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豆異黃酮在醫藥保健和飼料生產中已經被廣泛應用,是目前國際上公認的一種安全有效的天然植物雌激素,它的保健功效和類雌性激素生物活性已得到科學的認證,20世紀30年代發現大豆異黃酮具有雌激素活性,稱之為植物雌激素。1966年Folaman和Pope最早提出大豆異黃酮類可能具有抗雌激素作用(張響英等,2000)。1974年匈牙利科學家首次將異黃酮用于飼料添加劑。 Graham等(1991)報道了大豆異黃酮具有抗溶血。抗氧化、誘導大豆結瘤。德國人用類似異黃酮化合物Remifemin治療女性性激素失調癥,如雌激素水平偏低、更年期綜合癥等,療效顯著。德國漢威普斯(hanwepus)是德國一家主要從事研究開發大豆異黃酮等添加劑的科研機構。筆者就大豆異黃酮在蛋雞和奶牛上的應用情況論述如下:
1 大豆異黃酮的生物活性和作用
1.1 具有弱雌激素和抗雌激素的生物活性
大豆異黃酮是一種廣泛存在于豆科牧草中具有雌激素樣作用的天然活性物質,其雌激素活性約為17β-雌二醇的10-3~10-5,具有強心、抗缺氧、提高機體免疫機能和抑制性激素依賴性腫瘤生長的作用。大豆異黃酮植物雌激素 (daidzein)對公雞和大鼠肌肉生長、乳腺發育,以及小鼠和母豬免疫功能均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大豆異黃酮可以結合下丘腦雌激素受體,調節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促卵泡素—雌二醇調節軸,提高與產蛋有關的神經內分泌活動和激素水平的生理功能,大豆中異黃酮多以其各種葡萄糖甙的形式存在。有研究報道,這些葡萄糖甙只有在體內經水解作用形成甙元的形式,才具有多種功能作用,H. Wei等指出,大豆異黃酮各組分中能夠產生生理活性的是游離甙元,而不是結合糖甙,因此,游離甙元(主要是Gen和Den)是大豆異黃酮的主要活性組分。對于Gen和Den的活性,目前還存在一定的爭議。有研究認為,Gen比Den更容易被腸道微生物溶解而降低生物利用率,因此,Den在發揮生理活性中起主導作用;也有研究認為,在抗氧化活性方面,Gen遠高于其它形式的大豆異黃酮。孫克杰等研究表明,Gen抗氧化能力較強,是良好的自由基清除劑,Den在機體中有良好的抗溶血作用,兩者均具有良好的生理活性,但作用效果不同。
1.2 通過神經內分泌調控機體生理、生化過程
大豆異黃酮主要通過雌激素或抗雌激素作用影響神經內分泌,從而調控機體的生殖和營養過程:①抑制生長因子受體酪氨酸蛋白激酶(PTK),抑制拓撲異構酶Ⅱ活性,誘導DNA鏈斷裂,從而導致癌細胞萎縮或凋亡;②抑制凝血酶形成和血小板活化,從而可以減少血栓形成,對心血管具有保護作用;③增加雄性動物血液睪酮、β-內啡肽、生長激素。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GF-1)、三碘甲腺原氨酸、甲狀腺素和胰島素水平,降低血清生長抑素含量,使肌細胞增大,總RNA含量提高,從而促進肌肉蛋白質沉積,加速肌肉生長和發育(韓正康等,1999);④增加低密度脂蛋白(LDL)受體活性(Potter等,1996),降低胰島素/血糖比例,促使瘦肉率增加(Banz等,1997);⑤促進淋巴細胞增殖,提高巨噬細胞吞噬功能(zhang等,1999)和抗病毒復制;提高奶牛初乳中過氧化物酶和γ-谷氨酸轉肽酶的活性,這兩種酶的活力與乳腺的非特異性免疫和蛋白合成代謝有關(谷利偉等,2000);⑥促進乳腺組織細胞分化,抑制乳腺癌細胞生長,提高血漿中泌乳素含量。結合雌激素受體,調節性激素作用。抑制5-α還原酶,抑制酚磺基轉移酶;⑦具有抗真菌活性及抗氧化作用(閻祥華等,1997)。
2 在動物生產中的應用
2.1 提高繁殖性能
眾多學者報道了大豆異黃酮影響動物的繁殖機能(Knight等,1996;Admas,1995;Drane等,1981)。體外研究表明,雌激素能減少卵泡細胞退化萎縮,導致更多的卵泡成熟和排卵,因而潛在地增加了產仔數。用高大豆異黃酮的飼糧飼喂大鼠,能抑制子宮興奮,可以防止自發性流產(Winters等,1997)。但是相反,給發情期母馬飼喂高大豆異黃酮可使子宮興奮,這種差異可能和物種有關。Todd等(1999)用標準豆粕和乙醇浸提后的低異黃酮豆粕兩種飼糧飼喂初情前的小母豬,結果顯示飼喂標準豆粕飼糧的母豬體長(P<0.05)和腹圍(P<0.01)增大,血中葡萄糖濃度增加,表明大豆異黃酮對生長和代謝有影響;大豆異黃酮對初情期日齡沒有影響,但使發情周期有延長。在產蛋雞飼料中,添喂大豆異黃酮3mg/kg,結果試驗組產蛋率顯著提高(P<0.05),日增重和飼料轉化近也有所提高。同時添喂大豆異黃酮使試驗雞血液中T3、T4和孕酮水平均明顯升高(P<0.05),表明大豆異黃酮可能通過調控血液中激素水平而合提高產蛋雞生產性能。
2.2 提高泌乳性能
劉根桃等(1997年)從母豬分娩的第1天起在日糧中添加大豆異黃酮5mg/kg至45日齡斷奶時結束。結果表明,母豬第5天的每次泌乳量試驗組(平均271.74g)極顯著地高于對照組(225.61g);而第20天的每次泌乳量,對照組(平均353.14g)顯著地(P<0.05)高于試驗組(平均305.72g);試驗組仔豬生長前期(前10天)快于對照組,而后期慢于對照組;試驗組在哺乳期第28~35無期間有5頭母豬出現發情行為,而對照組沒有出現。劉根桃等(1999)于母豬預產期前一個月開始在日糧中添加大豆異黃酮0.05mg/kg,產后一周停喂。結果發現仔豬初生窩重和20日齡窩重顯著地高于對照組(P<0.05),母豬第10天和第20天的每次泌乳量分別比對照組提高10.57%(P<0.05)和14.67%(P<0.01)。說明大豆異黃酮對泌乳的影響與添加階段有關。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