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奪定價權,中國大豆絕地反擊
“他們在和我們搶大豆。”位于中國農科院的中國大豆產業協會辦公室,中國大豆產業協會專職副會長劉登高對大豆產業協會副秘書長盧林綱說。
讓劉登高在意的一條消息,是豐益國際準備斥資30億美元收購東北大豆。劉問盧:“這個消息你關注了嗎?我們要好好研究研究”。他很快就從電腦上找到新聞,打印了出來。
大豆軍團試水
8月17日,內蒙古。劉登高一行這次出差,是和內蒙古、黑龍江、吉林等省參與大豆產業化試點的地方政府敲定最后的方案。
半個月前,大豆產業化試點的初步方案出爐。從2007年3月大豆產業協會成立,劉和他的下屬就一直忙于大豆產業化的工作,方案從構想到初步出爐,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挺復雜的,企業、地方政府、農戶,多頭利益,都要協調好。”
成立一年多的大豆產業協會,與農業部淵源頗深。會長萬寶瑞曾出任農業部原常務副部長,專職副會長劉登高是原農業部經管司司長。歷經三位副總理親自批示,籌備四年才得以建立的大豆產業協會,也被寄予挽救中國大豆產業的厚望,而大豆產業化正是協會最為重要的工作。
劉透露說,從去年開始,產業化試點開始進入議事日程。愿意參與產業化試點的企業,先制定出自己的試點方案,再提交給大豆產業協會。
推動大豆產業協會成立的九三油脂集團,也是這次大豆產業化試點的積極推動者,集團老總田仁禮向記者證實了這一消息,“我們九三很熱心”。
擁有亞洲最大的大豆加工工業園的天寰集團,同樣參加了這次的大豆產業化試點工作,“我們的方案已經交給大豆產業協會,不過方案最后怎么樣,還要看和地方政府、豆農的協商結果。”天寰集團外宣負責人廖軍輝透露,這次參與試點的大型大豆加工企業有20家左右,小企業可能有數百家。
方案提交給大豆協會后,后續工作并未完成。事實上,包括農業部在內的相關部委,也在密切關注由大豆協會發起的產業化試點方案。
8月11日,記者在大豆產業協會辦公室見到劉登高的時候,他剛從農業部回來。劉透露說,他是跟農業部的相關領導談論與試點相關的工作,“農業部非常支持我們的試點”。
劉告訴記者,方案涉及的內容主要是大豆企業如何與豆農結合的問題。在現在的方案中,大豆加工企業將和豆農提前約定好種植大豆的品種,“專種”與“專用”相結合,“比如說加工企業需要高蛋白的,農戶就種高蛋白的。”農戶只要按照約定種植了相關品種,“企業一定要收購”。
而在最為敏感的價格領域,采取的是市場價+浮動提高的模式,劉透露說,“參與試點的企業,大豆收購價要在市場價的基礎上增加10%~20%左右。”
劉透露,參與試點化的大豆加工企業以及數百家中小型大豆加工企業其原料多是非轉基因大豆,產地在國內。與此相對,外資染指的企業其原料多為轉基因大豆,來源于國外,屬于中國幾乎完全喪失定價權的品種。
國產非轉基因大豆未來命運如何,正是振興中國大豆業最為關鍵的因素。記者了解到,中國的大豆為非轉基因大豆,而中國在非轉基因大豆產品上,還有相當大的定價權,“發展我們有優勢的非轉基因產品,能夠加大我們在整個大豆產品上的定價權”。而如果國產大豆產量萎縮,中國僅有的在非轉基因大豆上的定價優勢也將喪失。
然而,這次的試點能夠挽救已經淪陷的大豆江山嗎?
失地能否收復
劉登高在看了豐益國際的新聞說:“應該不是空穴來風。”事實上,在大豆和食用油定價權旁落的背景下,謀求大豆受制于人的狀況的改善,也正是此次大豆產業化試點工作的目標之一。
會長萬寶瑞說,中國大豆產業之所以落后,關鍵在于“農戶一盤散沙,企業孤軍作戰”的傳統體制與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產業一體化的發展潮流不相適應。在中外大豆戰中取勝的美國大豆,走的正是規模化和產業化的路子。
劉對這次的大豆產業化試點寄予厚望,“我們的試點,先重拾豆農種豆信心,減少大豆對外依存度。同時,加入大豆產業化試點的企業組成聯盟,集體購買大豆,增強談判能力,加大在大豆價格上的定價權。”
記者了解到,日本和韓國走的正是通過產業聯盟、增大定價權的路子。日韓的官方機構或私人團體通常會和其成員聯合達成訂單,提高定價發言權,以期獲得盡可能低的價格和盡可能好的質量。
不過,在廖軍輝看來,這次的產業聯盟只是試點,“這才是第一步,參與的大企業太少,所以我們整體上的談判能力還需要加強。”
而在大豆油脂行業,參與產業化試點的實力最為雄厚的企業是九三油脂。不過,要讓更多的大型油脂企業參與產業聯盟,顯然并不容易。
在中國,外資通過收購、參股國內大型糧油企業獲得大豆進口權。全國97家大型油脂企業中,外資就控制了64家,占總數的66%。美國ADM公司和新加坡WILMAR集團共同投資組建的益海嘉里集團,在國內直接控股的工廠和貿易公司已達38家,工廠遍布河北、山東、江蘇等省。而中糧旗下的多個煉油廠也被外資“染指”。
“這些企業當然并不熱衷于我們的大豆產業化試點工作了”。劉登高說。
在劉看來,上述外資占據國內大豆市場,也導致了豆農喪失利益,“國內的大豆豐收與否,幾乎不能對價格產生影響了,豆農種大豆的時候不放心,因為未來價格很難預測。”
來自中華糧網的數據顯示,在經歷2007年的天價后,8月的大豆價格盡管已比7月份每噸低了近百元,仍然交易清淡,而價格走低的原因被分析為美國大豆生長形勢的好轉。其中大連大豆期貨價在芝加哥大豆期貨價格下跌的影響下,也一路走低。
上述鏈條顯示,豆農的迷惑,答案正在大洋彼岸。大糧商操縱芝加哥期貨市場,大連的大豆期貨投資者再跟進芝加哥市場的期貨價格,而期貨價格最終影響現貨市場。“什么叫定價權喪失,就是處處跟進他人的價格,大豆市場現在就是這樣。”
“我們作為全球最大的大豆買家,卻在定價上沒有發言權,這是不合理的。”劉補充說。
21日,劉登高一行已經轉移到黑龍江省考察,陪同的大豆產業協會副秘書長盧林綱告訴記者,他們之前和內蒙古地方政府“談得很融洽,一切都很順利。”
劉登高向記者強調:“試點成功后,有望在全國范圍內推廣。”
鏈接
中國大豆產業大事記
1996年中國開始對大豆進口實行配額管理,之前中國是大豆凈進口國。
2001年中國對外開放大豆市場,外國企業不斷涌入國內,四大糧商開始染指中國大豆業。
2004年,在遭遇到國際投資基金的瘋狂打壓后,中國中小型大豆加工企業和本土榨油企業不堪承受負荷,紛紛宣布破產,被外資低價兼并。
2005年,中國進口大豆2659萬噸,成為世界最大的大豆進口國,進口量約占全球貿易量的1/3。
2008年,據美國農業部預計,中國全年將進口3550萬噸大豆,進口依存度將首次突破70%。中國90多家國內榨油企業中,64家已變成外資獨資或合資,控制了中國85%的實際加工總量。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