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獸藥與中獸醫都屬于中醫藥學的范疇,遵循于中醫藥學的理論基礎和科學體系,要用好中獸藥,必須要遵循中醫藥學原理。用西醫的理論來指導使用中獸藥是不科學的,在西醫理論指導下使用中獸藥,其實是把中獸藥看著天然藥物而不是中藥,中藥與天然藥物不是一回事,它們之間有著本質上的不同。中獸藥的應用,必須是根據中獸醫學相關的臟腑學說,以及中獸藥的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性能來進行組方、配伍使用。中醫藥組方遵循以下規律:
1. 根據臟腑生克制化原理進行配伍。中醫以五行“生克制化”原理來闡述臟腑之間的生理、病理關系,并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指導著臨床的診斷與治療。利用臟腑之間的關系,在針對主病臟腑的同時,兼治相關臟腑,可以提高整體調理效果。
2. 重視藥物的升降浮沉性能。動物機體跟人體一樣,各個臟腑都進行著氣血津液的升降出入運動,氣血津液的升降出入運動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形式,中醫用藥就是以藥物的升降浮沉特性來糾正機體的氣機升降出入失調,使五臟處于協調平衡狀態。
3. 將病、證、癥結合。辨證施治雖是中醫辨治的主體內容,但中醫辨治也重視辨病與辨證的結合。實際上,臨床幾乎所有的癥情總是以某個病的某證以及某些癥狀和體征為主要表現,不同病情表現的病、證、癥的側重有所不同。因此中獸醫治療組方通常都需要在首選專藥的基礎上,再選擇其他相關的方劑加減。
4. 選用藥對和合方運用。藥對大多來源于古方中的核心配伍藥味,有些藥對本身就是一個成方,有些則源于醫家個人經驗,選用藥對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合方運用是以基本方的功效為依據,它利用了方劑配伍的藥群經驗,將兩首或兩首以上的方劑相合為用,以增加功效,擴大治療范圍。
5. 依據對立統一原理的反成配伍。治寒以熱、療熱以寒是組方用藥的基本原則,但在中獸醫臨床組方時,常常需要根據病機和藥性特點,利用藥物間某些相反性能進行配伍,以取得相反相成的效果;反成配伍體現了陰陽對立統一的辨證關系,它不僅有制約避短之功,更有相反相成之妙。
6. 使用引經藥。經驗表明,組方中除了盡量選用與病變臟腑相符的歸經藥物外,還要注意使用引經藥,其目的在于引導方中藥力更好地集中作用于相關病位而增加療效。
7. 講究配伍用量。同一藥物不同的劑量在不同的方劑中可以體現不同的功用,在臨床上要依據不同證候用相同藥物選用不同的劑量配伍。
以上方劑配伍規律是歷代醫家臨床組方的經驗總結,它是古人千百年來臨床用藥的智慧結晶,是基于樸素唯物主義理論和辯證法的用藥科學規律,理應成為我們現代人進行中醫藥研究和應用的指南。中獸藥組方如能在掌握以上規律的同時,再結合現代醫療科學技術,那必將為我們的畜牧養殖創造更多療效更好,毒副作用更少,更安全的獸藥產品。
有了好的中獸藥,我們該如何用好它們呢?據《黃帝內經》所載,用中獸藥治病要遵循五個治療原則,即“治其未生”、“治其未發”、“治其未成”、“治其未傳”、“瘥后防復”。
1. 所謂治其未生,是指要重視機體正氣在抗邪防病中的主導作用,把預防寓于日常的飼養管理之中進行,除了要做好日常的飼養管理工作外,還要“預施針藥,未雨綢繆”。使用中草藥調理動物機體生理平衡,預防應激發生,增強動物機體免疫力等。這個時候用中獸藥,劑量不宜過大,但是,投藥時間要足,不能太過于強調成本或怕投藥麻煩而采用集中投藥;一定要采取少量,長時間用藥原則。這樣做的另一個好處是,在通過拌料給藥時不會因為飼料適口性變化太大給動物造成應激反應或采食下降等影響動物的生產性能。
2. 所謂治其未成,即強調早期治療。中醫認為,疾病的發展是首先在皮毛、然后進入肌膚、筋脈、六腑、最后到達五臟這樣一個由表及里的過程,當疾病在皮毛時,它尚處于萌芽階段時,病情較輕,病因較單純,動物機體抵抗力尚足,修復能力較強,病位較淺,治標治本都比較容易且迅速。此時是治療的最好時機,應積極地采取各種措施,促使疾病早期治愈,從而防止病情的進一步發展。
3. 所謂治其未發,應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是把握已經發生的疾病以及一些慢性疾病的治療時機,及時發現其它一些潛藏在體內伏而未發的病理因素,在投藥治療時要把這些因素也考慮進去;另一個意思是指,當對一個群體內已經發病的個體進行治療時,也必須對群內其他未發病的個體同時進行治療;或者說當我們對一個養殖場里一個已經發病的群體進行治療時,也必須對其他未發病的群體同時進行投藥治療。這個時候投藥,不能簡單投喂一味藥,而是必須根據“方證相關”與“君臣佐使”的雙重組方原則,使用成方制劑,從多方面多角度對動物疾病進行治療和多動物機體進行調理。
4. 所謂治其未傳,也應從兩個方面來理解,這里的未傳,可以理解為“未轉變”和“未傳染”;治其未傳是指發現發病動物之后,宜及時治療,防止疾病轉變,防止疾病傳染,把握病機,防止疾病向嚴重復雜的方面發展。這個時候用藥,應考慮中西醫結合治療,充分發揮西藥針對性強,作用迅速的特點,及時控制住疾病,防止疾病的轉變和(或)傳染;同時,也要充分利用中藥藥性的整體性和綜合性的特點,多方位多層次的控制疾病,調理動物機體的免疫功能和新陳代謝等,促使疾病痊愈和動物機體恢復健康。
5. 所謂瘥后防復,就是指愈后治療。疾病剛有好轉或治愈,若調理不當,很容易復發或產生后遺癥。這個時候不可急功近利,為了控制用藥成本,見疾病癥狀消失就停止投藥,結果往往勢得其反,疾病反反復復,反復投藥,不但增加了用藥成本,而且延長了治療時間,也影響了動物的生產生長、育成時間,使養殖成本增加。愈后治療用藥,應在治療量的基礎上逐漸減少,適當延長投藥時間,以鞏固療效。
綜上所述,中獸藥的科學使用必須是在中醫藥基礎理論以及中獸醫理論的指導之下,運用中獸醫相關的治療法則和中獸藥藥性規律,并結合現代醫學對疾病的客觀診斷對畜禽疾病進行防治。中獸藥之用,優先用于預防,其次用于疾病早期治療與調理,用于急性感染的緊急治療,與化學藥品配合使用往往能取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