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imseu"></button>
  • <rt id="imseu"></rt>
    <li id="imseu"><source id="imseu"></source></li>
  • <button id="imseu"><input id="imseu"></input></button>
    <table id="imseu"></table>
  • <strike id="imseu"></strike>
    查看: 2142|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新 型 鴨 肝 炎 病 毒 的 分 離 及 初 步 鑒 定

    [復制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于 2008-8-20 21:31:2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新 型 鴨 肝 炎 病 毒 的 分 離 及 初 步 鑒 定
    蘇敬良1  , 黃  瑜2  , 賀榮蓮3  , 趙繼勛1  , 郭玉璞1
    (1.  中國農業大學 動物醫學院 , 北京  100094 ; 2. 福建農業科學院 畜牧獸醫研究所 , 福建 福州  350013 ;
    3. 廣西農業科學院 獸醫研究所 , 廣西 南寧  530001)
      摘要: 從北京和廣西發病鴨群中分離到 2 株病毒 ,分別編號為B 株和 G株 ,病毒大小約 40 nm ,無囊膜。血清中和試驗
    表明 ,2 株病毒為同一血清型 ,與 1 、3 型鴨肝炎病毒和鴨瘟病毒無血清學相關性。人工感染試驗表明 , G株對雛鴨具有很強
    的致病性 ,可引起典型的鴨肝炎病變 ,但死亡率隨雛鴨日齡的增長而明顯下降;B 株病毒不能致死正常雛鴨 ,但雛鴨經過環
    磷酰胺處理后 ,感染B 株病毒可引起雛鴨死亡 ,死亡鴨肝腫脹、出血。
      關鍵詞: 新型鴨肝炎病毒; 鴨; 分離
    中圖分類號: S 852. 659. 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0    6419 (2002) 01    0015    02
      1999 年 5 月北京、廣西等地 3~13 日齡北京鴨和櫻桃谷鴨
    發生一種類似于 1 型鴨病毒性肝炎的疾病 ,死亡率 20 %~80 % ;
    病鴨表現為突然發病、抽搐并很快死亡;剖檢可見肝腫脹 ,其表
    面呈樹枝狀充血或有出血點、出血斑 ,膽囊充盈 ,腎輕度淤血。
    取病死鴨肝做細菌分離培養 ,結果為陰性;經病毒分離分別從北
    京和廣西的病料中各分離到 1 株病毒(編號為 B 株和 G 株)  ,經
    過鴨胚血清中和試驗表明兩者為同一血清型 ,但與 1 、3 型鴨肝
    炎病毒陽性血清無交叉中和反應[1~3 ] 。
    1  材料與方法
    1. 1  試驗材料  1 型鴨肝炎病毒: 雞胚適應毒 65 代 , ELD50 為
    10 - 6. 12/ 0. 1 mL ,由本室保存;鴨抗 1 型肝炎病毒陽性血清:雞胚
    中和效價 ≥1∶64 ;抗 3 型鴨肝炎病毒陽性血清:由美國康乃爾大
    學B.  W.  Calnek 教授惠贈;鴨抗鴨瘟病毒陽性血清:本室制備。
    北京鴨胚及 1 日齡雛鴨:購自中國農業科學院畜牧研究所; SPF
    雞胚:山東家禽研究所秦卓明研究員提供;環磷酰胺:上海華聯
    制藥有限公司生產 ,批號 991109。
    1. 2  材料處理  無菌取病死鴨肝按 1∶5 加入滅菌 PBS 后研磨 ,
    -  20  ℃凍融 1 次 , 10 000 r/ min 離心 30 min ,取上清用 220 nm 針
    頭式濾器過濾除菌。
    1. 3  病毒分離  將上述處理材料經尿囊腔途徑接種 9 日齡北
    京鴨胚 ,0. 2 mL/ 胚 ,觀察鴨胚病變和死亡情況 ,收獲尿囊液并傳
    代。
    1. 4  陽性血清制備  取 B 株第 4 代鴨胚尿囊液人工感染 7 日
    齡雛鴨 ,接種 7 d 后仍存活 ,對存活的雛鴨于 10 d 后再用滅活的
    尿囊液加強免疫 1 次 ,采血 ,分離血清。
    1. 5  病毒對鴨胚成纖維細胞適應試驗  將分離的2 株病毒第4
    代鴨胚尿囊液分別接種鴨胚成纖維細胞單層 ,盲傳 5 代后取細
    胞培養液接種 9 日齡鴨胚 ,檢查病毒是否能夠在成纖維細胞中
    增殖。
    1. 6  病毒對 SPF 雞胚適應試驗  取分離的 2 株病毒第 4 代鴨
    胚尿囊液經尿囊腔接種 SPF 雞胚 ,0. 2 mL/ 枚 ,盲傳 6 代后收獲
    收稿日期: 2001    07    23
    作者簡介: 蘇敬良(1967   )  ,男 ,江西省金溪縣人 ,副教授 ,博士。
    尿囊液返傳鴨胚 ,檢查分離株是否適應雞胚。
    1. 7  分離毒株鑒定[2 ,3 ]
    1. 7. 1  乙醚敏感性試驗  取第 4 代鴨胚尿囊液病毒 0. 8 mL 加
    0. 2 mL 乙醚于滅菌離心管中 ,振蕩 10 min ,于 4   ℃放置24 h ,3
    000 r/ min 離心 20 min ,吸取病毒液并反復吹打幾次使殘留乙醚
    揮發后分別作 10 - 1~10 - 6稀釋 ,每個稀釋度接種 5 枚 9 日齡鴨
    胚 ,設未加乙醚處理的病毒液作對照。觀察 7 d ,記錄鴨胚死亡
    情況。
    1. 7. 2  鴨胚 ELD50測定  取B 株第 5 代及 G株第 4 代鴨胚尿囊
    液毒分別作 10 - 1~10 - 6稀釋 ,接種 5 枚 9 日齡鴨胚 ,0. 1 mL/ 枚 ,
    觀察 7 d ,記錄鴨胚死亡情況。
    1. 7. 3  血清中和試驗  分別將 56 ℃滅活的 1 型、3 型鴨肝炎病
    毒性血清和鴨瘟病毒陽性血清作1∶5 、1∶10 和1∶40 稀釋 ,并與分
    離得到的病毒第 5 代尿囊液(100ELD50 ) 等量混合 ,4  ℃過夜 ,每
    個稀釋度接種 5 枚鴨胚 ,0. 2  mL/ 枚 ,同時設病毒液對照 ,0. 1
    mL/ 枚 ,觀察 7 d ,記錄鴨胚死亡情況。抗B 株病毒陽性血清與 1
    型肝炎病毒及 G株病毒交叉中和試驗 ,操作步驟與上述相同。
    1. 7. 4  電鏡觀察  取死亡鴨胚肝經戊二醛固定后做超薄切片 ,
    觀察細胞中病毒粒子。另取鴨胚尿囊液經 10 000 r/ min 離心 60
    min 后取上清 ,經 40 000 r/ min 離心 2 h ,棄上清并用少量蒸餾水
    懸浮沉淀 ,再將懸液滴加至250 g/ L 的蔗糖墊上重新超離1 次除
    去部分雜質 ,取沉淀并去除蔗糖后用 20 mL/ L 磷鎢酸負染 ,透射
    電鏡觀察病毒的形態。
    1. 8  攻毒試驗
    1. 8. 1  B 株
    1. 8. 1. 1  取B 株第 5 代鴨胚尿囊液分別經腿部注射 2 日齡和 7
    日齡鴨各 10 只 ,0. 5 mL/ 只 ,觀察 7 d。
    1. 8. 1. 2  將飼養于正壓隔離器中的 16 只 1 日齡雛鴨 ,于 2 、3 日
    齡 2 次腿肌注射環磷酰胺 ,4 mg/ 只;4 日齡時經腿內側注射第 5
    代鴨胚尿囊液毒 ,0. 5 mL/ 只 ,共 11 只;另 5 只作對照 ,攻毒后于
    隔離器中飼養觀察 7 d。飼料和飲水均經過無菌處理。
    1. 8. 2     G株  取 G株第 4 代尿囊液毒腿部注射感染 3 批雛鴨 ,
    分別為 2 、7 和 13 日齡雛鴨各 10 只 ,0. 2 mL/ 只 ,每批設 6 只空白
    對照 ,攻毒后觀察 7 d。2  結果
    2. 1  病毒分離  將處理的病料接種鴨胚后 96 h 內可 100 %致
    死鴨胚 ,可見胚體水腫、出血 ,肝出血或有白色壞死點。鴨胚尿
    囊液傳代毒接種鴨胚成纖維細胞連續 5 代均不產生細胞病變;
    細胞培養液毒接種鴨胚不能致死鴨胚。經 SPF 雞胚中連續傳 5
    代 ,雞胚發育正常 ,試驗表明分離的 2 株病毒不能在鴨胚成纖維
    細胞和雞胚中增殖。
    2. 2     乙醚敏感性試驗  將 2 株病毒經過乙醚處理后接種鴨
    胚 ,鴨胚死亡和病變情況與未經乙醚處理的對照組無差異 ,證明
    所分離的病毒為無囊膜病毒。
    2. 3     鴨胚 ELD50測定  B 株第 5 代鴨胚尿囊液 ELD50  = 10 - 4. 23/
    0. 1 mL ;  G株第 4 代尿囊液 ELD50  = 10 - 4. 12/ 0. 1 mL 。
    2. 4     中和試驗  1 、3 型鴨肝炎病毒陽性血清及鴨瘟病毒陽性
    血清對 2 株分離病毒均無中和作用 ,抗 B 株病毒陽性血清對 1
    型鴨肝炎病毒 65 代雞胚適應毒無中和作用 ,而對 G株病毒的中
    和效價 ≥1∶40 ,說明B 株病毒和 G株病毒為同一血清型 ,但與目
    前所報道的 1 、3 型鴨肝炎病毒不同。
    2. 5  病毒形態觀察  電鏡下 ,鴨胚的肝超薄切片細胞質和超離
    沉淀負染樣本中可見到少量 40 nm 左右的無囊膜病毒;切片中
    未發現有晶格狀排列的病毒粒子。
    2. 6  動物感染試驗
    2. 6. 1  B 株病毒人工感染雛鴨不能引起發病和死亡;經過環磷
    酰胺處理的雛鴨攻毒后 72  h 開始死亡 ,至觀察結束共死亡 8
    只(8/ 11)  ,剖檢可見肝腫脹、充血 ,少數有出血斑和條狀出血。
    2. 6. 2  G株病毒人工感染雛鴨可引起明顯的發病和死亡 ,但隨
    著雛鴨日齡增大 ,死亡率明顯下降。2 日齡感染鴨死亡率為
    80 %(8/ 10)  ,7 日齡為 40 %(4/ 10)  ,13 日齡組未表現發病癥狀和
    死亡(0/ 10) 。大多數雛鴨在感染后 24~48 h 死亡 ,雛鴨臨死前
    出現明顯的神經癥狀、抽搐 ,并很快死亡。剖檢可見肝明顯腫
    脹 ,肝表面有大量的出血點、出血斑 ,死亡時間越短的病鴨其肝
    表面出血越嚴重 ,96 h 左右死亡鴨肝表面出血點明顯減少。
    3  小結和討論
    3. 1  從北京和廣西兩地區發病鴨中分離到 2 株病毒 ,經過中和
    試驗表明兩者為同一血清型 ,與 1 、3 型鴨肝炎病毒無血清學相
    關性。此結果與臨床上對發病鴨群使用 1 型鴨肝炎弱毒疫苗或
    高免卵黃抗體進行預防或治療無效相一致 ,另外從病理組織學
    觀察發現(另文報道)  , G 株病毒人工感染鴨引起的病變與 1 型
    肝炎病毒有所不同。因此 ,本研究將分離到的病毒暫時定為新
    型鴨肝炎病毒 ,對其理化及分子生物學特性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
    從而確定其分類地位。
    3. 2  對分離株人工感染試驗表明 ,2 株病毒對雛鴨的致病力有
    很大的差異 ,在臨床上由 B 株引起雛鴨的死亡率約為 20 % ,連
    續感染的 5 批鴨雛均在 6 日齡開始出現死亡 ,12 日齡左右停止;
    剖檢死亡鴨可見肝腫脹、邊緣樹枝狀充血 ,未見典型的肝出血變
    化。由 G株感染雛鴨則表現為急性發病和大量死亡 ,與 1 型鴨
    肝炎病毒感染極為相似。調查發現 ,由 B 株鴨肝炎病毒在臨床
    上引起的雛鴨發病 ,可能與鴨場的飼養管理條件差有一定的關
    系。
    參考文獻:
    [1 ]  卡爾尼克B W. 禽病學[ M ] . 第10版. 高福 , 蘇敬良. 北
    京:中國農業出版社 ,1999.
    [2 ]  Purchase H G, Arp L  H ,Domermuth C H , et  al  .  A laboratory
    manual  for  the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avian  pathogens
    [M ].   third  edition.   Kendall/ Hunt  Publishing  Company ,  Iowa
    USA ,1989.
    [3 ]  黃禎祥.  醫學病毒學基礎及實驗技術 [M].  北京:科學出
    版社 ,1990.
    中國畜牧人網站微信公眾號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發布主題 快速回復 返回列表 聯系我們

    關于社區|廣告合作|聯系我們|幫助中心|小黑屋|手機版|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24號

    北京宏牧偉業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京ICP備11016518號-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9-18 22:31, 技術支持:溫州諸葛云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康马县| 河北区| 疏附县| 海淀区| 阜平县| 土默特左旗| 呼图壁县| 巫山县| 从江县| 铁岭县| 鄯善县| 崇明县| 临沂市| 洮南市| 漾濞| 旬阳县| 磐安县| 洛隆县| 上饶县| 珠海市| 雷波县| 开原市| 赣榆县| 临湘市| 平遥县| 旺苍县| 从化市| 延安市| 道孚县| 乐山市| 富裕县| 佛坪县| 五寨县| 泽州县| 三明市| 巢湖市| 东海县| 霍城县| 南平市| 册亨县| 七台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