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永??h畜牧業發展現狀 2006年永??h畜牧業產值8.48億元(按現行價計算),占農業總產值39.4%;肉類總產量64438噸,人均占有肉類139.4公斤。生豬出欄79.31萬頭,銷往漳廈泉及廣東一帶瘦肉型豬40萬頭;家禽出籠575.96萬只;肉兔出欄97.6萬只。我縣以瘦肉型豬為主導產業和優質肉兔為特色產業的畜牧業產業化格局已基本形成。
二、畜牧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1、養殖業污染日趨嚴重,動物疫病形勢依然嚴峻。養殖業發展布局規劃雖已制定但落實不到位,全縣養豬場無規劃、無審批、無環保措施的現象相當嚴重,不少豬場建在居民區及溪河兩岸,造成嚴重污染。如撫市中湖杏坑自然村群眾利用原福三線老公路建豬舍,一條不足3公里的路段,養豬場12家,年出欄近萬頭,造成小溪常年污染;虎崗灌洋水庫周圍養豬場20多家,大部分養殖場污水直接排入水庫,下游群眾生產、生活用水受到嚴重影響。據初步統計,全縣約有70%豬場環保措施不達標,治理養殖業污染已勢在必行。周邊省市重大動物疫情時有發生,隨時威脅我縣養殖業。此外,畜牧業的快速發展、畜產品流通頻繁帶來疫病種類的增多以及基層診療設備和手段的落后,給疫病防治增加了難度。
2、產業化組織程度較低。目前,我縣農村散養戶還有近6萬戶,千家萬戶分散養殖仍占主體地位。這種傳統的生產經營方式,既不利于動物疫病防治工作的開展,也不利于標準化生產技術推廣。專業合作組織規模較小,實力薄弱,組織協調力不強。
3、畜禽及其產品安全保障體系差。在飼養戶中大量使用獸藥以及違禁使用抗生素、重金屬、激素等現象時有發生,極易造成在畜產品中獸藥殘留超標。同時,飼料、獸藥市場的安全管理體系和制度不健全,產品質量管理執法監督薄弱,管理難度較大。標準化生產技術還處于推廣示范階段。
4、資金約束,基層獸醫站面貌難改變。全縣24個鄉鎮獸醫站如按出現重大疫病必須緊急處理需配備的必需儀器、設備、交通工具以每站6萬元計需144萬元,當前有5個站需危房改造、16個站無站址重建需投入80萬元,兩項合計224萬元。由于我縣財政支農資金總量小,很難有這筆資金投入。基層站現狀遠不能適應畜牧業快速發展及人民對畜產品質量的要求。
5、養豬效益波動較大。近幾年,生豬市場價格波動較大,受市場價格的影響,我縣自繁自養、飼養管理較好的每頭商品豬利潤高時可達250元以上,低時不到50元,有時還會出現虧損。
三、畜牧業發展有利條件
1、良種繁育體系初步形成。全縣現有瘦肉型種豬場33個,能繁母豬達2.3萬頭,良種覆蓋率達90%。良繁體系實現了三個根本性轉變:一是地方品種向優良品種轉變,二是粗放型飼養向規?;B殖方式轉變,三是家庭副業養殖向產業化經營轉變。湖雷永興種豬場、陳東金豐種豬場、大溪永勇種豬場、高陂種豬場、培豐志源種豬場、坎市友松種豬場等縣級重點幫扶的示范場對全縣生豬良種繁育起了龍頭、示范作用。
2、生態型養殖逐步推行。全縣豬沼果生態養殖示范場有78戶。其中洪山2000畝豬沼果示范基地已被市政府列為生態養豬示范基地。全縣已有15家豬場申報無公害畜產品,其中8家已獲得省綠辦產品認證合格證書。新建養豬場中采用“豬、沼、果(林、菜、魚等)”生態養殖模式的比例約占80%。
3、養豬技術不斷提高。養豬技術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加強了無公害瘦肉豬生產技術示范推廣以及規模豬場疫病綜合防制技術的培訓指導,包括選育、飼養管理、衛生防疫、飼料、環保等各個環節的新技術得到不斷推廣引用,生產水平有了顯著提高。生豬平均出欄時間由過去的10個月縮短到6個月。規?;i場母豬情期受胎率達90%以上,窩產活仔平均達10頭,斷奶成活率達95%,年產胎次2.1胎,育肥期料肉比2.7∶1,死亡率控制在5%以內。
4、養殖專業戶不斷增多。全縣年出欄100頭以上的養豬場達1800家,其中年出欄1000頭以上有97家,僅高陂鎮養豬專業戶達200余戶,生豬發展起步較遲的湖山鄉2005年新建豬場25個;下洋思賢村人均養豬5頭,成為名符其實的養豬專業村。
5、技術隊伍不斷壯大??h、鄉形成了畜牧獸醫服務網,全縣共有在崗技術人員73人,其中高、中級職稱29人,另外還有285名村級獸醫防疫員。這批人員承擔著全縣畜禽防疫滅病、檢驗檢疫、市場監管及技術培訓等任務。
6、交通、通迅條件好。我縣毗臨廣東、江西及我省閩南地區,梅坎鐵路、國道319線、205線,省道福三線 、永杭線、撫適線,加上縣鄉公路,形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從福州、廈門、深圳、贛州等不同方向進入都十分方便。隨著龍贛鐵路,龍漳、龍梅、龍贛三條高速公路相繼建成通車,至時發展我縣畜牧業所需的飼料原料調入及畜禽產品調出將更加快捷、方便,這對發展我縣畜牧業提供前所未有的交通優勢。
四、今后發展對策
1、 樹立綠色行政理念,實現養豬業與社會環境的持續協調發展既要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發展生豬產業,又要在大力發展生豬產業同時,強化綜合利用和污染防治示范,加強綜合治理,進一步做好生豬養殖污染防治工作,保護自然資源,維護生態平衡。把工作重點從發展養豬業轉移到對加強污染型養豬場的管理和鼓勵生態型養豬場發展并重。鼓勵發展綠色環保、規?;B殖,逐步淘汰高污染型養豬場。
2、實行總量控制,落實畜牧業發展規劃。對鳳城、城郊、高陂、坎市、龍潭、西溪等己突破或將近達到最高載畜量的鄉鎮,嚴格控制新擴建養豬場。新建、擴建養豬場應嚴格審批、科學布局,實現廢棄物達標排放。爭取縣財政每年安排一定的養豬業協調發展專項資金,主要用于禁養區養豬場的搬遷補貼和興建沼氣池的補貼。
3、依靠科技進步,推廣先進適用的養殖技術。推廣果牧沼生態養殖模式和豬糞便與豬尿及雨水的干濕分開收集技術,豬糞用于制作堆肥或生物有機肥。加大養豬場環保設施的建設力度,抓好沼氣池和生化塘的建設。要完善生豬生產過程的監測手段,包括環境和食源性疾病與危害的監測、危險性分析和評估等,實現"從圈舍到餐桌"的全過程監控。要加強疫病防控體系建設,降低疫病的危害;飼喂“綠色飼料”,控制畜產品藥物殘留;加強養豬標準化生產體系建設,促進畜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的提高。
4、提高服務水平,完善養豬業保障體系建設。一是畜禽良繁體系,逐步建立起層次分明的“原種場---擴繁場---商品種畜禽場”結構;二是疫病控制體系,認真抓好轄區內的飼養、流通、屠宰等環節的防疫檢疫監督,加大鄉鎮一級獸醫站防檢力度,有效控制動物疫病的發生和流行,確保我縣無重大疫病發生;三是飼料體系,加強飼料質量和安全性監督檢查,同時抓好青綠飼料的合理利用,發展人工種草;四是信息服務體系,進一步加強信息系統工作,及時宣傳畜牧業發展的新動態及實用科學技術,營造發展畜牧業的良好氛圍。
5、提高良種豬的市場占有率。一是在現有基礎較好、發展潛力較大的養豬場,發展為有一定規模的大型豬場。二是建立龍頭帶動型的養豬生產模式,大力發展生豬專業合作組織,以縣生豬產業協會為龍頭,走“協會+農戶”的路子,推行以適度規?;B豬為主的生產模式,帶動千家萬戶發展。
6、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產業鏈組織化程度。以市場為導向,經濟效益為中心,把豬業的科技、生產、加工、銷售等各環節聯結起來,使產、供(加)、銷一體化和貿、工、牧協調運行,實現生豬產業鏈各環節的風險共擔,利潤共享,利益最大化。
liaosl888 于 2010-6-25 09:46 補充以下內容
沒一幣了,下載東西不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