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似乎表明,外部需求已經成為福建豬肉價格的杠桿,福州市貿發局黨委副書記曾志清則表示,近年來,福州外調的生豬在量上逐年增加,但隨著外地生豬生產的恢復,出現下跌的可能性比較大。鄭謀銓指出,新一輪的下跌也是可以預期的。
散戶唱罷外資登場
隨著建材、飼料和人工費用的增長,加上環保壓力和土地供應偏緊等原因,部分養豬散戶開始退場。記者日前在福建養豬重鎮——福清東南村看到,由于當地政府養殖場整治工作和環保等方面的要求,東南村大多數養豬戶在本月底將進行拆移,部分規模較小的養豬散戶在得到賠償款后已經打算不再養豬。
據林靜介紹,目前福建規模型養豬已經達到80%。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專業戶養殖與合作社養殖已占到全國養殖量的40%。到明年,規模養殖會超過50%,這為國際資本的并購進入提供了很好的機會。
規模化養豬場和養豬小區則具有資金實力雄厚、適應市場能力強和生產相對穩定等特點。但隨著成本的上漲,規模化經營在投入上也很難擴大。據悉,目前建一個有500頭母豬的養豬場,總投入要700萬元左右。此外,大多養豬企業資金不雄厚,因為缺乏抵押物又很難從銀行貸到款,一旦出現自然災害或是市場狀況不好,面臨巨大風險。
記者在與部分養豬企業的溝通中發現,大多企業把希望放在政府的扶持和補貼上,在此情況下,如果有資本進入進行合并或收購,自然就成為企業的“救命草”。
記者手記:神秘機構劍指豬肉深加工
百世騰的投資行為已經引起福建當地相關部門的重視,在他們看來,以百世騰眼下的操作模式,還不足以控制豬肉市場的定價權,他們擔心的是,其背后隱含的更深層次的商業行為。業內始終認為百世騰強大收購資本的背后有一定的支撐。
隱蔽手段進入?
“如果以外資的名義進入,豬場征地不一定能通過政府部門審核。”有關人士指出,在初期介入中國市場時,外資往往采用的不是全資收購的形式,而是采用更為隱蔽的手段,譬如控股、合資等形式。
值得一提的是,現下百世騰跟各養豬場談判的都只是合作形式,他們對生豬的收購欲望大過固定資產——豬場。即使投資完成控股后,也只是以經營的形式介入,這樣在享受政府補貼方面,還將維持原來的模式。
切入深加工的前奏?
雖然中國養殖開始規模化、專業化大舉推進,但讓普通散戶徹底離開養殖業還是個漫長的過程,因此短時間內形成壟斷不太可能。
“大規模的收購看重的是以后的3到5年,甚至是十年的市場。”劉玉滿認為,已經在各加工領域頗有斬獲的外資可能最終的目的還是在深加工領域。據悉,早在2004年,高盛即入股肉制品企業雨潤集團,2006年更以20.1億元將中國最大的食品企業雙匯集團收入囊中。
“批發商行的價格都是由貿發局等部門控制,利潤最大的在上游養殖和下游深加工。”鄭謀銓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