冷水”卻迎面潑來。有統計數據顯示,全國豬肉價格已普遍連續20多周下滑,而飼料價格持續上漲,與年初相比,每頭生豬利潤已均降300元,養豬業再次面臨重大考驗。 豬價降,料價漲 養豬農戶心發慌 最近贊皇縣養豬戶于鳳森有點鬧心,因為他家的100頭豬都長到了50多公斤,再有一個月就要出欄了,可是持續低迷的生豬收購價讓他心里越來越沒底。 “俺這些豬都是5月初才上的,當時仔豬價格正高,每頭價格高達560元(10公斤重),再加上這幾個月混合飼料價格一再上漲,最高的已經漲到了210元一袋(40公斤裝),到出欄時不算人工每頭豬成本價就要達到1200多元。按現在每公斤14元的收購價計算,每頭豬毛利也不過200元,若是刨去這4個多月的人工成本,每頭豬純利只剩下100元。要是到時豬價再下降,可就真的不賺錢了。” 一邊給記者算賬,老于一邊搖頭。他告訴記者,雖說年初每頭豬純利四五百元高得有點不正常,可是豬價降得太快,也不是好事。現在不光他一家,已經有不少養豬戶開始打退堂鼓了,因為養豬成本提高太快,再加上疫病防治難,投資風險越來越大,像豬藍耳病、高熱病無論染上了哪一種都會血本無歸。 據了解,目前上市的生豬基本上是從今年春節期間購進豬苗開始飼養的,高價買、低價賣,一些養殖散戶實際上已經賠了錢,只不過有去年賺的錢打底,人們還能免強維持。 養豬量快速增長 導致生豬價格下滑 豬價持續下滑養豬利潤銳減,養豬業的拐點真的來了嗎?對此,很多畜牧專家都給出了否定的答案。因為雖然豬肉價格連續下降,但是與去年同期相比,價格仍然處于一個較高的位置。實際上,當前養豬業面臨的困難主要來自于飼料和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如何破解這些難題,應該是有關政府部門考慮的重點。據悉,中國畜牧業協會豬業分會今年10月將召開專門的會議研究養豬企業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有關畜牧專家指出,生豬價格持續小幅下滑與年初養殖量快速增長有關,因為豬肉價格下滑的背后是生豬出欄量明顯增加。市畜牧水產局統計調查結果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市生豬存欄218。61萬頭,比去年同期增長5。76%,出欄234.67萬頭,比去年同期增長4.69%。這些數據就是明證。 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去年為了抑制豬肉價格快速上漲的勢頭,國家對養豬戶實施了補貼政策,不僅對母豬進行直補,還出臺了生豬養殖大縣補貼等眾多優惠政策。當時生豬養殖效益高,國家又有補貼,在這種“利好”刺激下,眾多不懂技術、不懂管理、不懂市場的農民一哄而上紛紛養豬。從這幾年豬肉市場的起伏看,這種狀況不利于養豬業向標準化、規模化發展。尤其是散養戶由于缺乏市場信息和技術,一有風吹草動,便迅速棄養退出,更易造成豬肉市場動蕩。
專家建議: 加快結構調整是關鍵 自去年下半年以來,豬肉價格飆升,刺激著養豬業的發展,養豬的“牛市”景象,令大小養殖戶都高興了一把。然而,從今年5月開始,生豬的價格逐漸走低,而飼料、勞動力價格和運輸成本卻逐日看漲,養豬業的利潤空間一步步縮小,又讓養殖戶都捏了一把汗。業內人士擔憂,目前養殖戶的母豬存欄量較大,將可能導致肉豬供應過剩,由此而來,明年的養豬行業將面臨一次“大洗牌”。實力雄厚、技術含量高的養殖場或許能夠渡過難關,而一些小養殖場和散養戶也許就會因此而“出局”。 對此,有關專家表示,養豬業一直都存在景氣周期,現在豬肉價格的下降是一種正常的波動。天氣轉涼后,豬肉消費量會逐漸增加,生豬養殖形勢還會出現好轉。不過,加快養豬業結構調整才是解決難題的最終出路。這次調整對于有實力的企業來說是一次機會,隨著養豬成本升高和利潤下降,散戶養殖的數目會減少,建議優質企業可以利用這個機會擴大飼養規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