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imseu"></button>
  • <rt id="imseu"></rt>
    <li id="imseu"><source id="imseu"></source></li>
  • <button id="imseu"><input id="imseu"></input></button>
    <table id="imseu"></table>
  • <strike id="imseu"></strike>
    查看: 4202|回復: 4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討論] 四川與河南農業集約化比較研究

      [復制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于 2008-8-22 08:01:1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當今世界,能源危機,金融危機,糧食危機接踵而來。在這樣的大氣候下,為適應新的形勢,我國經濟將面臨著一場重大轉型,通過這次轉型,我國經濟將從對出口加工型的經濟轉為內需為主型的經濟,從資源依賴型的經濟轉為資源自主型的經濟。從忽略物質主導的經濟轉為重視物質主導的經濟。這一次重大轉型,既是危機,同時也是機遇。在這一場大轉型前,四川做為一個農業大省和人口大省,農業的基礎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全面認識四川的經濟形勢,找準四川農業轉型的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僅就與四川同為農業大省、人口大省的河南在農業集約化方面進行分析比較,從中得出有益的借鑒。   一、四川與河南農業集約化差距
      據統計數據顯示,2006年河南人口9392萬,四川人口8169萬,河南鄉村人口比重67.5%,四川65.7%;河南耕地面積8110.3千公頃,占全國耕地面積6.24%,四川9169.1千公頃,占全國耕地面積7.05%。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四川與河南農業環境相當,某些因素,如耕地、鄉村人口比例還略微占優。1987年,四川糧食產量2913.4萬噸,油料產量140.6萬噸,豬牛羊肉產量達249.8萬噸,河南同期糧食產量2948.4 萬噸,油料產量136.6萬噸,豬牛羊肉產量80.3萬噸。兩省農業幾乎在同一起跑線上。但就是在幾乎相同的環境下,到了2006年,河南農業增加值 2049.92億元,位列全國第二,糧食產量5010萬噸,位列全國第一,糧食人均占有量534公斤。而四川當年農業增加值1595.3億元,位列全國第四,糧食產量2893萬噸,位列全國第五,糧食人均占有量僅353公斤。河南地處黃河流域,一年兩熟,谷物單產達到5703公斤/公頃,四川地處長江流域,可以一年三熟,且有“天府之國”的美稱,谷物單產4957公斤/公頃,僅為河南的86.9%。除糧食外,2006年肉類產量河南736.5萬噸,位列全國第二,四川690.8萬噸,位列全國第三。2006年河南油料產量449.6萬噸,位列全國第一,四川油料產量232.3萬噸,排在山東、湖北、安徽之后。
      從以上數據看到出,四川農業自然條件比河南好,但農業主要產品產量卻低于河南。
      二、河南農業集約化的因素分析
      從農業生產成果看,毫無疑問,河南是領先了。河南成了響當當的全國第一糧食生產大省,在近些年內受到全國廣泛關注,同時也必將以這樣的生產能力大大受益于正在成型的“中國經濟大轉型”過程。四川近年來卻落后了,除肉類產量外,其它主要農產品產量總是在全國第四、五名以下徘佪。
      河南為何領先,單從“三農”所面臨的嚴重問題看,兩省似乎面臨同樣的問題: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家里僅剩號稱“389961”部隊的婦女、老人和孩子;農業生產資料價格高漲,糧價上漲跟不上農資上漲的幅度;農業和水利基礎設施年久失修;近年來,黨和政府出臺了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措施,農業生產外部環境同樣有了大的改善等,其差異程度不大。但從宏觀的農業環境看,四川與河南卻存在較大差異。其中重要的一點是河南地處北方小麥主產區的中心,而四川的位置卻偏離這一主產區,處在南方稻米主產區與北方小麥主產區的交叉和邊緣地帶。
      經過多年的經濟發展,盡管農業的家庭聯產承包制的土地制度尚未發生革命性的轉變,但我國北方地區在大的市場經濟外圍環境下,農業生產方式還是發生了一些靜悄悄的歷史性變化。其中一個變化就是我國小麥、玉米、大豆的區域性、大面積主產區的形成。
      首先形成的是東三省的玉米、大豆主產區。這一主產區形成的基礎為原先東北地區大型國有農場的改制。這些國營農場本來所具有的農業機械化條件,連片的大規模農田奠定了這一主產區的基礎。這里的一個重要標志是吉林省成為以玉米為主的當時的產糧第一大省。同時,這一主產區也遭受到了重大挫折。這就是東北大豆在美國大豆明強暗劍的擠壓之下,幾乎全軍覆沒,導致我國喪失大豆市場的主導權。值得關注的是,繼東三省玉米、大豆主產區的形成與起落后,在黃海淮平原地區,我國小麥主產區出現新的崛起。涉及省份含河南、山東、河北、安徽、江蘇、湖北、陜西等。這一次小麥主產區的崛起,沒有原東北玉米、大豆主產區的大面積墾殖,大規模農業機械化的基礎,而是在原有小農經濟式的土地承包制度上,嫁接了大面積墾殖、大規模農業機械化,大范圍良種推廣的新模式。正是在這樣的模式下,河南農業開始邁入輝煌。
      從全國小麥主產區形成的過程,可以看到在原先農業基本生產制度不變的前提下,地處北方小麥主產區中心地帶的河南農業大環境發生了新的大變化。
      1、以高速公路為標志的跨省路網在小麥主產區形成。根據2006年數據,河南高速公路里程3439公里,居全國第一,山東3281公里,居全國第四,河北2329公里,居全國第六,江蘇3354公里,居全國第二,安徽和湖北都是1747公里,居全國第十一、十二。交通四通八達,且快捷高效,構成北方小麥主產區的物流基礎。
      2、以鄭州商品交易所為標志的糧食供需信息網形成。截止到2008年,鄭州商品交易所已成立16年。該所以交易品種以農產品為主,2008年上半年,共成交期貨合約1.93億手,成交金額達到7.49萬億元。已經初步形成了糧、棉、油、糖等大宗農產品為主的綜合性期貨交易品種體系。2007年,在全球成交量最大的前20名農產品期貨和期權合約中,鄭州商品交易所的白糖、強麥期貨名列第5和第7位。據美國期貨業協會最新統計結果顯示,在按照期貨和期權交易量排名的全球54家交易所中,鄭商所名列第24,成為中國發展速度最快的交易所。在我國,以農產品價格為標志的“鄭州價格”影響力日益提升,其小麥、白糖等農產品的期貨價格反映了國內的供求關系,揭示了未來的供求情況,形成了中國的聲音,中國的影響力。
      不可否認,鄭州商品交易所的成立和壯大,對河南農業的發展起到了不可比擬的推動作用。例如,對于傳統小麥種植區,大的糧食加工企業以“訂單+期貨”的方式組織農民進行小麥生產。企業一方面根據期貨市場價格與農民簽訂訂單,給農民一個明明白白的來年收購價;另一方面,同時在期貨市場上賣出相應數量的套期保值倉位,收購時根據價格變動情況,既可平倉獲利,也可實物交割,從而規避了價格變動帶來的不利影響。鄭商所的“強麥”和“硬麥”兩大交易品種的現貨與期貨價格,對以小麥生產為主的河南糧食生產起到極強的指導作用,其交貨質量與數量,又極大地穩定了農民的生產預期。
      3、以良種為主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的形成。近些年來,國家加大了對糧食良種的開發推廣工作,從中央到地方,對此都高度重視。在宣傳輿論上,靠水稻雜交技術培養良種的袁隆平成為全國知曉程度最高的農業科學家。河南省2007年至2008年小麥良種推廣面積在7730萬畝以上,占整個種植面積的98%。新中國成立以來,河南省小麥品種已經歷過9次大的更新換代,平均單產增長了8倍多。目前河南省小麥的主導品種是鄭麥9023,該品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連續6年位居我國小麥品種種植面積第一位,在整個黃淮海小麥主產區取得主導地位。
    4、農業機械的廣泛應用和提高。北方農民在小麥主產區的跨區機收、機耕作業創新找到了現代農業與傳統制度的最優接合點,每年全國投入到跨區機收作業中的大型農業機械繁多,僅聯合收割機就達到幾十萬臺。2006年,僅就聯合收割機統計,山東8.16萬臺,位居全國第一,河南7.18萬臺,居全國第二,江蘇6.96萬臺,居全國第三,河北5.6萬臺,居全國第四,安徽4.87萬臺,居全國第五。前五名的省份全在銷麥主產區內。這些農機的所有者絕大多數是農民,操縱農機的機手一般是從產區由南向北,連續作業數十天。這里除國家在農機銷售中給購買者的一次性補貼優惠、收獲期間公路路網的路費免收、農機制造企業的跟車維護外,農機所有者通過這樣的高強度,長時間,跨省區的連續作業,與作為土地所有者的分散的個體農民通過市場協議找到一個盈虧平衡點。在這里,現代化大農業與傳統的土地承包制度通過政府的幫助形成較為和諧的組合,形成多盈的局面。
      5、大型農產品加工企業群的崛起。一批大型農產品加工企業在河南崛起,促進了河南農業的快速發展。如加工面粉的鄭州海嘉食品有限公司,加工肉類食品的雙匯、春都股份有限公司等等。鄭州海嘉年加工小麥的能力達到60萬噸,河南雙匯集團是以肉類加工為主的大型食品集團,現有總資產60多億元,員工 40000人,年屠宰生豬1500萬頭,年產肉制品100多萬噸,是中國最大的肉類加工基地,在2006年中國企業500強排序中,位列第154位;春都公司年屠宰生豬能力60萬頭,年屠宰肉牛3萬頭,年宰殺肉雞300萬只。這些大型食品加工企業,擴大和穩定了河南農產品的需求。
      三、四川農業集約化發展滯后的原因
      農業中的集約經營,是指在單位土地面積上投入相應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來增加農產品總量的一種生產方式。集約化經營與靠廣種薄收來保持農產品總量的粗放經營完全對立。以此理解,我國傳統農業的最優模式“家庭聯產承包制”也是一種集約化經營方式。這種方式主要靠在單位土地上投入大量人力,進行精耕細作,合理安排,通過單產的提高來提高農產品產量與質量,進而獲得收益。這是一種傳統的集約化經營模式,事實上,由于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隨經濟發展而拉開的比較效益,我國農村勞動力大量流失,外出務工經商,這種傳統的集約化經營模式已不能維持,從而造成農村土地大量撂荒,農村社會凋零,農業不能提供足夠的,社會所需的農產品。
      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社會進一步現代化,一種新的集約化農業模式產生。這就是現代集約農業模式。現代集約農業模式的基礎是現代工業和科學技術,以此為基礎組織社會化的農業大生產,實現農業生產的高產、優質、高效、低耗,建立起一個可持續發展的,依靠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裝備和現代經營管理的農業綜合體系。現代集約化農業的樣板是美國的農業體系。其特點是農業用人很少,農田播種、田間管理、農作物收割完全依靠農業機械,形成了大面積的單一作物帶,大量生產完全商品化的農產品。我國玉米、小麥主產區的運作模式也已經初步顯現了現代集約農業模式的雛型。
    迄今為止,河南在農業發展的過程中,與現代農業集約化過程有相似之處,“天時、地利、人和”均占先機。“地利”是河南以龐大的農業總量處于我國物流、信息流的中心地帶。“天時”是在國家日益重視“三農”問題,不斷提高農產品價格,國家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取得了突破性發展。“人和”是通過市場運作的模式,逐漸形成了多元體制下的大規模農業機械化力量,突破了大量農村勞動力流失的“瓶頸”。通過市場競爭機制形成的大型食品加工企業群,又穩定了河南農產品的需求。有了這些因素的促進,河南正成功地從傳統的集約農業向現代集約農業轉型。分析四川農業發展滯后的主要原因:
      一是農民大量外出務工經商對傳統集約農業有大規模的沖擊。據2006年數據,四川農民人均純收入3002.4元,其中工資性收入1219.5元,占純收入的40.6%,家庭經營收入1586.5元,占純收入的52.8%。河南農民人均純收入3261元,工資性收入1022.7元,占純收入的 31.4%,家庭經營收入2108.3元,占純收入的64.7%。兩相對照,四川農民工資性收入比重大于河南9.2個百分點,家庭經營收入低河南11.9 個百分點。四川農民靠外出務工提高收入,犧牲的是自家的家庭務農收入。真可謂是“務了別人的工,荒了自己的地”。
      二是我國稻米生產的現代集約化農業運作模式尚未取得突破。對于地處長江流域的廣大水稻生產地區,由于田塊分散,且多山區和丘陵,水稻生產過程的育秧、插秧、田間管理、收割過程還沒有找到能夠大規模取代人工,能夠取得經濟效益的方法。由于這個原因,大批農民外出,就只得撂荒土地。四川自古號稱“天府之國 ”,是傳統型集約農業的典范。人多地少,全靠投入大量勞力精耕細作。其實,“天府之國”的四川,真正的“天府”是成都平原,數千年來,靠著都江堰灌溉體系,成都平原“水旱從人”,是四川的糧倉。但近幾十年來,隨成都城市圈的發展,處于成都平原的溫江、郫縣、雙流、新都已逐漸轉變為城市,城市區的街道、高速公路等占用大量農田。比山區和丘陵地區容易施行的農業機械化,已經沒有發展的余地。現在四川的農業發展,已不能依賴已漸變為都市的成都平原,而需依靠川北、川南、川東區域的丘陵地區和山區。
      三是傳統的家庭養殖模式趨于瓦解。傳統的集約化農業模式依靠巧用人工,形成家庭農業經營的自我循環,種植業依靠有機肥料,家庭養殖業提供有機肥料,以節能、環保、低投入的方式取得農業和畜牧業的雙高產。但現在這樣的模式由于與第二、第三產業的比較效益,已不能對農戶構成吸引力。許多農民反而從農產品的生產者變為農產品的需求者。四川的許多農產品已不能成為商品,原有的生豬、油料生產優勢也在漸漸喪失。
      四、促進四川農業集約化發展的思路
      我國經濟正面臨重大轉型,對外需要有重要資源保證話語權,保證平等交流。對內需要有一個“內需”強大的健康經濟結構。在這樣的形勢下,高度重視農業生產,重視農產品資源是大的趨勢,而四川以傳統農業大省卻站在不利的位置上,有關部門需早作準備。
      從河南農業居于前列的經驗看,在現代集約化農業的要求下,促進一省農業的發展已不是一省政府、一省市場通過努力能夠作到之事。四川處于我國稻米、小麥、油料主產區的交叉之地,需要做的首先是促進跨省區域聯合,打通出川物流通道,形成信息中心。為此建議:
    1、形成區域大交通格局。四川新一屆班子上任伊始,就提出要把四川建成“區域高地”,打通四川的出川大通道,特別是要打通四川高速公路的斷頭路。毫無疑問,這一決策是英明的,這一決心不能應發生了地震而動搖。打通四川的各路出川通道,形成區域大交通格局,不僅對四川工業和第三產業有強大的促進作用,對四川農業的現代集約化轉型也能夠奠定堅實的基礎。在打通出川通道的過程中,除了重視和發達工業地區的連通外,還要注意和我國稻米、小麥主產區的連通問題。這樣,就實際上為四川農業的大發展做了一筆先期的間接巨大投資,
      2、促進全國水稻、豬肉主產區聯合。縱觀全國,小麥、玉米主產區已經成功形成,并構成巨大的生產力。而地處長江流域的水稻主產區,盡管經濟發達,但農業生產反而退步。不是不能也,而是不為也。四川地處其間,工業不甚發達,農業反而退步。這樣一個地位,在長江流域稻米主產區諸省市中,是最需要保證和促進農業的發展的省份之一,是農業跨區域大規模集約化轉型的主要得益者。為此,四川省政府應著手力促“全國水稻主產區”的省際間政府聯合,據以協調政策,促進投資。為此可牽手農業部,在成都市舉辦一年一度的“全國水稻主產區暨生豬主產區會議”,邀請全國有關方面部門領導和專家參加,通過大會交流和學術研討取得共識,化為行動。
      3、促進“西南地區商品交易所”在川設立。迄今為止,全國性的商品交易所已有上海、大連、鄭州三家。遺憾的是西部尚無一家。成都號稱西部金融中心,如果能夠促進全國稻米主產區和豬肉主產區的聯合,就有條件要求在成都設立第四家商品交易所,其中大宗農產品的現貨與期貨交易標的以“白條豬”和幾大品種的稻谷為主。同時,西部豐富的礦產資源也能為交易所提供豐富的交易品種。這將是四川成為“區域信息高地”的一個重要環節,四川省政府對此事益盡早謀畫,提上議事日程。
      從河南在“中國北方小麥主產區”形成中的農業集約化過程可以看到,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現代農業集約化轉型是必然趨勢,在北方小麥主產區的表率和示范下,“南方稻米主產區”、“全國生豬主產區”會以更猛的勢頭,更自覺的行動進行現代農業集約化轉型,四川在這兩大主產區中,以龐大的總量基礎已經占有當時河南在“北方小麥主產區”的先期優勢,有關方面所作先期工作和投入定會在今后必然發生的經濟轉型中得到豐厚回報。
    中國畜牧人網站微信公眾號
    沙發
    發表于 2008-8-22 10:45:50 | 只看該作者
    四川人民要努力!:tiaotiao:

    評分

    參與人數 1論壇幣 +20 收起 理由
    nety + 20 該貼得到樓主的二次獎勵!

    查看全部評分

    板凳
    發表于 2010-6-30 15:12:17 | 只看該作者
    瓜的老火。這能比么?要比拿四川與貴州比,河南跟河北比,地形氣候相當。怎么可能說兩個人差不多,面積差不多的比呢?你拿個杯子的表面積與你拿本書的表面積相當的時候他們比么?哎,人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地毯
    發表于 2010-6-30 15:20:48 | 只看該作者
    河南地處黃河流域,一年兩熟,谷物單產達到5703公斤/公頃,四川地處長江流域,可以一年三熟,且有“天府之國”的美稱,谷物單產4957公斤/公頃,僅為河南的86.9%。

    能寫出此報告的真的不曉得他心是不是在山西煤礦坑里裹過的呀——那個黑呀。。你那么會比你把成都平原劃出來拿去河南找塊地來比了。。
    四川旅游比河南好多少?為啥子好。他要拿地來做這些的嘛。不然哪里有旅游呢。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發表于 2010-9-28 11:19:23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5# zjying


        越來越喜歡你的話了

    點評

    哈哈。一時激動了哈。。激動了。。  發表于 2010-9-28 12:00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發布主題 快速回復 返回列表 聯系我們

    關于社區|廣告合作|聯系我們|幫助中心|小黑屋|手機版|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24號

    北京宏牧偉業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京ICP備11016518號-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9-18 00:23, 技術支持:溫州諸葛云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思南县| 贺州市| 同仁县| 合阳县| 新田县| 慈溪市| 乡宁县| 天长市| 宁海县| 晋中市| 长葛市| 化德县| 南华县| 广德县| 漾濞| 顺义区| 乳山市| 林甸县| 桃源县| 罗田县| 新竹县| 榆中县| 济宁市| 北海市| 台湾省| 基隆市| 富顺县| 昌都县| 中山市| 东港市| 青浦区| 东乡族自治县| 资兴市| 三门县| 徐州市| 阳新县| 民勤县| 五家渠市| 靖宇县| 宁陵县| 安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